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乔治奥威尔的简称 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

火烧 2022-08-04 11:46:27 1047
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 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

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 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虢弘一时时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 大学。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 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 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论文,密级:——保 密期限为——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名分列谢指导教师签名:兹似翊 日期: Ft 万方数据摘要 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姓名:徐珊珊 学号:120102146 论文题目:论乔治 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 指导教师:哈旭娴 所在学院:文学院 中文摘要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小说史上,乔治 奥威尔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他的作品 j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揭露了极权政治的恐怖与黑暗。

其小说的艺术性常被人忽 ;略和质疑。关于作品的文学性,奥威尔在写作时始终没有松懈,他的作品风格简 i洁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奥威尔在保证作品真实性的前提F,通过寓言化的情节设置,在其作品中渗 i透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成分,使作品又超越了现实世界,不至于变成一部冷冰冰的 {政论。他还以其严密的逻辑思维,用夸张的手法,使两部寓言小说表现出令人信 :服的真实性,通过时间的转换和传统形象的颠覆,使读者在阅读的审美感受中, 3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极权社会的黑暗与压抑,从而对极权政治保持高度的敏感与警 带着童年生活的记忆,奥威尔塑造了象征化的人物群像,他们或是被动物化,i或是都具有明显的身体缺陷,身体的缺陷又象征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这些象征 !化的描写都是为了说明现实世界的荒谬与残酷,在象征化形象塑造的背后,暗含 l着奥威尔对现实社会的有力批判。 奥威尔善于从多角度进行环境描写,将自己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发挥自己 ;的想象力,赋予小说以生命的气息,使文字变得有声音、有色彩、有气味,成为 i一部部有温度的、可感的作品。看似随意的环境描绘下,蕴藏着奥威尔对作品主 i题的关注和表达。 奥威尔保持着语言上的敏感性,严格地要求自己的文字,在语言的使用上, ;通过反讽、比喻、自造新词等多种手法,不仅可以唤起读者的新颖感受,更重要 {的是使读者摆脱了原有的感知定势,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奥威尔是一位真诚的思想者。他关注现实生存 i和活着的生命,他通过创作,将自己感受到的人类的危机和绝望表达出来,影响 !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人们获得了自由的警醒和启示。他的作品因为他的思想而流 ;传后世,如果说蕴含于作品中的冷峻的良知是作品散发的光芒,那么呈现于其作 万方数据 摘要 }品字里行间的艺术性则使这种冷峻的光芒多了一圈温暖的光晕。 口关键词:乔治 奥威尔,艺术性,寓言化,形象塑造,环境,语 II 万方数据 一垒!!坚型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AStudy GeorgeOrwell’S Novels Xu Shanshan ABSTRACT When Englishfiction firsthalf 20thcentury, ;George Orwell must referredto,whose works possess adistinct political bias totalitarianpolitics.The artistry hisnovels. ;however,is often neglected questioned.Withregard his{works,Orwell never slackened it.His writing style lively,whichhas a;strong artistic appeal. On hisworks,Orwell infiltrated ;many hisowrl subjective elements allegoricalplot setting, which makes his works beyond realworld SO becomeacold {indifferentpolitical comment.He also fully played his rigorous logic thinking employedexaggeration,making twoallegorical novels convincingly authentic. !Besides,via traditionalimages.he enabled freaders estheticfeelings while reading unconsciouslyrealize totalitariansociety,thus keeping themselves highly {sensitive totalitarianpolitics. With hischildhood life,Orwell shaped symbolic character ;portraits,which eitheranimalized obviousplaysical defects socialenvironment symbolicdescriptions。

