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骂人的歇后语 歇後語鬥嘴,出口就是一片笑聲,經典在民間
歇後語鬥嘴,出口就是一片笑聲,經典在民間
-秋風
啥叫歇後語?連小學生都知道。歇後語在學界稱被之為熟語,這種熟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哲理性,極富有人性化,恢諧幽默,給人生動,形象,潑辣之感,是世界文化瑰寶之一。歇後語常被人掛在嘴邊,出口就會引起一片笑聲。譬如說:上鞋不用錐子—— 針好,狗攆鴨子——呱呱叫。八月十五吃月餅—— 有緣。白天的螢火蟲——沒用,外甥打燈籠——照舊。南郭先生吹芋——濫竽充數。茅房石頭——又臭又硬。癩蛤蟆大哈欠——好大口氣。牛郎織女哭梁祝——同病相連。牛皮燈籠——照你不照外。大姑娘上嬌——嘴上哭,心裡樂。等等等等。可以這樣說歇後語好比是森林裡的樹木——數不勝數,紅樓夢裡的故事——包羅永珍,老藥鋪裡的中藥——林林總總,春節返鄉客——千千萬萬。
下面的人說了,您說歇後語這麼多,您就給我們說說,讓我們老哥兒幾個也山裡人進城——長長見識。既然您抬舉我,那我就小河流水——慢慢淌,說的好,您也別狗熊高興------ 拍巴掌,說的不好,就算我抹黑了臉照鏡子——自找難看。下邊人說:您怎麼吃鹽不多——淨閒話。那我就:孩子沒娘——說來話長。先說山中之王老虎:老虎脖子掛佛珠——假充善人。老虎不發威——當貓看了。老虎吃刺蝟——沒法下嘴。老虎吃雞——小菜一碟。老虎吃螞蚱——碎打零敲。老虎吃石獅——吃了不消化。老虎吃素——沒影的事。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嗑瓜子——吃人(仁)。老虎洞裡擺神像——莫名其妙。那位朋友說了,有沒有老牛的,有啊。老牛拉車——四平八穩,老牛拉著磨盤轉——一個心眼,老牛倒嚼——細品滋味,老牛的蹄子——兩瓣。老牛掉進泥潭——不能自拔。老牛掉眼淚——有口難言。老牛拉梨——一拉到底。老牛喝水——大喘氣。
您瞧下邊人喊了,您可真是老驢吃荊條——肚子裡編。我聽您的嗓門就像驢吼,您聽了可別生氣,咱倆可別,老驢打架——連踢帶扒,您也別老驢拉磨——光踏著自己的腳印打轉轉。您也別老驢上磨——熟路,也別老驢的尾巴——不老實。您也別老驢的皮——做阿膠。我說,你這個人怎麼囫圇吞棗,罵人不吐核兒您聽完了可別腳板抹油——溜之大吉。腳脖子拴大鑼——走到哪響到哪。腳脖子系玲走在哪響到哪。腳踩兩隻船——搖擺不定,腳底下使絆子——暗中害人。腳跟拴繩子——拉倒。腳後跟朝前——走回頭路。
據我觀察,每個歇後語裡頭,都有一個家喻戶曉掌故。幹啥用你觀察,就是這麼回事。臺下那位說了,大。啥新鮮? 反正您不知道的都是新鮮的。比如說曹操殺華佗——以怨報德。說的事,曹操的腦袋疼,許多御醫都看不了,請來了當時大名鼎鼎的華佗,華佗觀看了病情說,要開顱,就是把腦袋開啟,曹操一聽,大怒,你這不是存心害我,下令華佗殺了。語言的變化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
近來,出現了新的歇後語。譬如,老年人玩手機——費勁。普通人出國旅遊——不稀奇。最近聽到這樣一條歇後語。豬八戒掉進了泔水缸------- 大吃大喝。辛辣,深刻諷刺了那些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在坐的都是洋蔥帶眼睛——有學問的人,我也是搬起磨盤打月亮------自不量力。班門弄斧——假衝內行。上頭有人問:您葫蘆裡買藥——不知啥名堂.。我的孫猴耍把戲——有啥本事都拿出來。
