杨振宁李政道两人谁成就高 杨振宁和邓稼先比谁的人品比较崇高?值得敬佩!
杨振宁和邓稼先比谁的人品比较崇高?值得敬佩!
杨振宁和邓稼先比谁的人品比较崇高?值得敬佩!
肯定是邓稼先。邓稼先费尽周折才回到中国,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祖国。
客观公正,杨振宁和邓稼先谁更伟大
对于中国当然是邓稼先无疑,核武器的拥有,使得中国告别本土被侵略的历史。
对于世界来说当然杨振宁更伟大,因为邓稼先的研究成果对于世界来说是旧有知识,而非新创,而杨振宁可是开创性的创造。
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三人的人品怎么样?
都是谦谦君子。
钱学森是归国志士;
邓稼先是忠心报国的专家;
杨振宁是爱国华人。
杨振宁是谁?他和邓稼先是什么关系?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祕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gcdzg。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讯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薰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援。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祕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取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pl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臧克家简介
(1905~ )
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05年10月 8日出生于地 主家庭。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 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的深切同情。这奠定了他 此后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1919年在县立高等小学上学 时,受到“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济 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触了新文学,开始习作新 诗。1926年秋,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曾随国民 革命军讨伐反动军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 到故乡,不久因受反动派迫害,逃亡东北。1929年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0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 读书期间,含愤苦吟,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 作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先后出 版。大学毕业后,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 面从事新诗创作,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和 短诗集《运河》(1936)。
臧克家这4本诗集,以劳动人民的苦乐为苦乐,都是 “在生活上有意义的诗”(闻一多《烙印·序》),因 而受到文坛的好评。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一个青年诗人的“烙印”》) 臧克家这时的短诗多是以经过锤练的诗句,抒写旧中国 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 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 的感情。《老马》、《难民》和《老哥哥》,写出了农 民悲痛的遭遇,大车轭下老马遭受的重压,概括了多少年 来农民背上的苦难的重荷;《村夜》和《答客问》,描绘 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天火》与《不久有那 么一天》,则以浪漫主义的诗句预告光明即将来临:“暗 夜的长翼底下,伏著一个光亮的晨曦”。反映劳苦工人 生活的《洋车伕》、《歇午工》等,也是被传诵一时的 诗篇。长诗《罪恶的黑手》和《自己的写照》,表现的 生活内容更为广阔。《罪恶的黑手》揭穿了帝国主义掩 盖在宗教外衣下的罪恶行径,热情歌颂了工人群众的伟 大力量。它结构绵密匀称,形象鲜明生动,在和谐的韵律 里有着奔放自如的气势。作者在“内容方面,竭力想抛 开个人的坚忍主义而向着实际着眼”,“在外形上想脱 开过分的拘谨向博大雄健处走”(《罪恶的黑手·序》)。 《自己的写照》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道路,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社会风貌。读来感到亲切。臧克家 诗作的问世,给30年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兼有中 国诗歌会派与新月派二者的长处,坚持前者文艺反映现 实、为大众服务的现实主义思想,采纳后者注重锤炼字 句和表现技巧的长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臧克家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近5年之久,有《从军行》(1938)、《泥淖集》(1939)、 《淮上吟》(1940)等诗集出版。这些诗热情歌颂了神圣 的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由于 这时作者目睹了前方战士的牺牲、人民的痛苦、汉□的 无耻,诗中蕴含了深切的悲痛和愤慨。此时的作品虽不 及战前诗篇的精练、谨严,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 调奔放流畅。
1942年秋,到达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 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有《古树的花朵》(1942)、 《泥土的歌》(1943)、《十年诗选》(1944)等诗集出版。 《泥土的歌》将笔锋由战地转向了农村:“一笔自然的 风景,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有愁苦,有悲愤,有希望, 也有新生”(《泥土的歌·序句》)。它与《烙印》的 主题相接,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是作者从 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声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法西斯统治。诗 人“所听到,看到,接触到的,全是漆黑一团”,他把 笔尖“向着一个又一个黑暗的‘黑心’刺去”(《刺向 黑暗的“黑心”》),产生了《宝贝儿》(1946)、《生 命的零度》(1947)等政治讽刺诗集。作者抓住当时政治 上的重大事件,及时地予以揭露,配合了国民党统治区 人民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 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的特色。诗句也较前写得朴 素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臧克家在创作大量诗歌 的同时,还写作了一些散文和小说。散文集有《乱莠集》 (1939)、《我的诗生活》(1943)、《磨不掉的印象》(1947) 等。小说集有《挂红》(1947)、《拥抱》(1947)。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一颗新星》(1958)、 《春风集》(1959)、《欢呼集》(1959)、《凯旋》 (1962)以及长诗《李大钊》(1959)等,这些诗篇在 内容上是歌颂新社会,在艺术上刻意追求一种明朗、流 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诗的韵味却较前淡薄。此外,他 的著作还有文艺论文、随笔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 (1955),探讨诗艺的《学诗断想》(1962)。
