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它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它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不只限于认识世界的现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青少年的思维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既要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又要着重培养、训练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是通过它本身的活动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具体的方法。 一、训练语言,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二者相互联系。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每每与思维活动分不开。在认字、写字方面出错多的是观察力较差的学生,因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写法的细微差别;词不达意,语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表达,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多读新闻、报刊。针对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学的学生从四楼爬窗致残。我就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现象得到教训和启示。分析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热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思维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被激活。这样以训练语言为手段,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设疑问难,启迪思维 1.利用设疑把握流向。学生的课堂思维比较活跃,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点,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点,适当设疑,把握思维流向,语文学习更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产生矛盾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在《斑羚飞渡》教学中,我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到底怎样飞渡?从斑羚悲壮惨烈的飞渡中,人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诱导学生的思维,并规定了思维的流向,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地顺势进入对课文的认识、理解。 2.利用设疑吃透题眼。所谓题眼即文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教学是否突出了重点,那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这是每个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而设疑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中心的。如《社戏》一文,为什么作者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设疑,启发诱导思维,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3.培养质疑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应付提问,不能消极地接受问题情境,而是应当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应借重行之有效的训练常规。比如:在阅读的六步自读法中设置发问一步,要求学生按照依次递进的三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自问自答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组织讨论,激励思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动脑、动口,互相启发,引起共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集思广益,培养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讨论难点,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如果采用讨论的方式,把难点交给学生分析,效果会更佳。《孔乙己》中的结尾就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学生问: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不是错误的呢?对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复,而是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同时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然后统一意见。这样提高了认识,解除了难点。 2.讨论疑点,提高辨析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发现一些疑点,把这些疑点提出来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提出疑问,认为小说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不恰当。理由是爸爸的花儿与本文关系不大,课文主要是写爸爸。这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无疑是两种意见,但更多的学生认为,本文标题精巧,别有用意。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是实指爸爸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这样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无疑,对疑点的讨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解除了疑点,提高了辨析能力。 3.讨论议题、材料,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中学语文学习,根据语文课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应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一个题目,一个材料,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理解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常让学生讨论议题、材料,不但可开拓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如论牵牛花这个议题,学生认为只有一个角度可以理解因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据在他人身上。但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任何议题、材料都可以从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过程的依赖性使它总是按别人指导的方向前进。其三角度: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一点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于借助外物,所以总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无论攀到什么高度,根还扎在泥土里,因此能开出美丽的花。这样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热腾腾”想到“热乎乎、一支军队不仅要考虑进攻,这样具体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孔隙的“小”――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只容得下两人并排仰卧,没看到身后的隐患。 这里笔者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如写ABB式叠词。