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太难了 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吗?二本的女生
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吗?二本的女生
现在大学生就业很难吗?二本的女生
现在好多学校只管教书,不管就业,这是不容否定的,目前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所以我建议你慎重选择,考虑从市场和自己爱好出发,现在国内国外烹饪人才非常短缺,建议可以从这个行业入手,民以食为天,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大学生就业,现在很难吗?
先说工作难的原因:第一:大学生日益增多,但是整体来说,大学生还是很少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所谓的大学生,只是一个标签,根本没有学到大学生该学到的东西。第二:国家整体产业结构造成了大学生无用武之地,就是很多产业链是不需要大学生的,而是需要劳动力,大学生肯定不愿意干。第三:现在的社会整体都很轻浮,人们都很浮躁,不能坚持干一件事下去,想快速成功,导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另外,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很正常的,基本上没有几个大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年纪就是迷惑彷徨的时候,所以要多去接触各种新东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年轻人都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去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所以,这个时候不要自卑,不要着急,慢慢来,总会找到方向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真的很难吗?
这个难和不难只是相对而言.
1 就业很难: 主要是3个原因造成, 首先,大学4年读完以后,除了学会玩各种网游, 学会谈恋爱以外, 专业方面的知识几乎都不会, 大学4年,从知识的角度而言是白读了, 什么都不会的人,企业拿来做什么呢. 绝大多数大学生就是这样,造成了大学毕业以后就业难. 其次,现在的大学生比乞丐还多,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大学生多了, 身价就低了.因此, 企业给的工资低, 毕业生不愿意干只有微薄收入的工作,造成很多大学生没工作. 最后,大学教学是以理论为主, 实践几乎没有,毕业生只能算是个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道理你应该明白吧. 企业并不需要只有书本知识的人,而是有实际能力的人.
2 就业不难: 一些大学生(极少数)在大学的时候就看清了以后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大学的时候就放下自己的专业, 转而去学习自己喜欢并且有前途专业. 并且有了看得见的小成就, 在找工作的时候,凭著这些小成就顺利的找到工作, 本着学习的态度, 因此对工作也不挑剔. 小成就虽然小,但是总比很多大学生没有成就的要好,因此,企业在没有成就和只有小成就的选择中,只能选择有小成就的了.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需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人才.
不管你是学什么的, 只要你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企业可以放弃博士,硕士.只要一个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小学生.
那看你是什么学校出来的,什么学历了,我就不信清华大学研究生还能找不到工作
不难 就看你的要求了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很难吗
不难 只要你优秀 哥们 努力吧
满意请采纳
大学生就业,真的很难吗
现在因为每年大学都扩招。
所以大学生是很多的了,毕业的压力就大了,
自然就是不好找工作的,所以还是要在学校学好了才可以的。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
难在就业机制不完善
杨德广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定、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今年我国有大学毕业生216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2005年340万人,这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资讯显示,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有人预计,2003年将达到52万人,2004年为70万人,2005年为75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了中央高层领导和各地党政一把手的心,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ht、wj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说明我们的政府是一个高度负责任的政府,时刻关心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资料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
我认为,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而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就业市场却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由此产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市场的建立还比较滞后,对毕业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资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常常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每年数十次的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拥挤不堪,成功率不高。二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教育具有滞后效应,从招生到就业至少相隔4-5年,可学校的招生、专业设定、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上一些地区和学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设定专业等问题,以致毕业生就业时供需失衡,专业结构失衡。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意味着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大企业。很多人缺乏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仍然等学校安排,等用人单位来招聘。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出路不是找市长,而是找市场。一是社会要完善就业市场,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劳动部门的人才市场,以及各中介机构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各类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都要有大学生的就业资讯,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门视窗和大学生人才库,设立用人单位的资讯网,便于双向选择;还应建立和完善省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和就业网路,充分利用网际网路方便、快捷、高速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见面。二是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产出的主要“教育产品”,从学校招生时就要考虑这些“产品”必须有出路,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问题。学校要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设定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即早与用人单位联络沟通,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人才;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毕业生资讯系统,与人才市场联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广泛的就业资讯。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教育。三是大学生要走进就业市场。要改变陈旧思维,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努力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毕业生要瞄准人才大市场,不要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广阔的市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等都是择业的好地方。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享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我们再把人才市场健全和完善起来,不仅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作者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中心特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问题二:大学生就业竞争不过职教生