which{ ;imply strongcrkicism realsociety,are intended realworld. Orwell environment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ctivateall his senses exerthis imagination,giving life ;wordsseem havesoundj color smell,inwhich way each hisworks sensible.Theseseemingly casual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s contain Orwelt’S{ }concern woNs.Orwell maintained linguisticsensitivity werestrict hislanguage.i 万方数据Abstract Orwell onlyaroused readers’novel feelings.but also rid them original;perception stereotypes,enabling them realartistic enjoyment. As aconscientious intellectual.Orwell iS asincere thinker.He concernedabout realistic survival livinglife.Through writing,he expressed human crises hefelt,influencing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makingpeople obtain freedom.Hisworks pass down because histhoughts.If containedcold severeconsciousness brightens artistryshown between linesmakes severeconscjousness wall/let. Key words:George Orwell,Artistry,Allegorize,Image Shaping, Environment,Language IV 万方数据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III 前言……………………………………….……1 一、寓言化的情节设置.………….…………......….10(一)超越现实的真实性..….….….....…..............…....11 (二)简单夸张的情节.......................…............…...13 (三)对传统寓言的超越..….....….......…..............…..15 二、象征化的形象塑造……………..…...….…..….18 (一)动物化的人物群像……………….………………….18 (二)身体缺陷的象征性..…….……………….…….….,.20 三、多角度的环境描写............…..…..…....……..26 (一)丰富的时空背景................…........................26 (二)重复的景象...............….......…...................29 (三)全方位的感官调动……..……...………...…………31 四、多样化的语言艺术..…..……….…...…..……..34 (一)辛辣的讽刺………….……..…….……….…..….34 (二)奇妙的比喻...............…........................…..36 (三)自创新词.......................….…….…...….…..38 结语..…...........…...….…...…….............40 参考文献...........…........….………………….42 后记.............….............……................47 万方数据 前言乔治 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本名埃里克 亚瑟 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社会批评家。

他的《动物农场》UnimalFarm,1944)和《19849 (砌eNinetyE喀hty.Four,1949)在各种世界百部文学经典排行中均名列前位.先后被译成60 多种语言,由他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式”(Orwellian)和“奥威尔主义”(Orwellism)等已经 成为一种生活、文学和语言的代名词。奥威尔研究专家迈耶斯(Jeffrey Meyers)曾说过:“奥 威尔是20世纪严肃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作家。“’另一位专家罗登(John Rodden) 甚至认为“20世纪是奥威尔的世纪”2。虽然这些话有夸人之嫌,但也从侧面说明,奥威尔 的影响力。 奥威尔的小说共有六部,分别为:批驳英国殖民主义制度的《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1934),反映私立学校教师生活的《教士的女儿》(爿ClergymanDaughter,1935),反映 书店店员及流浪人生活经验的《让叶兰在风中飞舞》(Keep砌PAspidistra ylying,1936), 描写战争前夕英国社会混乱局势的《上来透口气》(Comingup/orAir,1939),借助动物展 现了人类极权统治的《动物农场》,描述令人触目惊心的极权社会的《一九八四》。

其中, 《教七的女儿》和《让叶兰在肛l中飞舞》还没有中文译本,其他四部小说都有了国内译本。 这些小说的题材和主题鲜明地显示出,奥威尔的创作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与此相对 应的,他的创作思想与政治立场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评论家们都一致肯定其作 品的思想,而对于其作品的艺术性,相关的文学史要么没有提及3,提到的也是贬多褒少, 如瞿世镜主编的《当代英国小说》中谈到奥威尔的小说时,评价倾向于其政治性: 以艺术标准来衡量,奥威尔小说的品级并不高。在小说创作上,奥威尔不擅于 提炼和控制运用他的素材.也不擅于将个人经验上升到一般经验。作品未能从整体 上取得艺术效果,因为奥威尔本人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带有太强烈的政治 倾向性。在40年代,他是英国最著名的政治作家。4 李公昭在其主编的{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奥威尔很欣赏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和特罗洛普,以及他同时代的 毛姆、H 威尔斯等作家,希望自己也能写出他们的耶种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情节引人入胜的长篇巨作,但他在这方面的尝试都不成功。 。Meyers.Jeffrey.0?ell:£I『j andArt.Urbana:University ofIllinois Press,2010 2Rodden.John Scenesfrom Afted咖jThe Legacy ofGeorge Orwelt Wilmington、DE:ISl Books,2003. ,如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阮炜的《20世纪英国文学史》,虽然都提到了奥成尔,但关注的都是 思想,对于作品的艺术性没有提及。

