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您的心声 关于聆听孩子心声的文章 【急】
关于聆听孩子心声的文章 【急】
关于聆听孩子心声的文章 【急】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餐桌上说话是不对的,但你可以想一想,当孩子兴致勃勃说话的时候,父母不但不愿意听,而且还打断他说话,让他好好吃饭,那多让孩子扫兴啊!即使是大人,如果受到这样的对待,也会感到自己不受重视、没有分量。
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倾听孩子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要当一个好听众。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认为如果现在能听取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当他到十几岁后也能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
一个离家出走的十几岁姑娘的母亲深有感慨地说:“我不该去打断她的话头,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大姑娘时,有事就会和我商量了。”
一个孩子说:“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讲,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讲。”善解人意的人是能够听得出这番话是隐藏着委屈和挫折的。
现在,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父母似乎越来越少了。常常看到有的人在当小孩子靠近时不得不应酬一下,并说出“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之类的话,说完就急忙躲开了。而作为孩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只顾看着报纸或电视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我说,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入耳。”孩子也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在不断蔓延之中。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精神病学家的诊所挤满了需要别人聆听的人。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因为只有人说话而没有人听。一个挽回家庭关系成绩优良的调解人说:“我令一家人言归于好,真不费什么劲。我只是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别的人都在听——但不准插嘴。往往这是全家人多年来初次细心聆听彼此说话。”
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可以使亲子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建立友谊。
学会倾听也是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家长有必要定期抽出专门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会越来越深。他会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
学会倾听不光是听孩子讲话,而是一块儿“交心”,孩子和大人共创一个共享快乐的世界。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听他说话,还要注意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让他选择题目,表示谅解和同情,对于他的感受或意见不要作出轻率的结论。
许多家长与孩子打交道感到苦恼是因为还没有与孩子真正交心的缘故。如果能够与孩子交心谈心,大人和孩子就处在没有“墙壁”、“互相理解”的安全感之中;如果孩子从幼小时期就有这种体验的话,那就决不会出现家长与孩子断绝关系的现象了。
只有把耐心倾听孩子的话作为日常生活的行动,孩子的世界就能渐渐地看清楚了,做父母就会从中发现乐趣而不是苦恼。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我们谈话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失望了,他可以感受到他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我们。
认真倾听,不能只是一种姿态。如果我们将这种态度当作一个技巧采用,只是用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们的真实思想,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驳回的理由和转变他的想法的途径,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新观点中可取之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以孩子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便有上当的感觉,不再会接受你的亲近了。
能表达孩子心声的诗歌
我想
高洪波
我想把鼻子
安在花苞中。
闻著鲜花的气味,
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闻啊,闻——
香味把我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想把眼睛
装在白云上。
看天空美丽的云霞。
看夕阳下通红的太阳。
看啊!看——
美景把我带入了奇妙的幻想!
我想把双腿
安在太阳上。
让太阳学会走路,
去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走啊!走——
让地球充满了光亮!
我想把耳朵
装在鱼儿身上。
听鱼儿窃窃私语,
听大海怎么说话!
听啊!听——
大海是我温暖的港湾。
我想把眼睛,
装在海草上,
看金鱼吹跑跑。
看章鱼捕食。
看呀!看——
海底是我的游乐园。让我们荡起双浆
乔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让我们荡起双桨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们迎著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啦啦啦......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如何倾听孩子心声
