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理学习的工具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2-07-24 11:45:34 1041
地理学习的工具详细资料大全 地球仪分类地球仪历史教学作用实用功能天文地球仪基本介绍中文名:地理学习的工具阐述:按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类别:相关辞汇相关:地球仪 简介,地球仪分类,地球仪历史,教学
地理学习的工具详细资料大全

地理学习的工具详细资料大全  

地球仪分类地球仪历史教学作用实用功能天文地球仪

基本介绍

中文名:地理学习的工具阐述:按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类别:相关辞汇相关:地球仪 简介,地球仪分类,地球仪历史,教学作用,实用功能,天文地球仪,

简介

地球仪百科名片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目录 地球仪分类地球仪历史教学作用实用功能天文地球仪

地球仪分类

按用途分类按用途分类地球仪有以下几种类型:(1)经纬格线地球仪,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经纬格线以及度数的注记,也称经纬仪。(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分的地球仪。(3)地形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为平面和立体隆起两种。(4)示意性地球仪,球体仅显示大陆版块及海洋分布情况,常见于装饰性用品。(5)教学地球仪,用于学校及家庭地理教学。(6)工艺礼品地球仪,常用于家庭及办公摆挂件装饰等。(7)大型展示地球仪,常用于大型展览展示、教学观摩演示等。按产品材料与功能分类按产品材料与功能分类有纸质地球仪、塑胶地球仪、树脂地球仪、石质地球仪、金属地球仪、实木地球仪、磁悬浮地球仪、古典工艺地球仪、电子点读语音地球仪、语音地球仪、视频地球仪等。中国对地球仪的出版发行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国家测绘部门负责审核地球仪的地图内容,审核通过,发放审图号;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负责管理地球仪出版发行需要的书号。国内出版发行的地球仪有1600多种款式规格。 语音地球仪|会说话的地球仪|MPR地球仪 MPR地球仪简介MPR智慧型语音地球仪是采用先进隐形码光学识别技术——MPR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新一代智慧型阅读和学习工具。配套MPR识读器(又称MPR阅读器、MPR点读笔)使用,通过点到哪里读到哪里的方式,实现视听结合、声图并茂,使传统枯燥的地球仪变得生动形象,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国疆域、版图、历史、政治人口、语言、文化、城市、风俗习惯等海量地理百科知识轻松获取。作为教学仪器,MPR智慧型语音地球仪不仅蕴含海量地理百科知识,对学习地理、历史及了解世界各国政治、风土人情等起到辅助作用,同时还具备互动游戏功能,科学地将地理、历史、政治等知识综合编辑在趣味游戏中,寓教娱乐,融知识、趣味于一体,同时给学习知识增加趣味性。它不仅体现了电子产品与教育行业的完美融合,也是高新科技与传统产品成功有效结合并赋予它新的意义的一个典型,实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视频地球仪简介视频地球仪是采用先进隐形码光学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开发而成的新一代智慧型演示学习和装饰展示工具。只需用MPR识读器在视频地球仪上轻轻点读,即可在地球仪上LED显示屏上全萤幕播放当地详细的音视频资讯,包括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国疆域、版图、历史、政治、人口、语言、文化、城市、风俗习惯等海量地理百科知识,同时还具备互动游戏功能。视频地球仪适用于教学观摩演示、办公装饰、展览展示等各种场合,营造出时尚、新派的文化气息。