万方数据前言 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说教性,因此人物往往平板无侯维瑞,李维屏主编的《英国小说史》,对奥威尔两部作品的艺术性也提出了质疑: 《动物庄园》并不是一部艺术质量上乘,形式完美的经典力作。这部小说之所 以在西方读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政治倾向。 《1984))在艺术上存在着不少缺陷。首先,小说在风格上缺乏统一 }生,多种语 体不恰当地混为一体,而且小说的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相比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讽 刺的力度上均稍逊一筹。其次,《1984))既缺乏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也未能体现乌托邦小说的想像力。2 然而,有一些评论家在强调奥威尔作品政治性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作品的艺术性 如吴元迈在其主编的《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中提到: 或许因为奥威尔总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并且他的作品总是与发 表的历史时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许多批评家都忽视了他作品的艺术性。其实。 他对艺术性的重视丝毫不弱于政;台倾向……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 验证了他的追求。3 王守仁、何宁在《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中也提到了奥威尔很重视作品的艺术性 奥威尔十分重视艺术-性,并且身体力行。

他的《动物农场》体现了思想性与艺 术性的完美结合。……奇妙的构思、深刻的洞见、优美的语言,使《动物农场》拥 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的小说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人物塑造不够生动,但语言清晰明快,简洁 有力。奥威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英语散文作家。4 汪介之主编的《20世纪欧美文学史》,特别肯定了奥威尔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认为作品 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 奥威尔在思想和艺术上更趋成熟的是他政j台题材的作品。 奥威尔也是20世-.eL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大致分为自述、 ’李公昭主编: 《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版社,2001年,第131页。 万方数据前言 文学、政治、社会学和风俗文化等五个方面,已被译为近60种文字。他的散文风格 清新自然、简洁流畅、在貌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1 从各个阶段文学史的评价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奥威尔作品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客观,作 品的艺术性也越来越得到评论者的认可。对于作品,作家自己的观点无疑最令人信服。奥威 尔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倾向,他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中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时说:“我 在1936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 的,当然是根据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在我们那个年代里,认为你能够避免写这种题材, 在我看来几乎是胡说八道。”2奥威尔在承认自己的创作具有政治倾向的同时,并不认为他 因此而牺牲了作品的艺术性。恰恰相反,他认为鲜明的政治倾向有助于艺术的独立,“你对 自己的政治倾向越是有明确意识,你就越有可能在政治上采取行动而不牺牲自己的审美和思 想上的独立完整。”3奥威尔接着表明了自己对作品艺术性的重视: “我所以写一本书,是 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但是,如果这不能同时也成为一次审美的活动,我是不会写一 本书的,甚至不会写一篇杂志长文。凡是稍为留心看一看我的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即使这是 直接地宣传,它也包含了一个职业政治家会认为无关本题的许多内容。”4奥威尔说过:“好 的文章就像一块玻璃窗”1,铸成一块块玻璃窗的,无疑是他深邃的思想,而正是他独特的 艺术手法使这些玻璃窗变得清脆而美丽。这种独特的风格被西蒙 黎斯(Simon Leys,1935一) 称为使人看不到痕迹的“窗玻璃美学””,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这种“窗玻璃美学”,探讨 奥威尔小说中“无关本题的许多内容”,对其六部小说进行整体的研究,探索其中独特的“奥 威尔式”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感知奥威尔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由于乔治 奥威尔作品影响的广泛性和意义的深远性,西方学者们对他的研究正在逐步 开拓,以早期主导的传记研究和意识形态研究为中心,不断延伸到其他领域。西方奥威尔研 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30-40年代:这个时期的文学评论散见在各种报纸和杂志,以 书评为主;二、50—60年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奥威尔朋友圈的评论,还算不E是真正意义上的 文学批评,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许多值得后来研究者重视的真知灼见,也为奥威 尔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三、70-80年代:这个时期标志着专业文学批评的开始,特别是一tk 理学、女性主义和现象学等批评视角对奥威尔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四、90年代至今:这个 时期主要特征是从文化视角拓宽了研究空间。 F面分类论述国外奥威尔研究的具体成果: I汪介之主编: {20 t吐纪欧美文学史》,南京师范大学}H版社,2009年,第64页。 :【英1乔治 奥威尔: 《我为什么要写作》,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02臾。 ‘同上,第104页。6由澳大利亚汉学教授两蒙 黎斯在《奥威尔论——政治的恐怖》一文中提出来,原文为“他发展了‘种 艺术,其最终成就就是使人看不到痕迹的‘窗玻璃美学’。