结果儿子“哇”地一声哭了,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错怪了孩子,后悔不已。 孩子会哭泣、会恐惧、会愤怒,也会发脾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被孩子的一些“非正常”表现所困扰。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非正常”表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将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当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用“非正常”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这个时候,父母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则是对孩子最好的关注和支援。而对青春期内心动荡不安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带价值判断的倾听,更是让孩子表达沟通意愿、建立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 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困难,爸爸妈妈在任何时候都会耐心听他说,帮助他想办法。这样,孩子自然愿意拿出他的心事与父母分享。 身为父母的你现在一定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但从未做过这种尝试的父母,在倾听孩子时,还需要掌握一下技巧: 说话时注视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倾听的最佳时间是你和孩子独处时,这样更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 保持自然放松的微笑,表情随孩子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点头。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从而影响信任感的建立。倾听就要听到孩子的心声,要让孩子把话说完。 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作为家长,你可以通过表述自己的意见,引导孩子深入谈话。

请问父母倾听孩子心声的几种小技巧
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无的放矢”,父母对孩子的想法不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孩子唠叨;二是“误解孩子”,父母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然后进行教育;三是“空洞说教”,父母对孩子的接受水平不了解,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去衡量孩子。这样一来就酿造了不少的冤案、错案——孩子认为自己没有错,而父母却认为孩子死不认错。
孩子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能耐心、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就难以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即使我们能用威严镇压孩子一时,也不能镇压他一辈子,孩子总会有反抗的一天。所以,威严的爸爸们,不要以为拳头和严肃是镇压孩子的法宝,当你们无法令孩子心悦诚服时,拳头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听话。有没有比拳头更为有用的教育武器?有,这就是倾听!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了解问题的真正根源。
倾听,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需要一双耳朵,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活中,不少爸爸会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本想好好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可孩子不是说话“牛头不对马嘴”,就是强词夺理,听着听着就不自觉地火冒三丈。这样的倾听,显而易见是不成功的。其实,倾听,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倾听应掌握以下技巧:耐心地倾听当孩子说话时,不论他的表达是否清楚、完整,我们都应该耐心、沉着地等待他说完。特别是孩子发表见解或意见时,更要耐心倾听,给孩子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在孩子没有充分把意见表达出来之前,不要随意表态或乱下断语,也不要随便批评。千万不可因孩子说话过长为感到厌烦,或粗鲁地打断孩子的说话。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看法,或有必要纠正其不妥的观点,也要等孩子把话讲完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要知道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受到重视。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就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资讯,你说的话都很重要,我重视你的意见。这样能够建立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同时,让孩子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父母分享。
认真地倾听如果孩子受到委屈或有心里话想诉说时,父母除了耐心还要认真、有诚意地倾听。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孩子的身体语言、情感,弄清话中的真实含义,把握孩子的真实意图,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导向工作,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同时,还要对孩子的言行、情感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少一些否定评价和反面限制。有时孩子的问题童稚味很浓,如,孩子问“世界上有没有白雪公主”,你应该认真地告诉他“白雪公主是童话里的人物,如果你能像白雪公主那样善良,也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白雪公主。”这样,孩子会感觉到你没有敷衍他,而是在用心听他讲。
孩子们的世界与大人不同,常凭借自己的好恶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当孩子讲述一件事情时,我们不能只听他说,还必须听到藏在话语背后的含义。这就要求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说”了什么,还要倾听他的语言里包涵的“感觉”是什么,更要“读”出那些用身体“做”出来的“语言”。如果没有认真倾听的态度,这些话语里的潜在意思,肯定是无法揣摩出来的。