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一文中的国王最初也是考虑不周,揭示课题后,只能靠绳子拉进拉出,擦伤鼻子――即便如此、多方面去思考,因为作者仰躺在小船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就是很好的训练思维周密性的教材,学会了思考,多观察?而只说“左右和上方”呢,只能看到左右和上方。胸藏万壑。这里作者把乘坐的小船,教师不妨提点一下。如《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游客乘船的方法,还让学生想一想他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未来的服装分别是什么样…… 做题目时,根本无法让船工用其他办法驾船――游客仰卧在船上必须从后脑到肩背,尽可能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冷冰冰”,也可想它的近义词(红通通? 2,爱上了思维活动,当然由此还可想到其他的表示颜色的叠词,要从全局出发?经过思考,教师要让学生开始思考,只顾眼前利益?经过思考,也要想想它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麻烦,为什么文中不说“四面八方”的“山石都在向我挤压过来”呢,想象可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就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想到了“红彤彤”。 通过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和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三。我们要有博大的胸襟,要让学生多角度,作者还是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四。例如。 二,是溪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幻想,笔者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全面考虑,就犯了思维不缜密的毛病,有句话叫“一切皆有可能”。 这对学生有点难度,学生明白了,一个国家,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在学习这一课时,就是教育大家考虑问题要周密、反义词(黑漆漆。在课堂上。)未来的学校,身下是小船,这样考虑问题才会全面和周密,办事情才不会出错1?(从形状、培养学生思维的前瞻性 思维的前瞻性就是指能根据已有的信息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学生可提出许多问题.从课题入手 课题也叫文章的标题,笔者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个人错在哪里、色彩,看到标题后,想到了哪些问题:未来的房子是怎样的,多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通过孔隙时的感觉都写得特别具体。笔者告诉学生,兼收并蓄,多倾听、从长远出发,如金灿灿,不能只顾眼前?(因为他说话做事只从眼前出发,就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到脚跟都贴着船底才行。)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另外、黄澄澄等,如谁在夜晚做实验,想到了“白茫茫”?他为什么要在夜晚做实验,灵活而机变的思想。 古人曰“三思而后行”: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了思维的乐趣、小船的进出方法,做一个能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中、红艳艳),以致于说话前后矛盾。大千世界,更要考虑防守,才能有丰富而伟大的构想?实验结果怎样,作者写到从外洞进入内洞要通过一个孔隙。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来,不这样做又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这是怎样的实验。笔者就问学生这里为什么要把这些写具体呢、黑乎乎)。一件事也要从正反两方面多去想想,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再没法容第三人――小船进出、到臀部,还可再想想它的近义词(白花花)。故事中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功能等多方面大胆展开想象,不然就可能会撞破额角,没有通盘考虑,既要看到它带来了哪些好处。要实现中国梦?实验是怎么做的,才能雄踞世界民族之林;由“轻飘飘”想到“沉甸甸”…… 有了丰富的积累。这样做会怎样、未来的汽车。 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民族,纷繁复杂,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只顾自己,学生想通了.边读边思 笔者要求学生读课文一定要边读边思,但至少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未来抱有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必须有思维的开放性做基础,学生解决问题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教强调读本,实际教部教师味强调读甚至让些目阅读占量间读固重要加思考读恰恰忽视创造力培养何培养习创造力呢教应注意几点:
、激发积极思维习机
往教般科知识始认知识间定逻辑顺序做遵循习应该循序渐进原则能使平稳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渡显合理性仅仅教师单面按教材思路设计教端利于激发习积极性我认语文课应该兴趣语言问题或极富染力语入手通系列激发探索兴趣例讲解《十街送总理》前我始:岁月风雨洗我许记忆历史车轮磨掉我许往事我永远忘记——19761月8我敬周总理逝世亿万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九七六月十午百万群众云集安街两旁泪雨哀哭声向徐徐总理灵车沉痛告别历史空前送葬礼直今十街送总理情景依清晰留记忆尽管我没亲眼见情景今我要《十街送总理》篇课文却我带进催泪场面我怀着满腔激情低沉语调稍微慢点节奏朗诵着凝视双眸听着想着……种激情语言导入堂课我整节课精力旺盛想知做比起照本宣科讲解论何其收效都明显
另外值注意语文课问题与杜威兴趣观同事兴趣基础语文知识基本概念或原理表现形式"问题"作始仅具浓厚探索兴趣且使与系统语文知识掌握相联系使由兴趣习机变稳定、持久探索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敏锐
思维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发现缺漏、需求寻及未完部能力问题敏度教材习提供例教既要依靠要受限制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我教《鸟堂》课习7、8 自段我问同懂问题同问:‘翠绿颜色明亮照耀着我眼睛似乎每片树叶都新命颤’‘新命’指说‘颤’按往要求让理解指榕树命力强行我觉说抽象要让明白命力难所我教让联系文结合自实际及平积累说说自理解结答真精彩极:说风吹,说鸟,说太阳照射说树叶绿让作者看花眼产错觉说榕树着旺盛命力几点难看完全突破教材束缚找新点说明思维敏锐力提高
三、善教善放引导创新
某种兴趣问题产疑问往往急于解其答案教师能采用便捷、简单莫于自解知识直接传授给令佩服同让暂满足使教师产依赖思想若教师让创新管问听任放任自由容易使形真胡思乱想达真创新同失习兴趣例教《春》文我让观察解体内容提问:图哪看春接着加点拨拓宽思路粉红桃花白色梨花除文我身边春哪些各式各花呀孩声争先恐抢着说要自知道管季节花都说整教室乱我赶紧制止及插入四季并重点提各季节些典型花(荷花夏季菊花秋梅花冬)仅脑筋想问题且能使说具体、连贯内容
语文教程我必须善于教导同必须何放手让孩自主习放飞自想象我应注意引导探索知识掌握原知识基础放手让自摸索必要做适引导使习式更灵让探索实现质疑飞跃求创新精神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学习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的创新兴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创新好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 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重视观察实践,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观察拓展了空间。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观察实践。 2.强化思路训练,提高学生思维条理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一定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然后经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例如教篇章,可通过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让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说话!写话,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将观察结果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或写出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把握实质,提高学生思维深刻性。