当然,这样一利-成就之获得是花了代价的:推 过一定限度,对明晰的要求就成为不要神秘性,最后,就大大限制了洞察的范围。奥威尔的风格之于文学 就像纯粹绘画之于油面:它表现了令人钦佩的训练、自然和诈确,但是你有时不免感到缺少一个向度。” 7【英】乔治 万方数据前言 1.作品整理 作品整理是作家研究的重要基础。奥威尔著作在西方曾有两次重要的整理,每次都极大 地推动了奥威尔研究的进程。1968年,奥威尔的遗孀索尼娅 奥威尔(Sonia Orwell)与安格 斯(IanAngus)共同编辑了四卷本《乔治 奥威尔的散文、新闻和信件集》(The Collected Essays,Journal缸m andLetters ofGeorge Onvell),这为研究奥威尔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最为 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彼得 戴维森(PeterDavison)编订完成了二十卷 本《奥威尔全集》(而e Complete Works ofGeorge Orwell,1998),收入了奥威尔的6部长篇 小说和3部新闻报道、散文、日记、信件和其他重要档案资料,每卷都附有大量的注释和版 本说明,这一文献是目前奥威尔研究中很重要的文献资源。

2.作家传记 虽然奥威尔不希望后人为其著书立传,但奥威尔的传记从50年代后一直层出不穷。重要 的传记有:美国人斯坦斯基(Peter Stansky)和阿伯拉汉姆斯(WilliamAbrahams)合著的《未 UnknownOrwell1972)和《奥威尔的转变》(Onvell:劢B transformation,1979),主要记录了奥威尔早期的生活经历;谢尔登(Michael Shelden)的《奥 威尔传记:授权本》(Orwell‘砌8AuthorisedBiography,1991),主要从文学角度来叙述奥威 尔的生平;迈耶斯(Jeffery Meyers)的《奥威尔:一代人的冷竣良心》(Orwell.Wintry Conscience ofaGeneration,2000),首次系统地探寻了奥威尔的心理世界;2003年,泰勒 (D.J.Taylor)出版的《奥威尔传》(Orwell.The Life),试图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去 描写奥威尔的心理演变。 3.作品读本或文学指南 西方学者也十分重视对奥威尔读本或者学习指南的编写。早期的读本或指南有《奥威尔 读本: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豫e Orwell Reader.Fiction,Essays,andReportage,1956)、欧 文嚎(Irving Howe)的《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文本、渊源及评论》(Orwell's Nineteen Eighty— four:Text,Sources,Criticism,1963)迈耶斯的《乔治 奥威尔读者指南》臼Reader's Guide GeorgeOrwell,1977)和哈蒙德的《奥威尔小说、文献及散文导读》臼George Orwell Companion AGuide MeNove&,Documentaries andEssays,1982)。

