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传递信息方法 古代有什么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有什么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有什么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传递资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资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资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讯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资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资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讯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资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讯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讯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资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资讯联络网路。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著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储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宾士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宾士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资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资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定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资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资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资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讯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古人传递资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古代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
1、人送
2、约定的讯号,如狼烟
3、人们口口相传
4、公众场合公布
5,鸿雁传书
6,驿站之类的机构帮忙传
一开始靠驿站,快马传播。战争上的是烽烟。
一直到宋朝才开始有了飞鸽传书。
一般使用的都是这两种传递。
古代社会的人们传递资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纹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拟态与手势语。
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资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讯号。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需要隐蔽行进,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资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和纹身。
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叫做绘身,这种装饰起源极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发现有可以作为颜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许多保持着古老习俗的民族仍喜欢在自己身上绘彩。我国旧俗端午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将牙齿染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身装饰。古籍中记载我国东南方有一个“黑齿国”:“倭国东四千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到。”我国云南的傣、基诺、布朗等族,平时喜欢咀嚼槟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齿变黑。
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叫做纹身,这种习俗起源也很早。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我国云南基诺、布朗、独龙等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删节)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又传递著特定的资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资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物。
在人体上加装饰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其中有空孔的兽牙、空孔的海蚶子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它们是用带子串起来套在身上的。人体饰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人体饰物的配带,跟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型、发式密切关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形,或结于额前,或结于背后,逢节日往往满插繁花。广西瑶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有头上插竹箭两根,约二尺长,分头发为两股,左右盘结,绕箭而上,又以纱巾覆蓋,形关如蝶翼双立。有的则头戴竹箍,两端翘起,形状象牛角,再系以珠子丝绵扎紧。浙江东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妇女,头饰用竹筒制成,长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串珠。根据不同饰物,可以判断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可以通过不同饰物的搭配、组合传递特定思想或文化资讯。在这里,人体饰物不仅反映着原始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把这种生活文化资讯传播到族群每个成员当中,甚至传播到临近或敌对氏族群体之中,原始广告传播的功能也表现得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广告“告知”功能。
根据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在原始社会及文明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不同人群,传递资讯的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靠肢体语言进行的,特别是一对众、群族对群族之间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识别”功能资讯的传递,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肢体语言在这里成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广告传播媒介。
古代还有哪些传递资讯的方式
古人传递资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资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资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讯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资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资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讯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资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讯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讯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资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资讯联络网路。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著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储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宾士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宾士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资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资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定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资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资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资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讯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古代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缺点
早先:是用烽火、狼烟。主要是通知能够及时,只要发生状况,就可以点燃烽火,通知诸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烽火台,当发生状况时就一个接一个的点燃烽火,用烟传递敌人来侵的资讯,但是传递资讯内容有限。
其次:是驿站快马人为传递。主要是能够保障资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这样比较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时间上比较长,不能做到太及时有效。
再次,是信鸽。主要是传递方便快捷一些,不费人力,受地形影响不大,但是就好象电报一样,传递的资讯必须言简意赅,而且,信鸽的安全性不够高,信鸽会受到鹰类等大型鸟兽类侵袭,造成损伤,使资讯传递受损,而且容易造人拦截。
现代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古代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资讯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电话、电报传真、手机简讯、电视、网路等等。古代资讯传递的方式很少且慢,古代传递资讯的方式如烽火、书信(一般是找人捎带)、也有信鸽传书,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古代传递资讯的方式哪些
古人传递资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古代有哪些传递资讯的方式?如题 谢谢了
古代资讯传递方式鸽子(信鸽)、作馅的方式(藏在饼类、包子里)、特殊的声音(如鼓声)、烽火台等
古代传递资讯的方式有哪些的缺点
1、口口相传、人工运输(人,传话)
优点、所有事情经过渲染、更生动(史诗、文献、故事);信件储存相对妥善(邮书)。
缺点、公正真是性有不足、往往添加个人观点、会造成三人成虎、耳听无凭(流言、谣传);价格昂贵、人工运输有差错(邮书)。
2、鸿雁传书、鱼传尺素(动物)
优点、浪漫(多记于诗文、不用于现实生活中、所以真实性有待考证、难下定论)。
缺点、不靠谱、鸿雁是古代信鸽所以方便、鱼就困难。
3、结绳记事、说文画字(物体)
参看原始社会~
优点、在当时已是算先进。
缺点、在现在已是算落后。
4、邮寄
张籍有《秋思》一诗最妙、“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里“行人”就是邮差、而“又”并不是到达的意思、“开封”亦非地名、是开启封好的封条嘚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