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

火烧 2021-07-20 17:37:48 1043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

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

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

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玩具类的民间艺术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

传统玩具是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手工制作玩具,俗称「耍货」。

它们与民俗关系密切,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

传统玩具的生产采取了一家一户的作坊式加工方法,成为代代相传的地方和家族手艺,其材料大多采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属、皮毛等等。

传统玩具的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现的是民众的信仰、习俗和戏曲、传说、民间文学等内容。

它的造型、色彩和结构随意、主观,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

传统玩具丰富了中国民间的游戏及体育活动,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时,人们既得到了娱乐,亦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而共同参与的游戏或竞赛,更使人们增进了情感交流并深刻体会到体育精神的真谛。

中国传统玩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并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

时至今日,虽然许多玩具已改头换面,但个中的涵义及先人的智慧却仍长存其中。

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

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

据《史记》、《竹书记年》等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

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用服饰的印染色彩、纹饰来区分尊卑等级的规定了。

秦汉以后,镂空版印花方法大为盛行,其后花色品种日见繁多,印染工艺也日臻完善。

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

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

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蜀锦产于四川,以成都为主,故成都又有锦城和锦官城之称。

此外,南充、阆中、乐山、绵阳、新都等地也生产蜀锦。

蜀锦仍然沿袭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宋锦因今之产地在苏州,故又名「苏州宋锦」,以古朴雅洁而著称于世,现已面临技艺中断的濒危局面。

云锦的产地在南京,因其锦纹瑰丽有如云彩,故而得名。

其图案布局严谨,富有装饰性,并多以金线显花或绞边,华彩四溢,臻丽至极,是中国皇家的御用织锦,代表了织锦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

木偶艺术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

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现代的粤西木偶双眼能活动自如,能按照表情需要造出睁、暝、瞅、瞬等动作,得心应手,顾盼传神;冀南的吴桥民间木偶头则夸张简练,独具特色;有的接近唐仕女和敦煌彩塑;有的接近戏曲脸谱却又能变通风趣,灵活运用。

竹编

竹编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湖南、河南、贵州、广西、安徽等地。

顾名思义,竹编就是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将竹筒破为竹篾,经过烤、泡、上色等工艺处理,编织成各种生活器皿和装饰品。

浙江嵊县竹编久负盛名,唐代已有。

它以当地盛产的水竹为原料,主要有箕、盘、罐、盒、屏风、动物、人物、建筑、家具、灯具、棕壳等12大类,三千多个花式。

浙江东阳竹编,早在南宋时已有竹编龙灯、花灯、马灯出现。

它以动物装饰为主要特色。

四川成都瓷胎竹编,以江西景德镇瓷器为胎,用优质慈竹加工编织,四川崇庆竹编也很有名。

  浙江嵊县、东阳竹编以动物为主要内容,多取材于家养禽畜及珍奇禽兽,取材于民间神话的作品也很精致。

浙江新昌竹编,品种多,以瓶、罐为佳。

杭州竹篮底口紧密,罗口细密,牢固耐用。

四川成都瓷胎竹编工精艺高,竹丝细如毫发,织时不露接头,织成的作品薄如绸绢,色调和谐,色泽清雅,美观大方。

  四川崇庆竹编除各种日常用的竹兜、篮、盘、碗、扇、灯笼、盆等,还有许多新颖,精巧的生活用品,形状固定,牢固,弹性强,能经受一定的压力,易于保护各种物品。

湖南益阳水竹凉席质地纤细,编工细腻,平整滑爽,柔韧耐用,吸汗散热,清凉爽快,久用则愈显光亮平滑,最宜夏季消暑使用,以「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著称。

漆器

漆是取自漆树的一种天然胶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材质,经过人工处理,提炼出漆泥,制成的各种器皿干后极为牢固并轻盈不变形。

漆器是在木、布、皮、金属、竹、藤等材质制成的胎骨上经髹漆、打磨、装饰等工艺加工所制成的器物。

中国是最早认识漆并制作漆的国家,漆器的制造始自河姆渡时期,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

