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佛山管不了顺德 顺德的历史
顺德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据考古发现,距今2000多年前,越族先民已在顺德境内居住活动。
唐代
圩市出现(龙山大冈圩)。
黄巢起义军南下广州,曾屯兵今容桂、黄连、北水、马齐等地,“军中为市,以角声相号召。”
宋代
大规模围垦筑堤,塞堑为塘,叠土成基,兴起基塘农业。
文教渐兴,喜涌(今伦教熹涌)人张镇孙中状元。
至清末废科举为止,全县共出过文武四状元,3l8名文进士,1名武进士;诗社、文社、画会绵延不绝,涌现了一批驰誉南北的文化艺术名人和大量有影响的艺文著述及书画佳作。
明代
专业性商品农业出现。
中叶以前,荔枝、龙眼“流俎天下”。
中叶以后,蚕桑业崛起。
正统十四年(1449),冲鹤堡农民黄萧养率众起义,建立大东国。
次年失败。
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划出南海县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三十七堡及新会县白藤堡,设顺德县。
清代
顺治四年(1647年),县人陈邦彦举兵抗清,史称“岭南后三忠”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4年),首家机器缫丝厂开办。
此后,随着机器缫丝工业勃兴,全县掀起“彝田筑塘,废稻树桑”高潮。
民国时期
20年代,顺德蚕丝业进入鼎盛期,顺德被誉为“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
30年代以后,受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日军侵华接连冲击,盛极一时的顺德经济终告崩溃。
20年代,中共顺德党组织建立,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1938年,日军入侵顺德,顺德人民奋起抵抗。
迄至1945年,全境饱受蹂躏,战前常住人口85万,战后仅剩37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28日,顺德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顺德,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50年3月20日,顺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珠江行署。
1955年,顺德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隶属粤中行署。
1958年,顺德和番禺两县合并,改名番顺县,隶属佛山专区。
1959年6月,顺德、番禺两县建制恢复,顺德仍隶属佛山专区。
1968年,顺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隶属佛山专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县委、县政府及时把握机遇,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顺德成为驰名国中外的“家电之都”、“家具王国”,全国十大乡镇企业顺德有其五。
在短短十多年间,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市的跨越。
1980年,恢复顺德县人民政府,隶属佛山地区。
1983年6月,撤销佛山地区后,隶属佛山市。
1992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顺德为综合改革试验县(市),随后几年,成功开展行政体制、企业产权制度、农村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制体制框架,奠定了顺德今后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1992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设市,顺德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7月27日,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顺德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赋予顺德地级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经济社会事务方面直接对省负责,更高、更大的管理权限再一次为顺德腾飞增添了助燃剂。
1999年7月27日,维持顺德市目前县级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除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系统和国家垂直管理部门仍维持现行管理权限由佛山市代管外,其他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市行使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并直接对省负责。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顺德市,设立佛山市顺德区。
2003年1月8日,并入佛山市,成为佛山的市辖区。
2006年,顺德GDP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GDP率先实现1000亿元的县域经济体,其基础“顺德制造”成为中国产业集群、民营经济、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的典范和代表。

2009年8月17日 ,除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系统及需要全市统一协调管理的事务外,其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区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
2010年4月,由珠海市横琴新区管委会收回佛山市顺德区在横琴岛中心沟顺德围垦区内的全部国有土地使用权。
2011年2月11日下午佛山市顺德区为广东省首个省直管县试点,由此拉开广东“省直管县”改革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