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不是宋国人 张弘范简介
张弘范简介
张弘范简介府事张弘范简介,处事断案十分果敢干练,对入境肆虐的蒙古军,同样予以 惩戒,故所属吏民无不帖服。不久,授御用局总管之职。中统三年(1262),山东李璮叛乱,张弘范改任行军总管,随蒙 古宗王合必赤赴济南平乱。临行之际,张柔将自己多年军旅生涯中得 来的作战带兵经验一一传授给他,要他“围城勿避险地”,带兵“无 怠心”云云。及抵战场,张弘范遵照父亲的指点,择险地立垒设伏以 诱敌。敌兵不明虚实,果中计来袭,为张弘范所歼。但李璮之乱平定 后,元廷为防范再度发生类似事件张弘范简介,决计削夺汉人世侯“兵民之权” 并“罢大藩子弟之在官者”,张弘范也依例在被罢之列。至元元年(1264),张弘范因其兄入值宿卫而被起用,继任顺天 路管民总管之职。次年,实行迁转法,弘范奉调出任大名路总管。到 任前,他特意“微服行民间察其所患苦”。这年大水漂没庐舍,民生 艰难,难以缴纳租税。张弘范体恤民艰,决定蠲免当年税收。元廷以 其未经同意,私自免税,而“罪其专擅”。张弘范入见世祖申辩道: “朝廷储小仓,不若储之大仓。”“今岁水潦不收,而必责民输,仓库 虽实,而民死亡殆尽,明年租将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则 岁有恒收,非陛下大仓库乎!”世祖悟,不再追究他的。

四年七月, 张弘范由于“盗用官钱”的罪名而落职。六年,元廷调集各路兵马围攻襄阳,张弘范得以恢复兵权,授1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率领原由李璮教练出的强兵悍将。他接受的 任务是戍守鹿门堡,以断绝襄阳宋军的饷道和来自汉水下游鄂州方向 的救兵。张弘范研究了襄阳四周的地形和以往的战例,认为元军的包 围还有漏洞,尤其是在汉水之中和襄阳以南接江陵、归、峡的道路尚 未截断。因此,他建言“宜城万山以断其后,栅灌子滩以绝其东”, 以进一步孤立和隔绝襄阳。这一建议为帅府采纳,从他的部属中抽调 千人去万山筑堡驻守。万山城完工后,一次张弘范与部下出城堡演练 射技,突与大队宋军遭遇。众将以众寡不敌,要求回城拒守,张弘范 与敌周旋,击溃了宋军。八年,张弘范督军筑一字城迫近襄阳,掩护元军袭破樊城的外 郭,次年在攻打樊城的战斗中,肘臂中箭。他向主帅献策,主张“截 江道”,切断襄阳从水上增兵樊城的通道,实行“水陆夹攻”。樊城若 破,襄阳也必破。次日,他带伤指挥手下精兵奋勇争先,力拔樊城, 襄樊之战结束,他因功受奖。十一年,元军大举伐宋。张弘范随主帅伯颜率军循汉江左岸南 下,参与了鄂西、武矶堡几次战斗。在元军跨越长江直至芜湖丁家洲 一路作战过程中,他都作为前锋,“转战而前”,“宣布威德,所过降 下”,长驱直入建康。
十二年四月,时刚入夏。世祖传令告诫征宋的前方将领,“毋轻 敌贪进”,“少驻以待”。对此张弘范不表苟同,他向主帅进言,作战 军务应根据实际来确定,“缓急之宜,而非可遥度。今敌已夺气,正 当乘破竹之势,取之无遗策矣。岂宜迂缓,使敌得为计耶?”他的见2解深合丞相伯颜之意。所以,其后伯颜赴阙觐见忽必烈时,“面论形 势”,促使世祖批准元军继续进兵。五月,张弘范被调至江北驻守瓜洲,受都元帅阿术节制,担当 拦截扬州宋军南进的任务。扬子桥一战,辅佐阿术挫败了宋军夺路南 下的企图。七月,宋元两军水师大战于镇江焦山,战斗中张弘范率一 军从旁横冲敌船队,促成了宋军的溃败。他因战功突出而获拔都(勇 士)称号。十月,元军向临安发动总攻。张弘范随中书左丞董文炳,出长 江取海道包抄临安,与伯颜率领的主力会合于临安近郊。是时南宋朝 廷为投降条件交涉往返迁延不决。张弘范奉命入城,迫使宋帝上降表。十三年,浙东台州一带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张弘范奉命绥 靖其地。他用恩威并济的手段,诛其为首者而宽大其余,很快就平定 了局势。十四年,平宋元军大部北调。张弘范被任命为江东宣慰使,负 责维持南方新附地区的安定。次年,宋将张世杰等拥立益王赵是、广 王赵昺兄弟,复辟宋室于南方沿海。