臧克家在书房写作
臧克家曾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 编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 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顾问、《诗刊》 顾问兼编委。 诗人的代表性诗篇,已收入《臧克家诗选》(1978); 回忆自己创作的有《诗与生活》(1981);谈自己诗歌创 作的有《甘苦寸心知》(1982);另有《臧克家散文小说 集》(1982)。
杨振宁(1922~)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去美国留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研究理论物理,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49-1965年在普林斯顿高阶研究院工作。1955年起任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尔斯共同提出杨-密尔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项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提出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1949年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模型。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与李政道和奥赫梅合作提出在β衰变中不仅宇称不守恒,而且电荷共轭也不守恒;与李政道合作、与朗道和萨拉姆各自独立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组合宇称(CP)守恒的假设。1959-1962年,与李政道合作实验分析高能中微子和W粒子的研究。1974年-1975年与吴大峻合作提出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以及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67-1985年与邹祖德合作提出高能碰撞理论等。在统计力学方面,1952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关于相变的理论。1966-1969年间与杨振平合作得到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在凝聚态物理方面,1961年与拜尔斯合作对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1962年提出非对角长程式观念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邓稼先VS杨振宁 谁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当然前者 对于后者大家评价不好啊
大家对杨的评价无非以下几条:
1.不忠:杨振宁在中美战争和对抗年代,毅然选择为美国服务,后来更是加入美国国籍,这是对国家不忠。要知道他上学可是花的国家经费,国立西南联大。
2.不孝: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时,他的父亲,一位更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对此不能接受,发表宣告与之断绝关系,并且到死也没有原谅杨振宁。杨振宁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3.不义:为了个人私利,不惜与合作者李政道反目为仇。
4.无耻: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结婚,违背公理良俗,涉嫌乱伦,根本就是个无耻之徒。
以上只供参考,如果真实,那么真的很恶心。
邓稼先(1924年7月23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蹟。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gcdzg。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够多吧.你自己去百度看看老杨的资料然后抄下来吧
用一古诗句来形容杨振宁和邓稼先之间的友情: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王维《少年行四首》
关于邓稼先和杨振宁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北京六部口,30年代的崇德中学有一双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大两岁的是杨振宁,小两岁的是邓稼先,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孩子。数十年的友谊是从逮知了的大树上,从弹玻璃球的泥地上开始的。这友谊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兄弟俩分手在芝加哥市。此后二十年,邓杳无音信。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来华。有关部门批准邓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旧家俱被人匆匆搬走。上面特地派来木工,把邓稼先的一个旧书橱打磨赶制,又匆匆装上一面穿衣镜,使之一天之内就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大衣柜;破旧的地板上了蜡,又有人从办公室扛来沙发,送来了良种西瓜、巧克力和一箱汽水。仿佛是在戏台上置景。邓稼先默认了。
杨振宁来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电影,把人们都引到电影场上。楼里显得别样的清静。杨振宁一进屋门,环视片刻,便径直向书架走去。这已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专家的书柜,除了最显著位置上的两本md著作和厚厚一叠特意摆放的祖国风光明信片。
杨振宁回过头来,含笑的眼睛颇有意味地盯着他的朋友。早在1964年,他就从美国报纸上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报道中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他不愿点破,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像在说,你收拾得很干净。
这次会面的气氛比1971年的第一次会面要自然和活泼得多。那一次是在宾馆,大概这一次毕竟是在家中。杨振宁吃著西瓜,喝着汽水,一会儿直言不讳地评论中国“不能调动人的进取心”,一会儿说起他在美国蒐集的中国“文革”街头小报,一会儿又谈开了联邦调查局。忽然,他问:“这是你们的家吗?”
