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案例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治疗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治疗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所谓的心理投射是移情背后的一种心理机制,在无意识中发生。一种主观的意象变成了客观的现实。投射性认同的临床运用,是以客体关系理论为核心的关系精神分析取向。 在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这样说,是人的“内部关系”在做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本是人自出生后就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大部分是正性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神经症的防御性投射认同。神经症的痛苦是欲望冲突,但他们避免痛苦的办法又是对欲望及冲突的压抑,因此说,压抑是他们主要的防御机制。 而这种压抑大多是指神经症性的压抑,神经症性的压抑是超我认同的成分,而超我认同恰是建立在投射认同的基础上的。 这样说,是人的“欲望及冲突”在搞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的发生过程 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的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 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再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从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即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主要的投射认同类型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19岁的女孩与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上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 女孩上了大学,却仍然保持着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均由姨妈作主,也保持着在许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妈。甚至上大学(在外地)时要姨妈开车送,放假时要姨妈开车来接。 久之,姨妈有了不舒服感,内心有种不平衡的怨恼“你这么大了,怎么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母亲呵”,姨妈也终于能直接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