地球仪历史

地球仪在欧洲世界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芒贸易商人初次访问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时间和纬度。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创始的。他可能曾与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纽伦堡后,在画家格洛肯东的协助下,开始绘制他设计的地球仪,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径20英寸的地球仪。因为这架地球仪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地图制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准确又已过时,在这个地球仪上,印度洋是向东西扩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错误之多实在惊人。不过有趣的是,在发现北美洲的前夕他绘制的地球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构想。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贴上在木球上。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肖纳。他在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今。地球仪在中国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属于原始的绘制方法。明万历年间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为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亲自制作地球仪,并著有《坤舆万国全图》。受其影响,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学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地球仪。约在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也制作了一架地球仪。这些地球仪上绘制了经纬网,扩充了我国此前的地球仪上只有27处观测点的纬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整个地球纬度,也弥补了我国此前不知经度的空白,并标注了五洲说,使当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继明之后,喜爱科学的康熙皇帝不仅引进、制作,还熟练使用许多来自西方的科学仪器,使他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都超出了其他历代的统治者。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右图为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的一架康熙朝的地球仪,清初康熙皇帝敕命在朝的传教士会同一些朝廷官员制作了此件地球仪,球面的图像、刻度及相关的文字叙述等大体沿用利玛窦的绘制方法。这件仪器的制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圆说”理论在中国得到巩固,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该地球仪为清宫造办处制作,通高135cm,球径70cm。清宫旧藏。球体中腰处的铜圈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与地平圈相交的铜圈为子午圈,上刻360°。球北极处附时盘,上刻十二时辰,分初、正。球面上绘黄道、赤道、经纬度,其中赤道绘以红色,黄道绘以黄色,经纬线每隔10°画一条。黄道上标有二十四节气名称、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球面绘大陆行政区域,标注一些大城市的名称,如中国的“北京”、“太原”、“宁夏”、“兰州”、“南昌”、“苏州”、“厦门”、“武昌”、“汉口”等,还绘有河流、湖泊、岛屿,如南美南部的“火地岛”、北部的“亚马逊河”及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菲律宾”、“爪哇”、“马来半岛”、“纽几内亚”等。球面还标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中国的“长城”。地球仪下端的一部分表现的是在宽阔的海域中有奇形怪状的水兽、大小帆船及航海线等。地球仪安放在工艺精湛的紫檀木雕花三弯腿支架上。

教学作用

地球仪在中国小的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要的教具,它常用来说明以下内容:一、地球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二、经纬线分布特点形状方向长度知道经纬网的作用三、世界海陆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及所处的纬度带认识六大板块位置认识主要地形区和主要大洲地形特点找出日界线的位置