商周时期的器型已较为丰富并有原始纹饰,出现了嵌螺钿漆器。

战国时期漆器制造空前繁荣,并脱离了木器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以楚国漆器为代表,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多样化,除木胎外,另有皮胎、竹胎、夹苎胎等。

制作工艺有描漆、描金银、金箔贴花、错金银扣、针刻等。

秦代漆器造型严谨,纹饰精美,设色庄重富丽,以木胎为主,纹饰多采用写实和夸张的手法,有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和几何纹四大类。

汉代漆器的发展达到鼎盛,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特点,出现了鼎、壶、盘、钟等新器型。

  漆器的装饰工艺分为彩绘、刻画、镶嵌、金银箔贴、戗金等,以彩绘最多,还创造出「堆漆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青瓷的出现使得漆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因而漆器制造迅速衰落,器物品种减少,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

唐代则是继战国至汉代以来漆器制造的第二个高峰期,以金银平脱最负盛名,并产生了雕漆这一重要的漆器新品种。

宋、元漆器在唐代基础上继续繁荣,有光素漆、戗金漆、雕漆、描漆、螺钿漆五大品种。

明代漆器在宋元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北京成立了官办漆器作坊,工艺水平极高,雕漆数量最多。

明隆庆年间,漆工黄成写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着《髹饰录》。

清代漆器在明代基础上继续繁荣发展,制作精美,装饰华丽,极富吉祥寓意。

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涉及面广,尤其是宫廷漆器,大至典章祭祀用品、陈设品,小到日常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和赏玩用品。

此时的漆器艺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乾隆时期,福建髹漆艺人沈绍安在几千年来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脱胎漆器。

清晚期漆器制作日趋衰落,到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民国时期才逐渐恢复。

  漆器的种类非常之多,目前中国漆器主要有脱胎漆器、雕漆、螺钿、推光、彩绘、雕填等类别,产地也不尽相同。

脱胎漆器的主要产地为江西的宜春和鄱阳地区、福建的福州和泉州。

雕漆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甘肃天水、武都一带。

螺钿镶嵌漆器以扬州为主;推光漆器则首推山西平遥。

彩绘漆器较为普遍,基本上很多漆器产地都有彩绘这一品种,其中以重庆和凉山彝族地区的彩绘漆器最有特色。

雕填漆器以成都最具代表性,另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漆器种类,如贵州大方和广东阳江的皮胎漆器、厦门的漆线雕装饰器皿等都各具特色。

  漆器制作的主要步骤是:制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温室烘干等,主要装饰方法有彩绘、堆漆、镶嵌、雕漆、平脱、戗金等。

  中国的漆器产地众多,风格多样,其中北京雕漆、福州脱胎漆、扬州点螺漆、平遥推光漆被誉为「四大名漆」。

编辑本段扎糊之类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艺品的方法,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一类以扎糊方法制作的艺术品的总称。

除了彩灯、风筝等自称一体的艺术品类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纸扎类的作品。

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人物、戏文、风筝、灯彩等项。

狭义的纸扎,主要是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可用来焚烧的纸制品。

纸扎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

北宋称纸扎行业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

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

  根据明人著《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

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扎糊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

《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

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

  从明清至近代的地方志史料看,扎纸人纸马祭神灵,是丧俗艺术中的一种主要而相当普遍的形式。

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原及齐鲁、江浙、西北、西南、闽南等地在祭祀形式,纸扎样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湖北黄石西塞村每年端午都要举行盛大的神舟会,神舟会的主体就是一条巨大的纸扎龙形舟船,船上的所有人物,道具也都由纸扎成,是典型的纸扎祭祀仪式和纸扎民俗艺术典型作品。