你不信,您就沏壺茶一泡:聽我對牛彈琴——瞎擺乎那天,我坐大一路公共汽車上班,遇見這麼檔子事。我上了車剛剛坐定,後面串上來個小夥子,打著手機就上了車,他一屁股就坐在我的身後,就像小河裡的水嘩嘩——流個不停。開始聲音還小,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和對方想麻雀打架——嘰嘰喳喳吵了起來。傍邊站著著一位女士,狠狠瞪了他一眼,轉過身。可這位先生不以為然,繼續說著:“這個房,我不租你了,你馬上給我搬出來,不搬就漲錢,漲多少,漲一千,你愛住不住,不用和我媳婦商量,我做主,明天就給我送來。送晚了就封門!”呵,真厲害。售票員就看在眼裡,汽車開了好幾站了,她瞧這小夥子還在說個不停, 就側過身和聲悅色說:這位小師傅,您說話聲音小點,不要妨礙別人。可這主頭也不抬,理也不理,整個一個豬八戒拉胡琴—— 自顧自。繼續沒完沒了地打手機。這車廂裡的人沒有折,只能黃連煎湯——苦熬。“哎,我去公主墳怎麼到八寶山了”,突然他好像冷水澆頭——一下子驚醒,顧不得打手機,慌忙下車,就那麼寸,車門關了,加住了他一條腿,疼的他老母豬挨宰——鬼哭狼嚎。司機趕緊開門。這回可把這小子加疼了,他像瘸驢走山路——一瘸一拐下了車。
大夥議論紛紛:這個說:今個出門逢債主——倒黴透了,那個說:整個一個黑瞎子吃蜜蜂——沒鼻子沒臉,真是個五百塊分兩半——二百五。不知誰加了一句:公共汽車打手機——煩人。最近,發生在我們小區一件事,可以說是:紅白喜事一起辦——苦笑不得。有位四十來歲的女士,不知她姓葛,還是叫葛,反正大夥都稱她葛大姑。這個葛大姑,穿戴和眾人不一樣,有時穿半身紅,有時穿半身綠。有人說,紅配綠塞狗屁,可她聽了好不得意,說你們不懂,這叫紅配綠,賽玫瑰。

有一回,她紮起小辮,穿著閨女上中學時的衣服。走在大街上,招來許多路人駐足相看。老黃瓜刷綠漆——裝嫩。這位葛大姑,耳根姑說,有一天不知聽那位大爺,拍手治手麻,不用上醫院,您只要如何如何拍手,這幾天葛大姑正好手麻,胳臂麻,您的病準好,您不信,您上網去查查,外國許多人都做拍手操,這位大爺才五十多歲,長的跟七十多似的,說話跟娘們似的,差點把葛大姐耳朵咬下半個,他還說還半身不遂老外都拍好了。葛大姐聽了,如吃點心抹醬油——心血來潮,就跟打了雞血似的,立馬渾身有了精神。從此後,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一有工夫了拍巴掌,聲音越來越大,叫人那叫一個煩,沒有地方藏,沒有地方躲的,簡直是一場災難。這麼說吧,這位葛大姑除了吃飯幹家務,只要這雙手閒下來,就拍。拍的她女兒沒法做功課,拍的他老公沒地方休息。在家拍不了,就去外頭拍。大街上拍,你管的了?許有人大聲吆喝,跳舞,許你汽車喇叭響,就不許我鍛鍊身體。甭我們小區的居民都怕她了,這麼說吧,只要葛大姑一來,好比是老虎進院——都躲起來了。有一回,葛大姑晨練從公園回家,到了門口就把自行車鎖好,這兩隻手剛騰出來,就邊走邊拍起了巴掌,叭,叭,叭一聲大似一聲,一聲緊似一聲,只要她進院,小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沒有一個不知道的。這好小區路邊住著一個患有心臟病的70多歲老人,他一聽巴掌聲就心跳,就敢緊關進陽臺門,聲音小了點,他進了書房剛剛坐下,巴掌聲又來了,老人趕緊又把窗戶關上,隔窗望去,葛大姑又轉過來了,叭,叭的有力聲音,灌進他的耳鼓,老人家心裡噗咚,噗咚的,陣陣難受,他坐在椅子上,瞧著窗外,盼望這葛大姑快點過去,誰知,葛大姑卻停下了,她仰頭瞧著樹上吱吱叫的鳥,對著鳥拍了起來,鳥兒往下看了看飛走了。老人實在忍受不了,開啟屋門,在樓道里站了半天。好不容易著這位葛奶奶走了,老人家才開啟屋門進屋,如卸重擔,深深嘆了口氣,在沙發上坐了好大一會兒,長長的哎嘆了一聲,您說這叫什麼事?整個一個:癩蛤蟆趴在腳面上——咬不著人,膩煩人(本文原創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