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让他们把感性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感情色彩。同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新知后,多出一些变式练习题,拓宽知识面,加深新知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抓住实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加强应用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应该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语文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找出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重视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所谓概括,就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1. 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从教学实践上来说,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 2. 优化作业设计。集中思维是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中较为复杂的思维形式,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文、道结合。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学生在学习、运用"文"的同时,还要完成"道"的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某项突破,也不是某个学生偶尔的创造体验,是未来需要今日教育完成的任务,是"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前进的创造实践。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内容提要:
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思维主宰的过程,思维是作文的核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材料,经过大脑加工制作,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几十句,或几百句,写下来,才成为文章。这个过程中的所谓“大脑加工”就是思维活动。“文成于思”,就是说没有思维活动,任何人写不出文章来,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与结晶。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思维培养 创造性活动
正文:
我们都知道,学生作文的全过程是思维主宰的过程,思维是作文的核心。“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用文字表达出来,进一步说,文章既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文章是从客观事物中来的。是作者把自己从客观事物中得到的材料,经过大脑加工制作,围绕一个中心组织起几十句,或几百句,写下来,才成为文章。这个过程中的所谓“大脑加工”就是思维活动。“文成于思”,就是说没有思维活动,任何人写不出文章来,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与结晶。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
一、作文促思维发展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作文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个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就是发展思维。所以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很重要。
因为作文不是简单的反应学生的客观生活,不是摄影那样摄下生活原型,而是从认识事物到到表达事物的全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准确表达。“园中之竹”,是客观事物,“眼中之竹”,是通过感知获得的感性认识;“胸中之竹”,是通过初步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概括后在大脑留下的表象;“笔下之竹”,则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这个升华过程,就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这样不断的作文训练中,便能发展思维,便能形成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就是包括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次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互比较的观察和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作文命题后,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或从拥有的作文材料中确定中心,这实质上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如何运用作文技巧写成一篇有条理、结构完整的作文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呢?这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材料的组织安排,训练学生有明晰的思路,有条理、有逻辑的思路,这是一项逻辑思维训练,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1、重视平时小事,创设作文情景,引导深入思考
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平时学生身边的事,孩子能身临其境,心有所感,如果及时抓住这样的素材加以指导,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够创造性地作文。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告诉我,某某同学拿了别人的签字笔,而在后来的调查中,我得知告老师的孩子并没有亲眼发现某某同学拿别人的东西,而是听别人说的。调查的结果发现告老师的孩子冤枉了同学,而被冤枉的同学也感到很伤心。看到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于是现场要求全体学生玩一个传话游戏。请六个孩子到讲台作为传话人,然后我告诉第一个孩子一句话:“外婆给我讲了一个《狼和羊》的故事,她一会儿学狼‘嗷嗷嗷’,一会儿学羊‘咩咩咩’,夸张的表情逗得我哈哈大笑。”让他将这句话依次传下去,传过六个人后我让他们公布答案,结果全变了味,成了“外婆和漏斗”,当我说出原句后学生哄堂大笑,我追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游戏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思考后最终在我的帮助下得出了结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决不能人云亦云。而先前告老师的同学也豁然开朗,主动向别人道了歉。接着孩子们便以“传话”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效果非常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并分析事物的本质,思维有了深入的发展。由此可见,事虽小,但只要好好地利用,灵活作文课堂,便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让孩子一下子绘出“胸中之竹”。
2、课内课外结合,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作文时孩子的选材就丰富了,就能从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所需要的作文材料,把内容写具体,并尝试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刻地挖掘,写出新颖的文章。我主要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入手培养。
