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重庆的历史文化简介 六合这地方有历史文化吗

火烧 2022-02-19 18:17:24 1090
六合这地方有历史文化吗 六合(Lù hé)区是江苏省会南京市的北大门,北接安徽省天长市,东邻江苏省扬州市,南临长江“黄金水道”,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是“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中国民

六合这地方有历史文化吗  

六合(Lù hé)区是江苏省会南京市的北大门,北接安徽省天长市,东邻江苏省扬州市,南临长江“黄金水道”,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是“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

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见诸史端,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民风淳朴。

六合区古称棠邑后因境内有六合山而易名六合,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六合沿江滁河沿线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

棠邑最早的文字记载为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

时为吴楚交界吴国的重镇,到了西汉已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大邑,及至隋唐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的积聚和集市的繁荣,使六合成为大江南北陆路运输的要道。

今日的六合是南京市十一个市辖区之一,北接安徽省滁州天长市,西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东邻仪征市,南临长江,属长三角经济区,是雨花石的重要产区,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之一。

建置沿革  

六合县古为棠地,“棠”之地名,最早见于《左氏春秋》。

公元前571年已有“棠邑",设治之始不详于史。

春秋战国时期,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

楚汉相争,棠邑县初属楚。

汉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归汉。

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陈婴棠邑侯,为棠邑侯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称堂邑。

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国除,复为堂邑县,属临淮郡。

东汉建武年,改属徐州广陵郡。

三国,广陵郡先属魏,至吴赤乌十三年(250),归吴。

堂邑县遂属孙吴广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以堂邑属徐州临淮郡,元康七年(297),置堂邑郡于堂邑县,隶扬州。

东晋,成康四年(338)江淮乱,百姓南渡,侨置堂邑郡于江南建康,而本郡不废(一说迁堂邑郡侨治于建康,此从《通鉴》注:“实郡在江北者有堂邑”;《万历应天府志》:“侨置堂邑于此而本郡未废")。

隆安元年(397),中原乱,秦地之民南流,寄居堂地,改堂邑郡为秦郡以统之,置秦县;于秦郡置尉氏县以安尉氏(今河南尉氏县)流民,置义成县以安义成(今安徽怀远东北)流民。

秦郡及秦、尉氏、义成3县均侨置,并在今六合县境,有实土。

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元年(420)以秦郡属南豫州(侨州);元嘉八年(431)属南兖州(侨州)。

元嘉二千七年(450),北魏占秦郡,改置秦州及横山县,元嘉二十八年,宋收复失地,废秦州,复为秦郡。

南齐建元元年(479),析秦郡置齐郡,治瓜步(瓜埠),属青州。

永明元年(483),并秦郡入齐郡,将齐初恢复的堂邑县又并入尉氏县;永明二年以尉氏改属新昌郡。

梁天监元年(502),废齐郡复为秦郡,分尉氏县为堂邑、尉氏2县,太清三年(549),侯景袭秦郡,改郡为西兖州。

陈永定元年(557)改复江北失地,恢复秦郡,堂邑、尉氏属之。

太建五年(573),北齐再取秦郡,置秦州瓦梁郡,随即为陈所收复,仍设秦郡;十年,改秦郡为义州,旋罢。

北周于公元579年南下占领秦郡,改秦郡为方州,置六合郡,又置方山县,属方州。

方州治于方山。

隋开皇元年(581),废六合郡,以所领各县属方州。

开皇四年,废尉氏、堂邑、方山3县,并置为六合县,属方州。

大业元年(605)废方州,六合县属扬州江都郡。

大业十二年(616),杜伏威、辅公柘江淮起义军占领六合。

唐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六合遂为唐有。

五年,定六合为紧县,属南兖州;七年,改属方州。

贞观元年(627),废方州,六合属淮南道扬州。

广明元年(880),黄巢义军占有六合。

南唐,升元元年(937)定都江宁府(今南京),以六合县属江宁府,保大六年(948)改六合为雄州。

后周显德五年(958)占南唐江淮地,废雄州,复置六合县,属扬州。

宋建隆元年(960),六合属淮南道扬州。

至道二年(996),属建安军。

祥符六年(1013)改建安军为真州,六合属之。

大观元年(1107),升六合为望县,政和七年(1117),属仪真郡。

南宋初,仪真郡复为真州,六合属之。

元初,六合县属扬州。

至元十四年(1277),属扬州路。

二十一年(1284),属真州路真州(今仪征)。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合由扬州府改属应天府。

清顺治二年(1645),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六合属江宁府。

太平天国于1853年定都天京后,以六合县属天京省江宁郡。

1858年,太平军攻克六合县城,改属天浦省。

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陷天京,六合县复属江宁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六合县属江苏省。

1914年属江苏省金陵道。

1927年废道,属江苏省。

1934年,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六合县境内3方政权辖区交错,变迁频繁。

1937年12月15日,日军侵占六合县城。

次年3月撤出,12月7日再占县城。

伪政权先为维持会,后为伪县府,以六合县隶属伪江苏省政府,日伪占有县城及主要集镇。

民国县政府撤至县境边地,仍以六合县隶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江都)。

1939年6月,新四军挺进六合,控制大片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4月,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竹镇。

1941年7月至9月,中共路东区党委决定,将六合县八百区改建为直二区,东王庙区改直四区,东沟区改直三区,均为县级行政区。

1942年10月,以直二、直四2区合并建立冶山县。

(直三区划归仪征县抗日民主政权管辖)。

1943年2月,以六合县与安徽省境来六县抗日根据地合并,建为来六县(领导机关称来六县办事处)。

以冶山县与仪征县合并,建为东南县(领导机关称东南县办事处)。

9月,成立中共浦(口)六(合)工委,兼为县级政权机构,在今六合境内辖有南圩、王子、滁河3个区,一年后建为六合县。

重庆的历史文化简介 六合这地方有历史文化吗

1944年9月,撤销东南县,复建冶山县;改浦六工委为六合县建制,今六合县境成立3个抗日民主县政权,来安县辖县境西部,冶山县辖东部,六合县辖县城以南沿江一带。

3县均隶属路东专员公署领导。

1945年6月,撤销六合县建制,并人冶山县。

8月15日,改冶山县为六合县,仍属路东专员公署。

1945年8月20日,新四军攻克仍由日伪盘踞的六合县城,以六合县城为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

至1946年1月9日,撤至冶山一带。

民国六合县政府返回六合县城。

其后,以六合县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由第五行政督察区划出江浦、六合、仪征3县成立)。

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六合县境,4月,建东南县;5月,建来六县;7月,建盱嘉来六县。

11月,撤东南县、盱嘉来六县建制,复建六合县,隶属皖北行政区滁县专区。

1949年1月25日,六合县城解放。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划子口,六合县全境解放。

1949年4月,六合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分区。

12月划属南京市。

1950年1月,属苏北泰州分区。

4月泰州分区改泰州专区,六合县仍属之。

1952年11月,泰州专区改为扬州专区,六合属之。

1956年2月改属镇江专区,12月复属扬州专区。

1958年6月,划六合县属南京市。

1962年5月,复属扬州专区。

1966年3月15日,成立六合专区,治六城镇;六合县属六合专区。

1971年撤销六合专区,六合县属扬州专区。

1975年11月,六合县划归南京市。

1980年4月26日设立南京市大厂区。

2002年4月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

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人口普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