  纸扎所选用的纸料,多以绵纸、宣纸、毛边纸和草纸为主,现代已用机器纸代替。

色纸一般根据建筑装饰、服饰、器械、动物、器物来选择相应的色彩,然后根据纸扎中所需尺寸形状制造成建筑装饰的部件和人物的衣、裙、裤、冠、及佩饰等。

服饰图案和建筑装饰一般采用木刻彩印或彩绘形式。

在工艺技法上有的略剪成形,有的则精雕细刻。

纸人的头部一般采用泥模翻制而成,彩绘时根据不同的人物、神位相貌、角色、性别、贵贫开脸,类似于脸谱绘制形式。

纸扎的框架结构一般选择芦苇、竹竿和麦草等材料,其他辅助材料采用麻绳、丝线、竹钉、木棒等。

纸扎骨架的扎制,根据扎制对象要合乎整体结构。

糊制剪贴,是纸扎工艺的主要内容。

它将不同的彩纸剪镂,组成单元图形或服饰、花饰、建筑构件,然后根据造型需要,糊制在绑扎好的框架上。

在贴制图形前,先满糊素纸,将大形统一,以便于贴糊装裱。

折叠工艺多用人物纸扎,特别是戏曲纸扎。

彩绘主要用在服饰、脸谱、布景、道具、建筑附件和动物装饰上,讲究施彩的熟练和传神。

彩灯

彩灯也称为花灯,是一种照明器具,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

在中国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

正月十五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赏灯节,送灯笼还蕴含着「送丁」等如「送子」的美好祝愿,猜灯谜是民间盛行的娱乐活动,在灯节期间充满了益智的乐趣。

民间灯彩最初是东汉时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宫灯起源于元宵节张灯习俗。

宫灯盛行的同时,灯彩也开始传入民间。

灯彩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大约是在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了制作技艺的高峰。

  宋代元宵灯节期间不仅宫廷和京师达官贵人玩灯,还鼓励市民来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以致灯节时观灯者人潮如流。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庆贺元宵节,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

当时的金陵(今南京)城内盛搭彩楼,并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只,一时蔚为壮观。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在东华门辟二里长的灯市,从正月初八起至十五达到高潮。

明代杭州元宵节灯市出售的各色花灯,有老子、美人、钟馗打鬼、刘海戏蟾等。

到了清代,北京的灯节定为自正月十三至十七日,其中十五为正灯日,灯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

正阳门外、灵佑宫旁也是重要的赏灯之地。

  一般地,扎制彩灯的骨架用竹木、铁丝等,灯屏用印或绘有图案的纸或丝料来制作,泉州的花灯多用剪纸图案来装饰灯瓶。

在北方,专门有一种木版印制的类似木版年画的灯屏画,其题材尤其以群众喜爱的戏曲故事为多。

风筝

现在风筝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众多的风筝种类里,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相对较为知名,这四个地方被称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

而像河北、四川、辽宁、广东、福建、江苏、上海、西藏、台湾等地区,也都有地方特色浓郁的风筝品类。

  风筝制作有「四艺」之说,这「四艺」是指风筝制作与放飞的流程,分别为:「扎制」、「裱糊」、「画绘」和「放飞」。

风筝样式繁多,但制作上都是以「四艺」为基础的。

由于各地风俗民情及群众审美观念不尽相同,各地的风筝在造型、扎制、装饰及放飞技巧上,都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编辑本段表演艺术

浙江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类艺术。

其特点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绝技等天赋和表演技能。

如皮影戏是通过铁枝将皮影连接后,根据剧情需要,利用灯光的投射效果,舞动皮影,将影人的动态映射到银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剧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戏。

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等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指与专业音乐创作方式、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不同的, 并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与说唱音乐等各种音乐体裁。

舞蹈

民间舞蹈是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形式。

它有别于宫廷舞蹈、专业舞蹈和宗教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状,是原创性的民间艺术,是其他舞蹈创作的基础和营养来源,具有民俗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点,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

  民间舞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和感情。

民间舞蹈具有比单纯的舞蹈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功能。

它与民间的吉祥庆典、红白喜事和风俗仪式紧密结合,是民众表达情感的最原始和基础的形式。

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言之不足,舞之蹈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民间舞蹈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面貌。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民间舞蹈也极为丰富,有仪式化的湖北的跳丧舞;也有从打鬼仪式演化而来的傩舞;群众性的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 舞、民间年节行进表演中的龙舞、狮舞、鼓舞、踩高跷、跑旱船、打花棍等等都是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

