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小池古诗 春不雨

火烧 2023-02-06 22:15:57 1030
春不雨 原文西亭石竹新作芽,游絲已罥櫻桃花。鳴鳩乳燕春欲晚,杖藜時復話田家。田家父老向我說,“谷雨久過三月節。春田龜坼苗不滋,猶賴立春三日雪。”我聞此語重嘆息,瘠土年年事耕織。暮聞窮巷叱牛歸,曉見公家

春不雨  

原文

小池古诗 春不雨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絲已罥櫻桃花。鳴鳩乳燕春欲晚,杖藜時復話田家。田家父老向我說,“谷雨久過三月節。春田龜坼苗不滋,猶賴立春三日雪。”我聞此語重嘆息,瘠土年年事耕織。暮聞窮巷叱牛歸,曉見公家催賦入。去年旸雨幸無愆,稍稍三農獲晏食。春來谷賦復傷農,不見饑鳥啄余粒。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飛飛朝暮鳴。舂莩作飯藜作羹,吁嗟荊益方用兵。

譯文

石竹: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對生似小竹,開紅白或雜色小花,供觀賞。游絲:春天在空中飄動的由蜘蛛等所吐的細絲。俗稱“天絲。”罥(juàn):掛。乳燕:雛燕。一說正在哺育雛燕的母燕。“杖藜”句:時常拄著藜杖來農家閑話。龜坼:田地干裂。滋:長。窮巷:陋巷。“去年”句:去年天氣陰晴適宜,風調雨順。旸(yáng):日出,晴。愆(qiān):差錯。三農:指平地、山地、澤地的農民。一說指春、夏、秋三個農時。晏食:安食。無旱無澇,故安。土亢:土地干燥堅硬。莩(fú):麻的種子。《爾雅·釋草》:“莩,麻母。”郭璞注:“苴麻盛子者。”《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藜:一種草,嫩葉可食。荊、益:荊州和益州。在今西湖、四川一帶。方用兵:正在打仗。

賞析

此詩作于順治十四年(1657),這一年自春至夏,北方三月不雨,此詩即詠寫此事。

首兩聯交代背景,描寫“春欲晚”的時節的農村風光,并由杖藜老農話農事引入下層。三四兩聯借田家父老之口描述農村干旱情景。旱情的嚴重,田家父老的憂慮凸現無遺。下面四聯寫詩人內心的觸動及深深嘆息。詩人既為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歲歲勞作的悲苦命運而感嘆,更為官府的剝削壓榨,使農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和損害的現象憤懣不已,揭示出農民辛勤勞動反而日益貧困的真正原因并非只是天災所致,而在于統治者的殘酷盤剝,筆鋒直指封建統治者及不合理的制度。尾兩聯又回到眼前現狀的描寫:土地干旱無法耕種,人們只能用野果野菜充饑,而清兵又要從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向云南發兵進攻,人們在遭受災荒的侵害、官府剝削壓榨的同時,還要蒙受戰亂的痛苦。

此詩對勞動人民的不幸命運和生活處境寄予了深深的關切同情,對腐敗統治階級及不合理的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揭露,極富戰斗性和認識價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