实用功能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虽然不能象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 木制古典地球仪 象,也不能完全反应地球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却可避免地图上存在着长度、方向、面积或形状方面的误差和变形,可以帮助我们阐明许多有关的地球概念,获得地球体的主体概念。 演示地球自转偏向力为了观察地球自转偏向力,我们可以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于地平面,将地球仪北极向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二滴红墨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着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然后你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度原地点滴一至二滴蓝墨水,你就会发现蓝色墨水流动的方向与原来红色墨水流动的方向比较发生了向右改变。同样 水晶地球仪 将地球仪侧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方法进行两次演示,比较观察,可发生蓝色墨水流动的轨迹与红色墨水流动的轨道相比,向左偏转了。再将地球仪静止平放,地轴与地平的平行,在赤道上某点滴一至二滴红墨水,发现红墨水的流动沿赤道线而行;然后在原点再滴一至二滴蓝墨水,并转动地球仪,发现蓝墨水流动轨道与红墨水一致,说明其流动轨道未受地球自转影响。 因此,可以证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为:北半球右偏,南半天左偏,赤道上没有偏向。 演示昼夜更替以电灯或一只强光手电代表太阳,使之与地球仪的球仪心在同一平面上.地球仪绕地轴(地轴北端指向正北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自转的周期(转一周3600)为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 地球仪自西向东自转时,在北极上空看地球仪呈反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赤道上空看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这三种表述是一致的。由于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电灯或强光手电)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向日为昼,背日为夜。被太阳(电灯或强光手电)照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半夜照亮的半球,称夜半球。向个斗球之间的分界线(两条)合为一个圆圈,叫晨昏线(圈)。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时,我们会发现太阳直射点从东向西扫过,晨昏圈也随之自东向西有规律地移动,因此地球上昼夜也就不停地更替。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可以演示出地球上有规律的昼夜更替。[sup] [2][/sup]测定地方时和区时我们经常使用地球仪的人都会发现,在地球仪地轴的北极一端,装有一个圆形金属片制成的“时规”,一半涂成黑色,表示黑夜;另一半保持金属原色,表示白昼。在两个半圆上,每隔150依逆时针方向刻有24个时刻。地球仪上的“时规”,可以用来测定地方时和区时。使用时可将“时规”绕北极点旋转,其测算方法及步骤如下:(1)测定地方时。例如已知苏州(121°E)的地方时为12点整,求武汉(106°E)和乌鲁木齐(91°E)的地方时各是多少?演示时首先转动“时规”使12点整对准苏州所在的经度,这时可发现武汉的地方时为11点整,乌鲁木齐的地方时为10点整。(2)测定书籍时区的区时。例如台北时间(采用东八区区时)为12点整,求东10区和西2区的区时。演示时将“时规”上的12点整的刻度对准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E),即可在“时规”上寻找并读出:东10区(150°E所对准的时刻)为14点,西2区(30°W所对准的“时规”上的时刻)为2点整。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为该一区的区数乘以150。东区为东经,西区为西经。(3)测定书籍经度的经线上的区时。例如台北时间(采用东8区区时)为上午12点整时,求西经10°和西经81°两地的区时。由于西经10°和西经81°两地均不在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一点,就是每一时区跨经度15°,其范围为中央经线西侧各距7.5°。演示时将“时规”上的12点整的刻度对准东8区中央经线(120°E),这时就可在“时规”上寻找出西经10°和西经81°最近的两条中央经线(经度差小于7.5°),读出这两条中央经线所对应时区数分别为西1区和西5区,则它们的区时相应为3时整23时(前一天)测定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要测定地球上某地相对于本地(另一地)的方位,首先要在地球仪上确定本地的子午线;再确定本地至某地的方向线;最后量出本地子午线与方向线的夹角。即为某地相对于本地的方位。其具体测法如下:1.用一枚大头针插在地球仪上本地所在位置,然后转动地球仪,使大头针与半径标尺(即地球仪的半圆弧形支架)重合;所对半径标尺即为本地的南——北方向线,即本初子午线。2.确定由本地至某地的方向线。3.用量角器量出本地子午线与本地至某地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度数,并附的方位即可。具体方位名称见右图功量算地表两地之间的距离量算地表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方法如下:1.用紧密而伸缩性小的细线、细金属丝或纸条,量出地球仪上赤道的周长(单位为毫米),再按公式求地球仪的比例尺(有的地球仪上已标注了标准比例尺,此步可省去)。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即地球仪上赤道周长(mm)/地球赤道实际长(即四百亿七千五百七十万四千mm),即可算出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2.再用上法量出任何两地在地球仪上的图距(mm)除以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即可算出两地间的实际水平(其实是球面)距离。也可先量出任何两地在地球仪上的图距(弧长),再利用地球仪上赤道圈的刻度,量算这段距离的弧度,然后将量出的弧度乘以111.1千米(111.1千米是赤道上每度的弧长,是40076千米除以3600所得),就可求得两地间的实际水平距离。根据这个方法还可用纸条或金属薄片做一个量大圆距离的尺,其长度与赤道相等,并分为360个等分,每等分直接折算成千米的刻度,即可直接在地球仪上量算任意两地的最短距离(即球面弧线距离)及航空、航海线的距离。计算区域面积一、方格法先根据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求出面积的比例尺。面积比例尺为直线比例尺的平方,例如直线比例尺为1cm代表实地距离200km和400km,其面积比例尺为1cm2代表40000km2和160000km2。再用画有厘米方格的透明纸,平贴在地球仪上要进行测量的区域上面,先计算测量区域内完整方格所占数目,再将不完整的方格拼合(目估)成若干完整的方格,最后累计方格总数(即平方厘米数),并乘以1cm2所代表的平方千米,即为所测区域的实地面积。例如地球仪的面积比例尺是1cm2代表40000km2和160000km2,在地球仪量算出所测区域范围(如埃及)为48.5cm2和6.25cm2,则实地面积为40000km2×48.5=1940000km2和160000km2×6.25=100000km2。这种方法可以量算地球仪上范围不大和轮廓不很复杂的区域的面积,如非洲各国面积大都可用这种方法来测算。二、梯形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格线围成的梯形面积来量算所测区域的实地面积。它可以用来量算地球仪范围较大的区域的面积。在两条相邻的纬线之间的各梯形面积相等;不同纬线之间的梯形面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用梯形法量算面积,先估算测量区域在地球仪上各纬度地带内所占的梯形数,再乘以该纬度带内的梯形面积,然后逐一相加,得出总面积。在南北纬0°—10°之间约有13个梯形,面积为7962500km2;在南北纬10°—20°之间约有7个梯形,面积为4161500km2;在南北纬20°—30°之间约有5.5个梯形,面积为3071750km2;在南北纬30°—40°之间约有3个梯形,面积为1518000km2;在南北纬40°—50°之间约有2个梯形,面积为876000km2;在南北纬50°—60°之间约有1.5个梯形,面积为534000km2;将以上各梯形面积相加,则南美洲面积约为18123750km2。其它功能现代地球仪除了传统地球仪以外,也出现了动物分布地球仪及历史档案分布地球仪,如在地球仪上的中国,标示出熊猫及兵马俑等,它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全球的国家及其分布情况,可直观的了解其面积与左右邻国等政治地球信息。

