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江苏梅村镇属于哪个区 梅村的历史

火烧 2021-06-02 10:36:14 1225
梅村的历史 梅村,古称梅里,称荆蛮地区。在商朝武乙年间(公元前1152—1118年)泰伯偕同胞弟仲雍,为让侯位,从陕西歧山来到江南荆蛮地区,史称“泰伯奔吴”。武乙21年(公元前1132年),泰伯君于勾

梅村的历史  

梅村,古称梅里,称荆蛮地区。

在商朝武乙年间(公元前1152—1118年)泰伯偕同胞弟仲雍,为让侯位,从陕西歧山来到江南荆蛮地区,史称“泰伯奔吴”。

武乙21年(公元前1132年),泰伯君于勾吴,并筑“泰伯城”,建立江南地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勾吴。

周武王11年(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次年(公元前1045年)分封诸侯,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封周章为吴国君,建吴国,定都梅里。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国迁都姑苏,梅里属吴。

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梅里属越。

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梅里属楚。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统一中国,梅里属秦。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置无锡县,梅里属无锡县。

王莽新政(公元9—23年)将无锡县改为有锡县,新政失败后又改为无锡县。

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公元229年),无锡县属吴。

南北朝时期,陈后主元年(公元589年)改无锡县为吴州。

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以州统县,置常州,无锡县属常州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时期,无锡先后属于吴和南唐。

宋太宗开宝8年(公元975年)11月灭南唐,梅里归宋。

清世宗雍正2年(公元1724年)将无锡县分为无锡、金匮两县,东面为金匮县,西面为无锡县,梅里属金匮县。

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建苏福省,废金匮县,梅里属无锡县。

公元1864年,太平军失败,恢复锡、金两县,梅里属金匮县。

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11月6日无锡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常州府,并金匮县于无锡县。

1927年4月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2年无锡县属督察专员公署。

1934年2月,无锡县属无锡行政督察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沦陷期间,前期梅村分别属景云市、北下乡、南延市和太伯市。

后期分别属于东亭区和荡口区。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梅村市镇和伯渎河以北地区属东亭区;伯渎河以南地区属荡口区。

1948年1月,无锡县裁区设署,合并乡镇,梅村乡(在3月改梅村镇),属无锡县查桥区署。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梅村属无锡县查桥区。

1949年7月—1956年3月,梅村属无锡县梅村区。

1956年4月—1957年9月,梅村属无锡县安镇区。

1957年10月—1958年4月,梅村属无锡县荡口区。

1958年5月—1961年5月,梅村属无锡县荡口片。

1961年6月—1963年10月,梅村属鸿声工作委员会。

1963年11月—1982年10月,梅村属鸿声片。

1982年11月—1983年3月,梅村属锡东片。

1983年3月以前,无锡县由苏州地区专署管辖。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梅村属无锡市无锡县。

1995年8月,无锡县撤县建锡山市,梅村属无锡市锡山市。

2001年3月,锡山市撤销建惠山区、锡山区、滨湖区,梅村属无锡市滨湖区。

2002年2月,梅村划入新区,属无锡市新区。

2009年5月,梅村撤镇建街,成为梅村街道。

2015年10月,梅村街道划归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管理。

在商末,泰伯在梅里建立江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勾吴国,并筑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以防外敌入侵。

梅里作为勾吴国的国都达6个多世纪,成为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梅里被称为吴墟。

据《泰伯梅里志》载:唐宋以来,有泰伯乡、梅里乡。

乡统都,都设图。

梅村乡有泰伯乡、梅里乡、上福乡。

1929年开始,取消都、图。

乡以下为保、甲。

梅村乡所辖有9个乡镇,共45个保。

1940年10月,成立抗日民主政权,梅村地区以伯渎河为界,河北是梅北区,设8个民主乡;河南是梅南区,设9个民主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梅村地区又恢复保、甲制。

1949年建国后,梅村设区,有13个小乡(梅村、荆福、香平、周泾、庙金、新中、石基、永安、东元、西仓、三让、秦村、梅北)。

1954年8月,梅村区划入墙门、墙西、薛典、观泗4个小乡,划出新中、周泾、石基3个小乡,共有14个小乡。

1956年4月,梅村区撤销,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梅村地区先后成立2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9月12日,梅村人民公社成立,辖21个农业生产大队,1960年成立了1个渔业大队,1964年6月12日设立1个梅村市镇居民委员会,1980年新风大队分为新南、新北2个大队。

此全公社有22个大队,1个渔业队,1个居委会。

在1968年3月成立梅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系文化大革命中的临时权力机构。

1981年12月27日,恢复梅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4月27日,成立梅村乡人民政府,8月,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金乡共有22个行政村,245个自然村,377个村民小组,1个渔业村,2个渔业小组,1个市镇居民委员会。

1988年7月1日,成立梅村镇人民政府,有茅塘桥、繁荣、荆心、荆协、荆同、梅村、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协丰、梅北、东园、张公桥、群力、南石园、新南、新北、

梅新、新宅、永新、渔业共23个行政村和一个市镇居委,面积达34.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13万。

1995年有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行政村划归新区旺庄乡。

此后,梅村镇面积为24.4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万。

2002年,有茅塘桥村和繁荣村整体拆迁,荆心村、协丰村、新北村、新南村、东元村、南石园村大部分拆迁,拆迁的村民都搬进安居房,形成居民社区,在2006年组建梅荆花苑第一社区,梅荆花苑第二社区、泰伯花苑第一社区、泰伯花苑第二社区和香梅花苑社区等5个社区,2008年组建泰伯花苑第三社区。

江苏梅村镇属于哪个区 梅村的历史

梅村一直是锡东重镇和无锡市的卫星城镇,1998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

2007年1月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

近年来,随着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辐射和推动,梅内链村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发展战略,根据“一河两区三街四带”的规划格局,中心镇区5.5平方公里以伯渎河为界分成南区(老镇区)和北区(新镇区),北区以锡义路、新华路、泰伯旅游街为框架打造沿路商业街。

在完成建设130万平方米农居房的同时,按照“集约、集聚、高档”的要求,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面盘活土地资源,加大房产开发力度,推进商住楼宇开发,力争“十一五”期末形成100幢小高层,逐步形成市级知名商住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