7月5日,绵阳人才市场举行日常招聘会,与众多大学生求职者焦急的神态不同,两位职教生轻松地告诉记者:他们其实已经找到了工作,只是想前来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岗位。有关专业人士也介绍,目前,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个颇令人深思的现象:职教生就业炙手可热,而大学生就业却相对较难。
大学生就业难
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应届毕业生小林一脸疲惫。在她的书包里一摞优秀毕业生、英语六级等证书,此刻更显沉重。“找一份好工作真不容易,我第一次真正感到了压力。”小林沉重地感叹道。近两个月来她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类招聘会,投出去二、三十份简历,但大都如泥牛入海,不见音讯。她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不再挑剔工作的好坏了,只是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个单位。
在众多求职者中,成都电子高专计算机专业梁治军和陈晓引起了记者注意。他们两人分别来自乐山和重庆,起初想升本,但未能如愿,才不得不四处找工作。他们告诉记者,成都就业压力太大,听同学说绵阳可能好找工作,遂来绵阳寻找机会,可是他们在绵阳呆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两人有些无奈,打趣说自己还不如同校的高职生和中专生吃香。
英语教育专业大专班毕业的小彭和小李也在到处联络工作。小彭说学校也推荐了工作,但都是沿海一带的企业,作为女孩子的她们不想离家太远,而且对到那里工作是否顺心也很不放心,所以她们放弃了学校的推荐。据她们介绍,目前全班50多个同学中大约只有一半的同学找到了工作。对于自己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她们没有把握,至于专业对口之类的工作,更是不敢奢望。她们表示如果确实不顺利,只好再学一门实用技术,增加求职的资本。
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踏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据市人才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去年12月31日,2003年度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1886人,已落实单位的有645人。
职教生渐成“香饽饽”
当不少大学生几度寻寻觅觅,仍在就业的门槛外徘徊时,中职生却成了许多单位的“抢手货”。来自权威部门讯息,截止今年6月15日,四川省高校就业签约率为71.17%。其中,研究生为85.6%,本科生为77.44%,专科生为50.94%,而高职生为84.58%,比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还高。绵阳市教育局职教科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4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向社会输送2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已就业的高达95%。
据绵阳职业技术学院钟副院长介绍,今年,全校共有职教毕业生708人。其中,高职生就业率在6月15日已达到88.71%,预计到9月份可达到92%以上,中职生就业出现供不应求状况。明年毕业生约900人,目前,仅深圳、杭州、北京的三家星级大酒店已预订了旅游专业119名学生,重庆一家大型企业已预订100名机械、电器类专业学生,部分学生已经提前签约。绵阳市一家企业预订40名学生,但至今却无人报名。由于就业形势良好,今年本来只有招生名额3100多人,现在第一志愿报名人数已达40000余人。
绵阳职业技术学校就业处陈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炙手可热,可以说,职业教育学生入学就意味着就业,而且每一个毕业生的选择机会还不止一次。他还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与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了人才输送关系,这些企业每年都会固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学校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今年全校有毕业生1500余人,目前,除极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功找到了工作。许多单位因来晚了,未能要到毕业生,只能遗憾地离去。
大学生为何争不过职教生?
大学生的学历比职教生要高,可为什么在就职路上却比不过他们呢?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关键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高校专业设定、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学校盲目招生、盲目设定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了199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400多所,但社会需求没有增加,反而因为金融体制改革而有所减少,导致了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
绵阳市教育局职教科负责人则认为,就业期望值过高,使不少大学生错过了就业机会。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到待遇好、工作环境好的单位就业,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就有些不切实际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现在大学生的目标是“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某一角而看不见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到处碰壁。
还有一些主观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大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对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特别欢迎。现在不少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比较窄、实践能力不强,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大学生不愿离开家乡就业、不愿到基层就业等因素,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及时就业。
与大学生就业的尴尬相比,职教生却有明显优势。钟副院长认为,职业技术学院着重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人才,他们既有一定理论基础,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受用人单位青睐。其次,所有职教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接受了系统的定位教育,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知识,以及今后就业方向等。因此,职教生求职时都会根据自身实际,不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他还告诉记者,今年3月,计科系毕业生于波到福耀集团重庆分公司实习仅半月,就因业绩突出、能力较强,由生产第一线工人转为技术管理人员。
绵阳市职业教育学校陈主任介绍,学校在专业设定上紧跟市场需求,主要开设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民航旅游服务以及烹饪艺术等五大类专业,同时,学校还会根据市场所需,不定期地对所设专业进行新增或淘汰。比如今年新增的物流专业,青岛一家企业就已经签订了“包销”该专业毕业生的合同。
大学生“回炉”职教
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工作需要迫使大学生纷纷选择职业教育。去年,一位普通高校大专毕业生毕业后,因长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主动到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咨询,打算到该校学习实用技术。如今,他已插班到二年级学习了一年,对明年顺利就业他充满信心。
从绵阳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传出讯息,目前,绵阳市的在校大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的逐年增多,不过由于受高校专业限制,国家规定的90个工种中我市大学生报考的仅是其中几项,主要为祕书、推销员、物管员、公关员、导游等。还有不少大学生,利用假期纷纷学习驾驶、电脑操作、导游等实用技术,以期增加求职的筹码
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对于个人并不存在就业难不难的问题。事实上在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同时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少大学生具有高学历而无法胜任工作,又不想干低水平的工作;又有不少大学生宁可在城市里混,也不愿去西部闯下基层干。而用人单位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不愿增加培训大学生职业技能的成本,因此底薪甚至零薪的现象就自然产生了。总之,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不是不要大学生,而是招不到令其满意的人。所以从大学生本身来说,一是放低身段,二是提高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业水平高。
大学生就业是压力很大的
但是,毕竟现在的工作机会也是不少的
所以说,就业还是有很多的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