闽、广一带群起响应,“诸州应 者十五郡县”。元廷正式授张弘范以蒙古汉军都元帅之职,命其前往 征讨。陛辞之际,他请求“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因为他深知此前无 汉人统蒙古军的先例,顾虑难以指挥,无法保证。但世祖鉴于以往安 丰之战中,“委任不专”,张弘范之父张柔与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 以至“进退失据”的教训,断然决定把这次行动的指挥大权完全交付 给他。为示还专门赐以尚方宝剑,并当面交代,“剑,汝之副也。不3用命者,以此处之”。 张弘范衔命至扬州选调水陆兵将两万人,分道南征。他以李恒为副手由江西南下广东,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直趋闽、广。行前张弘 范特意告诫其弟要勇敢作战,谨慎从事,表示自己不会因私情稍假宽 纵。进军途中,连拔三江寨、漳州、鲍浦寨等几座防守坚固的城堡, 致使其余“濒海郡邑皆望风降附”。宋丞相文天祥、礼部侍郎邓光荐 也在五坡岭(在今海丰)被俘获。张弘范慑于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将其 礼送大都。十六年正月,张弘范由广东潮阳发船下海,搜寻宋室踪迹,在 甲子石林获两名宋谍,从他们口中探知宋帝君臣的藏身之地在崖山 (今广东新会县南 80 里)。张弘范随率舟师追踪而至。崖山系东西对崎的近岸小岛。
宋人建宫室于岛上山麓。岛下“结 巨舰千艘下碇海中。中舻而外舳(即船头向内,船尾向外),大索贯之 为栅”。为防火攻,“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炙”(《宋 史·瀛国公纪》),隐然一座海上坚城。因崖山之北水浅“舟胶”(易搁 浅),张弘范指挥元军船队由崖山之东转入大洋,尔后由南面逼近宋 人的水上基地。正式接手交战前,张弘范“潜舟载骑兵登陆焚其宫, 命乐总管立寨断其汲路”,使宋人失去了陆上的基地和淡水供应,在 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沉重打击而困顿不堪。二月,张弘范发起总攻。他分军为四,指挥诸将从东南北三面 接近敌船,自将一军居西南,担当最难的一面。元军每艘船上均构造 成楼于舟尾,外覆布阵,内藏甲士。张弘范命令各船以他船上的乐声4和锣声为号令。乐作,宋人闻之,以为元军摆宴而放松了警觉。待元 军舟师直犯其前,宋军才放箭拒敌。元军按照命令皆伏盾不动,直至 舟将接,突然“鸣金撤阵,弓弩火石交作,顷刻并破七舟”。元军“诸 将乘乱皆殊死战,自己至申,声震天海,斩获几尽”。宋丞相陆秀夫 在绝境中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自尽,宋朝最终灭亡。宋将张世杰率残余 舟船败走交趾,遇风坏舟,死于海陵港,“岭海悉平”。张弘范勒石纪 功于崖山之阳而还。十月,张弘范班师回朝,受到忽必烈接见,慰劳甚厚。不久竟 染疾身死,年四十三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