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舌尖上的中国3影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

火烧 2021-05-13 22:11:41 1063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终于又到了星期五,忙碌的一周又可以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舌尖上的中国》来释放压力,这一集主题内容是《心传》,这一集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

终于又到了星期五,忙碌的一周又可以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舌尖上的中国》来释放压力,这一集主题内容是《心传》,这一集比上一集的走心来说,更加的突出了美食的本质,那就是好吃,籽油、挂面、苏式点心、上海本帮菜等各种美食简直直流口水~~
第二集的《心传》可以说是一部“舌尖上的卧虎藏龙”,大厨精湛的刀工以及师傅训练徒弟的场面配以中国风的配乐,这样讲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
该集通过一个20岁小姑娘学厨,师傅教她如何做苏式糕点,如何将点心做得如动植物般活灵活现,又如何保持传统的味道;另一种传承则是家族的承接,不管是挂面还是汕头蚝烙又或者是上海的本帮菜,父亲对儿子的教导,儿子勤学苦练,透过儿子的汗水,看到的都是父亲满意的笑容。当然,油爆河虾的金黄诱人、蚝烙的新鲜多汁以及啫啫黄鳝煲的火辣惹味,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刻入观众的脑海,让人食指大动。
对呀,从内容看,心传不就是这样吗?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传承经验,发扬经典,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就是节目的本质。
悠悠中华五千年,多少美好的东西被我们舍弃了,有的东西真的如此重要吗?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觉身后有一双无形的手不停的推着自己跑,为了生存忘了快乐。怀念儿时农村多彩的童年,怀念那些失传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地理角度的观后感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2》有感
题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我是一点都没看过的,但是老是听见周围人的夸奖和赞美,所以我就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一部纪录片,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精彩。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昨晚21:00在中央一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
看完之后内心真的是蛮感动的,是因为美食的美好,更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情。片子虽然是记录美食的,但是中间穿插的人文情怀,我觉得特别好!美食和人文搭配的浑然天成,更有人情味、更真实,既能突出劳动人民朴实和可爱,还能彰显劳动最基层人民存在的一些社会现实。如果只是一味描述美食的食材、加工过程和最后的成品,单调又失情感,倒成了一部空洞的纯粹美食记录片了。
一、中国传统的美食真是一绝 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这里不得不赞美一下摄影师的水平,拍得真的特别好)都是来自最平凡的乡野民间,并没有来自城市里高档的大餐厅里。无论是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家制作的蜂蜜粥(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四川养蜂夫妇老谭家的豆花、陕西宽宽的劲道的裤带面、苗家的雷山鱼酱 、山东的大葱卷饼、还是福建泉州萝卜饭都是来自最平实的乡间劳动人民之手,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把中国的传统美食沿袭的这么美好!
二、中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得以继承 相比于美食,《脚步》中的各个人物的故事更让人感动,亲人间的温情是最难以言表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马为了弟弟上大学给弟弟凑学费,替父母减轻负担,上山挖灵芝。为了庆祝弟弟即将上大学,白马送给了弟弟一份特别的礼物——天然的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蜂蜜。然而这美味营养的蜂蜜竟然在一颗几十米高的大树上(这相当于十多层楼房的高度),白马就是靠着树藤的缠绕和用斧子在树上刨下的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概用了四个小时才到达树冠。为了取得蜂蜜,白马摆脱树藤,在树冠上慢步行走,点燃熏草(为了防止马蜂蜇咬),最后到达了蜂窝,取得了蜂蜜。看到白马去蜂蜜爬那么高的大树,我真的挺害怕的,太危险了。但是哥哥为了送弟弟这份特殊的礼物,宁愿冒险前往,亲情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四川养蜂老谭夫妇为了养家糊口,一年11个月在外四处漂泊养蜂,这一养就是二十多年,父母的漂泊才换来了两个孩子在家的稳定生活。夫妻间的相互包容、忍让和爱,让老谭夫妇觉得哪里都可以是家。有付出才有收获,想得到美味的蜂蜜、想让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就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辛勤劳作,说明了可爱的劳动 人民一直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三、彰显存在的社会问题 片中也反应了一些社会问题:在广东打工李建英的父母半年来只能在收割玉米的时才能回家小住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在收割玉米的同时,一家人全体出动制作雷山鱼酱,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女儿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这样的巨变产生了更多的留守儿童(中国留守儿童的总数竟然和英国的总人数是一样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有可能出现心理等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行走在秦岭北麓平原的职业麦客一天只能割一亩多的麦子,最多挣200元钱。然而机械割麦机割一亩地麦子时间很短,而且才100多元。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沿袭下来的麦客就会慢慢消失。我觉得机械效率虽高,但是可能远不如人们在麦田地边割麦便聊天更有人情味。而且,这些“被淘汰”的麦客也失去了季节性的“工作”,没有了收入,只能靠其他的打工方式赚钱。 社会的进步可能会使一些传统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几十年之后再也看不到中国的传统风土人情了。 希望这些美好的传统能一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一样!
中国人“无论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第二季第六集相逢200字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于4月18日播出,它不仅仅是一档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透过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为了美食,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劳累?多少人背井离乡?……
感谢《舌尖上的中国》,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详情>>>
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制作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猎弹跳鱼的父亲,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如何从纪录片的角度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从纪录片的角度上来说,许多其它评论都已经指出了舌2的不足之处——过度强调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食物”本身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食物已变成了叙事的附属,甚至,部分叙事内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留守儿童的远望,麦客的秦腔等,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摆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以及纪录的是什么内容,也许我们便不会从狭隘的“讲吃的少了啊”这个点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固然讲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但这仅是第一层意义。
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探索性的食物介绍纪录片。
这部片子本身,也犹如中餐一样——不严谨,但讲求“意境”和“味道”。
与其说它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说通过美食传达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的世间百态——这一切,都由“吃”给符号化,物质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中餐,无疑是中华文化最具对外传播力的一个文化内容,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远超中国的艺术和商品。
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丰富,口味鲜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生活习惯等等,都倾注在了“吃”中。
中国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最高标准是吃,所有庆典活动的主体都是吃。
中国东西南北人们口味,菜式差别之大,譬如山东大饼和广东精致小盘之间的区别,绝不只是气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区别——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国文化,想看懂中国文化,恐怕相当部分需要从“吃”下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也许已经并非单纯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艺,口感等内容,而是将食物做成了一个线索,去纪录中国当代社会下,人性的美好,人们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舌尖2》第一集《脚步》,描写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养蜂队,陕西麦客,浙江夫妻船,各种面食,贵州打工夫妇,福建归国老华侨等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作为线索,但侧重描写的,却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内敛,隐晦,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特点的。
而情感的强烈部分,却“尽在不言中”地被食物的画面所传达了——譬如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贵州鱼酱和稻花鱼的复杂工艺,事实上已将难得的打工父母与孩子团聚的时光一并描写了。
而在短暂的团聚之后,父母几句看起来很平淡的“走了啊”便离开了孩子,但那种感情,却仿佛浓缩在了几罐随身带走的鱼酱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更适合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呢?除了中国人,还有谁会在吃中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

舌尖上的中国3影评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豆瓣影评评价怎么样

那还怎么好说,就是对前作的再做补充,更好得让非物质文化得以发扬,最后就是这样不也就促进全民旅游了嘛,大家都你来我往的,不是更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