“是,是,”邓稼先用事先统一过的口径回答,“是许鹿希医学院的宿舍。”
“怎么没有儿子的床?”杨振宁聪明过人。
儿子的床的确在布置“客厅”时拆了。邓稼先没料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会看得如此精确。还是许鹿希反应敏捷,她忙打掩护:“儿子在爷爷家住。”
后来邓稼先又请杨振宁吃了一次烤鸭。和他在一起,邓稼先总感到有点紧张。他害怕童年时代的朋友会突然问起他的工作。可是杨振宁像是忘了这桩事。两个物理学家都在有意选择非物理学的话题。
这出戏直到杨振宁离北京去上海时才结束。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飞机腾空不久,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ze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迫不及待地写了封信,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急件的。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时,泪水夺眶而出。
1957年,当杨振宁赴瑞典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评委会要他提供一份英文的演说稿。杨振宁回答:“不,我要用中文写。”评委会说:“中文演说稿无法排印。”他坚定地回答:“那就请复制我的手稿。”
杨振宁常常从美国飞来。邓稼先的家是他平静而温暖的港湾,在邓稼先的身边是自由的。
———你给我找辆脚踏车!
———干什么?
———我们一块儿到香山去玩!
———我可不敢。人家能让吗?!
———真遗憾。那我们谈点什么吧,宇宙不守恒定理?规范场论?
常常,他俩的谈话就是一张纸一支笔。
那天在仿膳,席间,轻松的谈话之余,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苏联人用了三年多,英国人用了四年,法国人用了八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的神色突然变得严肃了。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在心中憋了许久的一个问号,一缕歉意在他心中浮沉,但他无法满足朋友的探究心愿。这不是一个人的祕密,是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的祕密。沉默,这是渴望理解和渴望被理解之间的沉默。
出仿膳,邓稼先夫妇陪同杨振宁到北京图书馆,杨振宁要查阅一本古籍珍本。许鹿希后来隐约记得,那是一本中国古代哲人的著作。杨振宁查阅完毕,在许鹿希的小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难实至易似至繁实至简。1986年5月30日下午,杨振宁去医院看望术后不久的邓稼先。当他滔滔不绝地对邓稼先谈起世界前沿科学的进展情况时,邓稼先的额上正沁出一粒粒虚汗。
6月13日,是杨振宁离北京回美国的日子,他又一次来到医院。两双手———打墙球的手,写物理公式的手———握紧又握紧———是真正的告别,不再是“再见”了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带给祖国影响的五大事件
貌似大家对杨的评价不好啊!
大家对杨的评价无非以下几条:
1.不忠:杨振宁在中美战争和对抗年代,毅然选择为美国服务,后来更是加入美国国籍,这是对国家不忠。要知道他上学可是花的国家经费,国立西南联大。
2.不孝: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时,他的父亲,一位更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对此不能接受,发表宣告与之断绝关系,并且到死也没有原谅杨振宁。杨振宁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3.不义:为了个人私利,不惜与合作者李政道反目为仇。
4.无耻: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结婚,违背公理良俗,涉嫌乱伦,根本就是个无耻之徒。
以上只供参考,如果真实,那么真的很恶心。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资料,要简洁版的,不要太长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薰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阶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