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邓州这么穷 邓州历史
邓州历史
1.邓州的历史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
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
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
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
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
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
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
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
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
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
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市),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自2014年1月起,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
2013年至2014年,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扩展资料: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22′—32°59′, 东112°37′—112°20′之间。
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
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
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邓州。
2.邓州的历史
邓州悠久的历史
邓州市历史悠久,建置较早。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见于文字记载的也有4000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为姒姓。商代,武丁又封季父到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因这一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便在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穰便又属韩国。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秦国又长败韩国,攻下穰城,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故城在今邓州城东南郊)、山都(故城在今邓州构林镇古村)属之。
··汉承秦制。西汉时区境仍属南阳郡,在今邓州市境内扔穰、山都、涅阳(故城在今穰东镇)、安众(故城在今元庄乡南王村)、乐城(故城在今陶营乡高李村)、朝阳(故城在今小杨营乡禹山庙村)等6县。另有跨今邓州市境的阴县(辖今林扒、孟楼、彭桥等地)。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穰县的卢阳乡等地封冠军侯霍去病,置冠军侯国(故城在今张村镇冠军村)。新莽时期,穰县易名为农穰。涅阳改为前亭,朝阳称为厉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兵荆襄,取穰,穰属南阳郡。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划全国为19州,今邓州市境域分属荆州之南阳郡、义阳郡、顺阳郡、襄阳郡。后赵建平元年(330年)八月,今邓州境尽归越。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今邓州境归前秦。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晋镇将军刘裕索还南乡、顺阳、新野等12郡,今邓境复归于晋。
南北朝前期,今邓境属南朝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将荆州治由上洛(今陕西商县)迁至穰县,辖南阳、顺阳、新野、东恒农、汉广、襄城、北清、恒农等8郡4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自此始有邓州之说),治于穰。穰、课阳、冠军、新城4县属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南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邓州。五代时期,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
··宋初,设武胜军,仍置于穰。乾德年间(963——688年),恢复邓州,统于京西面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色议和,宋割邓州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邓州归宋。隆兴二年(1164年)复归金。
··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划归南阳府。明朝,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将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三县:新野、内乡、淅川。清朝,邓州仍属河南布政司南阳府。雍正后,邓州为散州,不再领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1948年1月和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攻克邓县县城,解放了邓县。新中国成立后,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邓州市(县级)。
··邓州作为行政地名,它被历代所用,历时达1300余年,其历史可谓悠久
··岁月悠悠,白云苍狗。邓州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的残酷的战事,使邓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几乎灭绝,因邓州是个好地方,每当邓州人口出现了空白,便有其他地方的人迅速补充过来,当今邓州人祖先的来历主要为三部分:一为移民,这是主要的。历史上移民的次数很多。有史可查的如,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1年),秦国即迁“不规之徒”于穰。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迁河曲六城“残胡”5万余口于许、汝、唐、邓等州。宋仁宗天对七年(公元1029年),宋廷诏命:“契丹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山西、江西、福建等省人口至邓。清朝初年,又迁山西人口至邓州。其中明朝初年的迁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邓州人皆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人,即起源于这次移民。二为军屯。如闵营人,就是清朝初年,福建明末将领黄伯侯所带的三千部属落户于邓西北一带。三为商人。邓州历史上几度繁荣,商贾云集,特别是明清时期,有许多外地客商在此安家定居。
3.邓州的历史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
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
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
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
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
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
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
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
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
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
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
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
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
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4.邓州的历史沿革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根据考古界对邓州八里岗、太子岗、杨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邓州生活的实际情况,使邓州七千年的历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建都于邓,即邓国。
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
远古至秦根据《史记》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阳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及襄阳一带)。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南阳盆地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将邓州割给金朝,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下,这一带又归金国。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路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
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迁都之议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
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
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第三次: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
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第四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
第二年,北宋灭亡。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
李纲又谏曰:“今六飞纵。
5.历史上邓州市都出现那些著明历史人物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人(今邓州穰东镇张寨村),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范仲淹
邓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广为传诵。
铁铉
字鼎石,邓州人。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后人尊其忠义不屈,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6.邓州的由来·请知道的给俺个解答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
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
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南北朝至两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 范仲淹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将邓州割给金朝,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下,这一带又归金国。
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
迁都邓州之议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
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第三次: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
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第四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国准备攻打开封。
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
花洲书院第五次: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但由于宰相黄潜善等人的极力反对,高宗最后采纳了黄潜善等人的建议,最终移都临安。
第六次:金哀宗天兴元年(1233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归德,又逃蔡州(今汝南县),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却在蔡州遭到宋、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国灭。
元明清时期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
7.邓州市的简介
邓州市古称“邓”或“穰”,是中国河南省下辖的一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1]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东际淮海,南控荆襄,西通巴蜀,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实为天地之中,号称陆海,乃豫州之雄镇。[2]邓州左襟白河,右带丹江,江汉环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郡、望郡和钜郡,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的发源地、医圣张仲景的故里。[3]
近年,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河南省重点扩权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市。2011年6月1日,邓州成为省直管市。[4]邓州市的经济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