还有与民间戏剧结合的各种民间歌舞戏、歌舞套曲,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歌舞套曲,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

  民间舞蹈是动态的、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为传承特点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要大力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戏曲

戏曲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和兴盛等各个时期。

  早在中国远古时代,戏曲的种子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存留在广大的农村中,并不断的革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如百戏中的《东海黄公》等。

隋唐时期,带有喜剧性质的歌舞戏、参军戏相继问世,它们业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反映他们生活和观点的宋金杂剧院本应运而生,为其后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朝代,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杂剧艺术的共同培育下,南戏脱胎而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明代中期以后,南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传奇时代。

明清时期的传奇演出佳作如林,风靡城乡。

到了清代中叶,传奇演出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新生的地方戏及民间小,诸腔竞奏,生机蓬勃。

其后徽班进,称雄剧坛,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被誉为国剧的剧种──京剧。

  戏曲艺术贵在求新求变,在它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剧种消亡,有的剧种新生,兴衰交替,生生不息,戏曲的生命就延续在这此起彼伏之中。

编辑本段其他方面

民间艺术的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难以一一细说。

除以上门类外,还有更多其他类别都值得一谈,如果细心留意,你会发觉身边到处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例如建筑装饰、脸谱、面具、民间玩具、陶瓷等,这里且略说一二。

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是为美化建筑、增加建筑及其结构的美感和装饰性而对建筑构件进行的装饰和美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都有不同风格的装饰手段,汉族传统建筑主要是通过屋脊装饰、斗拱结构、装饰有石雕、木雕或彩绘的垂花门、房檐、门楼、大门、花窗、山墙、藻井、影壁、门墩石、门墩狮、门鼓、神龛等来表现的。

  建筑装饰的主要题材是具有镇宅、辟邪和迎吉纳祥功能的吉祥动物、花卉,或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传统戏曲画、历史故事、吉祥画等。

中国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

建筑装饰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采取以结构营造美的空间的做法,如错落的山墙和屋脊兽排列装饰、院落的分割和房屋的分布等;有的采取有巧夺天工的雕刻、绘画来装饰门窗、房檐、影壁等方式,形成了融结构和排列方式于一体、融雕刻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建筑装饰之美。

脸谱

脸谱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原始人黥面纹身的习俗,直接源头则是古代倡优女乐的脂粉装和俳优滑稽的粉墨装,是中国古老的化妆艺术,其渊源始于先秦时期,汉代已十分盛行。

脂粉装侧重美化人面,对脸谱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

唐五代时期,在乐舞、戏剧中盛行以粉墨涂面的粉墨装,更侧重「扮饰」角色,已蕴含了脸谱艺术的因子。

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涂面化妆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的化妆形式,已具备脸谱的基本特征。

明中叶至清中叶,由于此时剧本创作的繁荣和角色行当的划分更加完备,戏剧脸谱进入基本成熟的时期。

在众多的角色行当中,与脸谱有直接关系的是净和丑,这两个角色分工的日益细密,促使脸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一批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这些新兴剧种的脸谱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脸谱艺术日臻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妆艺术。

而在清末民初,民间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形泥胚上,制成一种观赏艺术品,从而创造了工艺泥塑脸谱。

  脸谱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工艺脸谱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北京既是工艺泥塑脸谱的发源地,又成为其主要流布地区。

面具

中国的面具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最早广泛运用于原始初民的狩猎活动、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巫术仪式。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社会思潮使得面具发展从幼稚向成熟过渡,这是面具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此时的面具更多地用于宗教祭祀当中,风格威严庄重,但由于多为青铜制造,因而形制比较单调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随意性,此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面具──方相氏面具。

秦汉时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启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风格开始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宗教色彩减弱,娱乐色彩逐渐增强。

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面具──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宋元时期是中国面具发展的第三座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大为发展,这是面具功能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时期。

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艺人,面具成为商品公开销售。

其中的大头舞面具以及流传于全国各地的镇宅吞口等。

这些乐舞、民俗面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面具文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