2007年,罗登(John Rodden)主编了 《剑桥乔治 奥威尔指南》(鼢P Cambridge Companion GeorgeOmve#),对奥威尔最新 研究成果做了全面的介绍,是了解新世纪奥威尔研究的必读书目。 4.研究专著及论文 在奥威尔的政治思想研究方面,斯蒂芬 英格尔(Stephen Ingle)是重要的专家。他的《重 估奥威尔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乃P Social PoliticalThought GeorgeOrwell AReassessment,2006)主要通过作品文本的分析对奥威尔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新的阐述。克拉克 (Ben Clark)在《在社群、神话和价值背景下的奥威尔》(Orwell Context.Comm“,?ities.Myths,Values,2007)一书中将奥威尔作品放置在历史和文学背景之下来考察他有关阶级、 性别和国民性等问题的观点。 虽然对奥威尔作品的分析火多集中在思想层面,但艺术性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成果。 万方数据前言 奥威尔的语言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乔姆斯基曾提出语言学的两大问题:“柏拉图 问题”和“奥威尔问题”。瑞日尼科夫(AndreiReznikov)在《奥威尔的语言理论》(George Orwell's Theory ofLanguage,2001)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他主要分析了奥 威尔的语言观、小说《一九八四》中的语言、极权主义语言和奥威尔的语言风格。索恩德斯 (Loraine Saunders)的《奥威尔未被颂唱的艺术:从小说<缅甸岁月>到<一九八四)》(he UnsungArtistry ofGeorge Orwell:The Novelsfrom Burmese Days NineteenE喀向砂一fo缸r,2008) 揭示了奥威尔风格的独特美学价值在于:他运用了自由间接思想、有效的建构系统以及作者 和人物之间~种新的二元关系来表达他的政治观点。伯恩德(Philip Bound)的《奥威尔与 马克思主义:奥威尔的政治与文化思想》(Orwell andMarxism.ThePolitical andCultural Thinking ofGeorge Orwell,2009)认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应该是解读奥威尔作品的 一个重要背景。迈耶斯的新作《奥威尔:生平和艺术》(Onvelk tile andArt,2010)运用了 历史和传记的研究方法对奥威尔的生平和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新的分析。他认为奥威尔对 于人与人的团结具有康拉德式的关怀;他的仁慈精神甚至可以扩展至敌方的因犯;他具有公 正的判断力和勇于承认错误的诚实;他敢于对任何卑鄙或者怯懦的思想进行对抗,对当时一 些具有挑战性和不受欢迎的观点进行坚决的捍卫。

与此同时,各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流派也各显其能,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J,奥威尔研 究的视野。学者们不仅仅考查其代表作《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还把月光瞄向他的其 他作品,随之也出现了大量新颖的观点。心理分析、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方法得 以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成果。 在我国,对奥威尔的接受也历经了-一个由沉寂到苏醒的过程。1947年8fl,奥威尔的《动 物庄园》被当时在美国的任褥羽翻译成中文,并于1948年lOq作为“少年补充读物”由商务 印书馆出版。文革动荡后,著名翻译家董乐山首先将小说{theNinety Eighty.Four》译成中 文.并于1979年以《1984年》的书名和“内部发行”的形式在《国外作品选译》的第四至六 期连续刊载。之后该译本在1985年作为“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内部出版 发行。董乐山的翻译是国内《一九八四》翻译中最有影响力的译本。1985年国内出版了《简 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其中有对“奥威尔”条目的译介,该条目较为清晰地介绍了奥威尔的 政治思想的演变和他作品艺术上的特点。在近二十年,奥威尔的作品出现了大量的再版、重 译和新译,再版不一一列出,新译的大致情况如下: 《动物农庄及射象、绞首刑、穷人的末日等》,孔繁云译,志文出版社,1985年。