有兴趣倾听让谈话者最扫兴的是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这意味着听话人对谈话已没有了兴趣。在和孩子的交谈中,爸爸很容易失去兴趣。有些爸爸常常是刚听到孩子说两句话,就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嘛干嘛去,没有工夫听你神侃”。如果孩子察觉到你对他的谈话没有兴趣,他便很难有兴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
请聆听心声的英语
Please hear my heart!
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不是急于评断孩子,
你好,你说得太对了,孩子也好,成人也罢,都要做一个忠实的听者,让别人说完是一个尊重的品德。
一年级孩子心声怎么写
真没想到,我的孩子今年9月1日刚刚成为一名小学生,在短短的二三十天,我就从过去一个对应试教育的坚决批判者变成了一个实干家,当然这种改变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我一直自认为非常尊重孩子爱动、爱玩、充满好奇的天性,而且认为孩子不能拔苗助长,于是在学龄前,我没有着急让女儿进行知识类的学习。只是把钢琴作为音乐素养的基础训练,一直让她练习。 听到同龄的孩子在学什么珠心算、英语,甚至学思维训练(奥数),我总是很不屑,一方面是认为让孩子过早学知识性的东西会影响好奇心;另一方面,我相信很多知识,等孩子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学起来一定会水到渠成。 相比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我当然更认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让小孩在自然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学习。于是,我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接 触更多的社会活动。到目前,这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已经去过10多个省市,飞机、火车、轮船都让她体验过。今年夏天她学会了游泳,有一次在两个小时内竟然游了 1000米。 在游乐场,看着她像小猴子一样只靠臂力就能在攀爬架上向前攀爬10多米;带她去爬山,登到山顶后看她在阳光下快乐的笑容,我由衷地高兴。 但是这一切的快乐,似乎在她成为一名小学生之际就消失了。其实,对于小学生活,女儿一直充满了向往,认为这是成为大孩子的一个门槛。 上学之前,我听许多过来人说过:幼儿园是孩子和家长最幸福的时期,一旦上学,都会变得很累,家长还要根据孩子调整自己的作息。应该说,“打”了这些预防针,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开学以来的几个星期,我还是深感精神紧张,焦虑疲惫。 从上学第一天起,与其说是每天老师给孩子留作业,还不如说是给家长和孩子一起留作业。一年级的小学生需要书写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老师会留大量让孩子口头朗读、指认、听录音的作业,这些都需要家长督促、检查。 另外,包书皮、在书本上写名字、准备第二天课上要带的东西、什么时间穿什么样的校服,每一项都要求家长逐一签字,如果哪项落下了,就要罚孩子交回一朵得到的小红花。孩子的荣誉是家长一起参与争取来的。 看着老师每天早上7点多就到校,中午还要照顾学生吃饭,下午把作业用电脑一项项打出来,一张张发给学生,我真觉得现在做一名老师确实非常辛苦。老师给家长留作业,我完全理解,并力争全力支援。 但是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后,我确实有了许多不能理解的事。 现在小学一天6节课,下午应该3点多放学。学校开设了大量艺术体育类课外班让孩子在第七节课自由选择。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可是有一门课是数学思维训练。看到这几个字我不由生出几丝惧怕:该不是奥数吧,一年级学习奥数是不是早了点儿? 于是我没有给孩子报。第二天老师打来电话,非常恳切:“这门课是数学老师教,全班同学几乎都上。如果您的孩子不报,老师有时讲一些课内的知识,或者这门课的内容融进数学课,你的孩子不学会吃亏的。” 既然老师这样诚恳,而且非常诚实地说了这门课的重要,我就不能再坚持了。以前在各种场合被我批判许久的奥数就这样来到了我女儿身边。本来数学课 上还在学3个小鸭子加两个小鸭子一共是几只。而人手一本的奥数书里已经有了这样的题:天平两边一边是一个大西瓜和一个苹果,另一边是8个苹果,问一个西瓜 等于几个苹果。用“数学杂技”形容这样的题真是太贴切了。 英语也是躲不开的一道坎儿。班里有同学是随父母从国外回来的,英语几乎就是他们的母语。甚至从小没有出过国,3岁开始学英语的一年级小学生,英 语也是张口就来。女儿这个只在幼儿园学过“Hello”“Thank you”的孩子明显地自卑了:“外教让我们说他身上的颜色,只剩下棕色了,可我不会说。”我这个说英语“棕色”也得想一想的妈妈,实在不知该怎么安慰女 儿。 没办法,每天接孩子放学时,我也开始留意门口那些发给家长的各种培训班的广告。这些课外培训班发放的绝不是“小广告”,印刷精美的单页纸已嫌简陋,经常是一本铜板纸印刷的厚书,里面课程安排、特点、课表、照片一应俱全,看上去培训班就像一所无所不教、无所不能的学校。 培训广告看得眼花缭乱,我想起一位朋友以前给我推荐过她女儿上的一家英语培训学校。那个女孩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朋友以前给我推荐的时候,我还讽刺人家:“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在英语上,值得吗?还不如去多背些古文和诗词。” 没想到,我会主动自食其言。真是批评比实干要容易得多。 一年六七千元钱,给女儿报了英语培训班,一周上两次。加上原来的钢琴课,每周额外要在外面上3次课。 本来每天早上开车送,晚上接,有时遇上堵车,得用一个小时,我已经在抱怨辛苦了,这下又要加上这些额外的交通负担和时间。 英语课要求很严,每次上完课,都需要听课堂录音。每天下午6点来钟回家的女儿,写完老师留的作业,弹完钢琴,再听会儿英语,马上就到了睡觉时间。从她刚出生就每晚给她念书的习惯也坚持不下去了,更不用提下楼玩一会儿,根本没有时间。 “快写作业”、“快听英语”、“快去弹琴”——我每天不停地用“快”字催促著女儿,同时也在忧虑着她的童年是不是就这样被“快、快、快”赶走了。 开学前,知道我女儿要上小学,一位熟识的、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就开玩笑说:“要准备小升初了吧?”我当时真认为这是玩笑,但经过短短的几周这已经成为事实。 还听说过一个比喻:现在的教育就像足球比赛的看台,大家本来都坐着,前排的人为了看得更远更清楚站了起来,那么后一排的不得不站起来,以至全场的人都要站起来。于是家长不停地督促著孩子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生怕比别人落后。 当我向别人抱怨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很忙很累时,孩子稍大的“前辈们”则说,现在还不算什么,还有课外的奥数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证等着你呢!知识需要应试,特长也要应试,你现在还只能算个小小的实干家。 到底是什么让我从应试教育批判者变为实干家?是小升初的压力,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课外培训机构的泛滥,还是孩子们不断增长的智商,我一时理不出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