首先把作文教学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凡是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技巧方面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就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让每一篇课文发挥最大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应尽最大努力,让教学变得生动、精要和有效,并紧密联系学生作文实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修鞋姑娘》这篇文章时,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我苦苦寻觅修鞋姑娘,接着以倒叙的形式展现了姑娘为我修鞋的一件事。我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结构。接着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认识到姑娘的真诚与信任,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来的,“我”是线索人物。指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是如何写具体的。学生的感悟或多或少地就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便能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思维的深度。
紧接着便是课外延展,我介绍许多优秀的写人文章或者人物传记给学生读,让他们见多识广,开拓作文思路。同时尽早要求学生做好作文前的准备,留意生活中有特点的人,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一篇典型课文,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拓宽学生作文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师生、生生赏评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评价。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才能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修改出好文章。
(1)生生互批作文。
学生写完作文以后,我一般会组织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讲评,即学生互改。在批改过程中,先学习别人的作文优点,扩展自己的思路,再用批判的眼光相互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在互改作文中,尤其要关注作文写得差的同学,老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个写作好的同学组织一个批改小组,将批改的作文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提出意见,由组长写出批语,然后在读出来征求大家意见,从而保证人人在互评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评出优秀作文大家共同评赏,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大家共同来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然后,独立修改作文,争取修改出高质量的作文。整个过程孩子的认识就从感性到理性有了一个飞跃。
(2)师生共批作文
教师选择有特点的文章供所有同学共同批改,在批改时,遵循先差后好的原则共同修改。师生共同修改作文既有老师的指导,又有学生的直接参与,对于学生,从写作到批改作文,这又是一个飞跃的的过程,通过批改作文,孩子会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发现作文中的优缺点,语言的条理、语言的容量,语言的新颖会大有改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作文是一项综合训练。要想写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有效训练,才能达到要求。而作文的训练过程,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作文教学不仅是训练语言,更是训练思维。教师不应拘泥于自己的思路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框框,而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灵活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要我们精心施教,巧于引导,学生们一定在不断的倾吐中,思维得到发展,并最终形成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摘 要】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想 【Abstract】The association of thought is from here and that of thinking, is 1 kind make concept mutually close of ability, it be a kind of very importance of mental state movable proces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Association of thought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 1.学生自读,准确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风景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为了强调“形式的和内容的”,作者把这一定语后置,阅读时重音一定要放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阅读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能把这个句子顺利地套入“变式句常识”的知识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如果把“地方”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 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因而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学习散文《灯》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属于哪类散文?” 如果学生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是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明确了这是咏物的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散文线索的概括——“咏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至于“灯”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刺激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在面前飞过;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母亲打亮了台灯。这样的亮光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会想到“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样“灯”的象征意义就明确了。 3.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放一段慷慨悲怆的古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精务八极、心游万仞”,体会当时诗人眷恋祖国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报国无门、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绪。在学习《雄关赋》之前,同学生和着录音带一起高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把学生带到古老的长城,回顾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奋进的足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心中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再如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用图画,像《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通过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联想旧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挖掘诗歌深沉的内蕴。在学习戏剧冲突时,可借助数学中的坐标,横、纵坐标轴表示矛盾双方,中间用波线图的起伏表示冲突的缓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