《动物庄园,一个神奇的故事》,高孝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动物农场,一个童话》,方元伟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动物农庄》,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吕传红,1995年。 《奥威尔文集》,董乐山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奥威尔经典文集》,黄磊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动物庄园》,张毅、高孝先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奥威尔书信集》,甘险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万方数据 前言 《一九八四》,藤祺,金腾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一九八四 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许卉艳、王红梅、陈永生、付珊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年。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董乐山、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战时日记》,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一脸猪相》,于海生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 《巴黎伦敦落魄记》,胡仁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李华、刘锦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缅甸岁月》,李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84)),富强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 《1984)},林敏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 《巴黎伦敦落魄记》,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动物农场》,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1984)},刘绍铭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 《动物庄园,1984)),呼天琪译,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 《1984)),林东泰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 《…九八四》,周静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动物庄园》,李立玮译,上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年。 《动物庄园》,隗静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奥威尔读本》,刘春芳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政治与文学》,李存捧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奥威尔散文》,刘春芳,高新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我为什么要写作》,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动物农庄》,李美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动物农场》,张保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一九八四》,唐建清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动物农场》,李继宏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一九八四》,闻敏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 《1984)),柳青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1984,动物农场》,董乐山、高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叶兰在空中飞舞》,顾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从翻译的情况来看,小说《一九八四》的译本最多,其次是《动物农场》。这和国内的 研究情况也是一致的,国内的研究主要也是关注这两部小说。近儿年来,奥威尔的早期的作 品和散文也渐渐被翻译过来。除此之外乔治·奥威尔简介,西方两部重要的奥威尔的传记也有了译本,分别是 万方数据前言 珠海出版社出版了余世存,赵华、何忠洲译解的《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本书截取过去的一段历史,用注疏的方式,通过人量的历史资料,告诉读者那些隐蔽在小说背后的人 和事的真实所指。虽然译作很多,但是都集中于《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这两部代表作, 他的两部不出名的小说《教士的女儿》和《让叶兰在风中飞舞》直到2014年,才由云南人 民出版社首次推出了译本。

此外,还没有奥威尔全集的翻译乔治·奥威尔简介,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随着翻译的推动,国内对奥威尔的研究也渐渐发展起来。1948年,任樨羽在《动物农 场》的序言中指出: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富于讽刺的趣味,即对于动物心理的了解与描写, 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是一部文学的书,读者若作政治小说观,那就错了。”这应该算是中 国最早的奥威尔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受国内外政治气候的影响,奥威尔在国内被当作是“反苏反共” 作家,他的作品成为禁书,因此这个时期的奥威尔研究主要是一些学术期刊对他的零星报道 和批判。80年代,国内最早对奥威尔有较为详细研究的应该是侯维瑞先生的《现代英国小 说史》和论文《试论乔治 奥韦尔》。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奥威尔的介绍放在社会讽 刺作品一章。侯维瑞详细地介绍了奥威尔的生平、思想以及长篇作品和散文等内容。他认为 奥威尔创作的两个基本主题是贫困和政治3。这个时期国内学者的论文涉及奥威尔的还有方 汉泉的《二十世纪英美政治小说初探》,他认为《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体现反共、 反苏政治观点和立场的姐妹篇。。王蒙在《反面乌托邦的启示》一文中对国内出版的“反乌 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做了介绍,他认为这些作品着重“从 人文主义的、文化的、性灵的、有时是审美的观点来批判工业文明,批判“现代化”,批判 “城市文明与社会的高度组织化…。

吴景荣先生在《论语言的规范和变化》中涉及了奥威 尔关于英语衰败的论述5。 90年代后,对奥威尔的研究作品辈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奥威尔作品进行了梳理: 一、分析奥威尔作品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其中包括反极权主义、反乌托邦文学、殖民话 语三种角度。反极权的代表论文有学者段怀清的《一代人的冷峻良心:奥威尔的思想遗产》, 通过对奥威尔各类作品的分析,关注他对权威、体制以及极权主义的批判7i从反乌托邦文 学的角度,主要研究的论文有张中载的《十年后再读<1984>一一评乔治 奥威尔的<1984>》 8和刘象愚的《反面乌托邦小说小说简论》。;殖民话语角度的论文有陈勇的《试论乔治 《奥威尔传》,孙仲旭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z【英]D.J泰勒: 《奥成尔传》,吴远恒、王治琴、刘彦娟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 ,侯维瑞:《试论乔治 奥韦尔》,载《外国文学报道》,1985年第6期。 《二十世纪英美政治小说初探》,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s王蒙:《反面乌托邦的启示》,载《读书》,1989年第3期。 《一代人的冷峻良心:奥成尔的思想遗产》,载《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

