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书写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书写的都是真的吗
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体现出一套褒贬倾向,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
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盗墓人在魏国古墓发现一部书简书,是魏国人写的编年史,被称为“竹书纪年”,内容有些地方与孔子春秋相同,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内容完全不同,因此后世有人怀疑儒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

原来《竹书纪年》相对于汉儒经典太异类了。
实际情况是,《竹书纪年》冲破了儒家精心编造的古代历史体系。
让我们以禅让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禅让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以礼以仁治国的典范,但禅让却是孔子编造的。
《竹书纪年》上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还说“后稷放帝朱于丹水 ”后稷就是舜,显然是舜监禁了尧,流放了尧的儿子才登上王位的,哪里有什么禅让?《韩非子·说疑》一言以蔽之:“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
除了凭空编造历史事实,儒家还树立了许多虚伪的政治榜样。
商王朝重要辅臣伊尹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了商汤的长孙“太甲”自立,太甲在桐宫被关了两年多,后来机从桐宫逃回王都,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还宽宏大量地对待伊尹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分了伊尹的田宅。
原文是:“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 ,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
”
但在儒家伪造的史料中,故事变成了这样:太甲继承王位后不听伊尹的劝告,胡作非为起来,太甲被伊尹关在桐宫,深为悔恨,终于改邪归正,有了良好的表现,于是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
伊尹称赞太甲悔过自新。
太甲则回答:“过去我曾经违背您的教导,将来希望您继续指导我走正路。
上天制造的灾祸,还可以躲避;我自己制造的灾祸,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礼记·缁衣》)。
”由是,发动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的伊尹一下子成了大公无私的圣人。
tieba.baidu/p/721965633
唉,历史总是被强者玩弄于鼓掌之间,算了不要再纠结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