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1-10-08 19:25:42 1088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元代·张可久《塞鸿秋·春情》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元代·张可久《塞鸿秋·春情》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写人 相思散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赏析

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藉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创作背景

作者为了描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故写下了这首散曲,具体作年不详。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张可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原文_翻译及赏析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悽然。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