s张中载: 《1_年后再读<1984>一一评乔治 奥成尔的<1984>)5,载《外国文学》,1996年第l期。 万方数据前言 重要组成部分1。学者许淑芳的《弗洛里的“胎记”与殖民话语批判一一奥威尔小说<缅甸岁 月>解读》则以奥威尔的小说《缅甸岁月》为蓝本,结合文本剖析了殖民话语的运作过程, 丰富了关于奥威尔作品中殖民话语思想的研究2。 二、研究奥威尔作品的艺术性。国内对奥威尔作品的艺术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正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聂素民的《“奥威尔式”艺术研究》指出了奥威尔作品的艺术性体 现在虚构与真实相融、深刻与直观兼顾及不动声色的描写中3, 《论奥威尔小说的身体叙事 及其价值》则研究了《一九八四》、《上来透1:3气》和《缅甸岁月》中身体叙事的不同的艺 术价值1;赵艺红的《<猎象记>情感诉诸艺术手法探析》结合弗洛伊德的理论,从修辞的角 度探讨《猎象记》一文中的情感诉诸的过程和方式,并由此解释艺术手法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j。姚国松的《试从<动物庄园>谈奥威尔的文学观》,以《动物庄园》这部作品分析,奥威 尔文学观的形成6;语言方面的研究有周幼华的《从两篇经典作品看乔治 奥威尔的语言艺 术和强烈使命》、《析<马拉咯什>的内容和语言特色》,武斌的《<一九八四>的语言特色和 反讽手法》,以及杨敏的《穿越语言的透明性一一<动物农场>中语言与权力之间关系的阐释》 三、以各种理论解读奥威尔作品。

学者王小梅的论文《女性主义视角重读乔治嗅威尔》,是国内对奥威尔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的领军之作;学者李丹和龙瑞翠的《极权场域中的极 权主义者一论(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温斯顿》从社会学理论入手,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一九八四》主人公温斯顿的心理进行了观点新颖的分析7:学者田俊武、唐博的《奥威尔的<1984>空间解读》以福柯的空间和认知理论为工具,从具体 现实空间和抽象心理空间两方面对《一九八四》构建的世界进行了分析8。 四、与其他作家的平行比较研究。孙宏在《论阿里斯托芬的(乌)和奥威尔的(兽园) 对人类社会的讽喻》认为“把《兽园》这部小说比成一支用巴松管吹奏的乐曲似乎更为中肯, 他通过《鸟》与《兽园》的比较表明“奥威尔的现代寓言,继承和发展了阿里斯托芬的田园 风格,这两部文学名著都是针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弊病所作的讽喻,而绝非讨伐 某个特定国家、某‘个别社会的政治檄文”9。朱望的《乔治 亮系列中篇小说之比较》,认为两位作家的可比性在于“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对曾在历史上一度猖獗的极右或极左的极权主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10。 《试论乔治奥威尔与殖民话语的关系》,载《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乔治奥威尔的简称 论乔治·奥威尔小说的艺术特色

2许淑芳:《弗洛里的“胎记”与殖民话语批判——奥威尔小说<缅甸岁月>解读》.载《名作欣赏》,2010 年第18期。 《试从<动物庄园>谈奥威尔的文学观》,载《大学英语(学术舨)》,2005年。7李丹,龙瑞翠: 《极权场域中的极权主义者——论<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温斯顿》,载《长春大学学 《论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奥威尔的(兽园)对人类社会的讽喻》,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乔治奥韦尔的<一九八Eq>与张贤亮系列中篇小说之比较》,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