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

火烧 2021-10-04 20:42:27 1079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归纳起来,生命科学史至少在以下几方面蕴含着不可多得的教育价值。1、生命科学史是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归纳起来,生命科学史至少在以下几方面蕴含着不可多得的教育价值。
1、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
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思想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例如,“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著科学家们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而科学家们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络。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络,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如果孟德尔没有运用数学知识,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现遗传法则;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推测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络;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等等。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开启解决问题的思路。
遗传学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知识体系相当明晰。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想到新的问题。
3、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即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的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在生理学领域得到运用。19世纪70、80 年代,萨克斯(1832-1897)领导的植物学派,对于生物学中实验方法的运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学领域。通过胚胎学,实验方法又扩充套件到细胞学和遗传学,最后又扩充套件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过程的步骤。
生命科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达尔文建立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对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的头十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著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至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40年代,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进化论。在综合进化论盛行了30~40年之后,1968年,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埃尔德雷奇和S.J.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进化理论还在发展之中。
从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通过生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
4、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总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过程中包含着思维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过程中包含着研究方法)。知识和过程是自然科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没有知识做为基础,怎么能创新呢?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这正证明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显然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识也是办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指出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然而如果把“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理解为重过程而轻结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过程与结论不是对立的。在生物教学中二者必须兼顾并且统一起来。学习生命科学史是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科学探究方法,而深受启发。
5、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而且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
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有3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玻尔、德尔布吕克和薛定谔的思想为遗传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思想对沃森和克里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
不同的教师也存在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会更大,而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这种差别。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但生物学教师之间要合作,而且还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同时也启发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
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型别上。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1822-1911)、皮尔逊(1857-1936),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是受环境控制的。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
又如,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是对的。即使是伟大的巴斯德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
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教学,尤其在生物学探究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交流。新课程教学提倡这种交流,允许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拿出证据去证实。
7、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物件是分不开的。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贝尔登和鲍维里在研究细胞分裂时,选择了马蛔虫细胞;沃尔弗(1733-1794)采用植物组织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由植物向动物推广;比德尔和塔特姆最终选择了红色面包霉作为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组成著名的“噬菌体小组”,最终选择了病毒作为研究物件;瓦尔堡选择了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海胆卵进行呼吸速度的研究;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这三人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终选择了线虫来探索“程式性细胞死亡”的奥祕;科学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物件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其一,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到选择探究物件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必须先选择好探究物件。其二,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开设的生物实验课,实验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实验物件也是预先规定好的,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这是标准式的“食谱式”的实验,做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已被肯定了的现象或者是学习一种标准的实验程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会有兴趣吗?培养的师资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关注科学家们筛选研究物件的做法,对于师资培养和进行生物学探究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8、生命科学史呈现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7—,DNA序列专家,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事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蹟,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科学导论

1、对学习和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者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促进学科交叉,更可以为解决目前急需的生命科学难题寻找另外的解决途径;
2、对非生物学学生生提高科技素养,说得通俗点就是补充点生命学相关的专业常识。

为什么理工科大学要学习生命科学

哥们也是科大上生导课的吧~~
我搜了半天
给你整点吧
别抄太全 一样了就不好了 。。。。。
我Q 343220061
【学习意义】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现代社会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
为了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
【学习收获】
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能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掌握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解开人们一直关注、观察、研究的奇妙生命现象。
生命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而又复杂深奥的学科, 从对生命科学的学科分类就可以见得, 但它学习过程却非常有趣,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贴近。
经过课堂上的解释与图片的说明, 我对该学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这对我日常生活中读报、看电视或看课外书很有帮助。它给我很多的启发, 而它的启发并不只是生命科学上, 还有就是医学上、科技上、农业上等其它学科。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希望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能源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有关。
生命科学导论主要介绍生命科学知识和理论、生物体的组成、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着重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与人口、资源的关系等与当今人类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
通过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充套件学生知识面有重要意义。
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类似于高中生物但又高于高中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被灌输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被有意识的引导向新的热点与前沿。这就赋予了新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使得该科目受到重视,也在不断吸引扩大该学科的研究队伍。
我注意到,该课程正是由于生命科学的高尖端性,需要我们在学习研究时注意相关学科的新进知识,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对高新技术的研究。但是也应当做好为科学而甘于寂寞,奉献自我的决心。

为什么要学习生命数字

生命数字的起源
心理学发展至今从时间推算。如果以心理学的起源开始计算,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冯特建立科学实验心理学为标志计算,那么心理学发展至今(2017年)的历史为138年。

为什么要学生命科学导论,学习生命科学导论的心的体会(围绕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

因为非常重要,人是一个脆弱得个体,需要依靠群体才能发展,因此有了社会

为什么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生命科学

这真是个好问题
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呐?一定是和生物相关的吧?
科普级别的生命科学停止于高中阶段,是社会教育水平所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
大学/大专除非专业相关,不然生命科学不可能是必修课吧?
作为过来人我只想跟你说一句,现在最火的是跨专业类工作。
IT+生命科学=生物资讯学
金融+生命科学=生物投行观察员
英语+生命科学=科技翻译
………………
如此种种,如果你的必修课有生物,好好学吧,真格的

为什么非生物专业为什么要学生命科学导论

了解生命好造人

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

首先,应从生态学的定义来看,因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和功能的一门科学,无论是作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物件,人类在生态学研究中是占主要地位的,换句话说,研究生态学就是为更好地研究人类自己打基础。 其次,从生态学的研究课题相物件来看,农、林、渔、牧、野生动物管理,甚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生态学所关心的,正是有了保生态学这样的综合性学科,才产生了许许多多更细的学科,使得人类能够生活得更舒适。可见,学习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常识是有相当大的实用意义的。

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祕。使学生建立起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从巨集观角度深入地理解生命科学,正确地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呢?

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对社会来说 科学当然是非常的重要 当然 如果你不准备从事研究工作的话 科学屁大点用没有
求采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