天文地球仪

在太阳照射下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了地球上日照区的移动。这个移动产生了很多天文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类生存太重要了。人们需要了解它认识它,了解这些现象的信息。我们根据这些需要研制了天文地球仪。它仿真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日照区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这种移动产生了天文信息——昼、夜、日出、日落、节气(季节)、极昼区域、极夜区域、太阳直射点位置、地方时、世界时、时差等。这些信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须知的。过去人们利用钟表、地球仪或地图和日历的综合使用得到了部分信息,但不同区域日出日落的时间、随节气(季节)变化的昼夜长短、日照角度等信息还是无法得到,只能实测或问天文台。天文地球仪给出了这些信息,可以让你在宾馆、家中或办公室内便予知了。节气(季节)过去由日历给出,天文地球仪不仅给出了节气(季节)而且给出了相应各个地域的日出日落时间和昼夜长短,同时给出了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极昼、极夜区域以前只是在学习地理知识或夏季去高纬地区旅游时才提到。天文地球仪随时给出极昼、极夜区域的信息,这对于旅游事业空前发展的今天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人们去高纬地区旅游前就知道极昼、极夜区域的情况了。太阳直射点过去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人们有体会,广州还有一个太阳到北回归线的测量建筑物。有了天文地球仪人们可以通过它体会太阳直射点的含意。它处在光照区的中心,可以用它的纬度变化反映日照区的纬度移动,显示节气(季节)。地方时、世界时、时差等,以前的显示只是挂了许多钟,标上钟所指时间的城市。这样显示多少城市就要挂多少个钟,太繁琐了,所以往往只给出几个城市的地方时,很不全。也有在地图上挂钟显示的,这就要占很大面积。天文地球仪可以给出全世界地域的地方时、世界时、时差等信息,而且是按时间定义(太阳中心相继两次上中天的间隔时间)给出的,形象逼真。同时给出产生各个天文信息的时间,不仅使人们获得了时间信息,同时又增加了知识。至于地球日照区的形象以前人们是无从知晓的,天文地球仪可以给出仿真它们的形象。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启发你对太空的想像。天文地球仪是个全新的产品,它的使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会有更多用途的。服务对象天文地球仪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从行业上说,交通旅游业、教学科普业、科研、军事、工农业、办公、居家等,从规模上说,天文地球仪是系列产品,可大可小,大到大厅甚至广场,小到斗室都可以用。在交通旅游业中用它取代世界钟是最佳方案。大厅摆上它不仅增加了服务功能,也豪华气派了,特别在邮轮大厅中摆上它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信息的需求,而且它的艺术造型还焕发了游客对天空、海洋的想像力。教学科普使用它就使书本知识形象化、平面图解立体化、示意轨迹运动化、变严肃的教学兴趣化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时间。科学与军事都需要地理天文时间等信息,它可以形象的提供,并提供说明问题的示意方法。工农业生产也需要它,特别是农业更明显,几千年按节气下种,实际上是按日照区的纬度下种。天文地球仪不仅显示节气(季节)同时显示日照角度和每天的光照时间长短。办公与居家都需要知晓日常的天文、时间等信息,它作办公室与居家的陈设品也十分雅致,标致主人的文化素质。特别在住房越来越宽畅的前提下,为它的陈设创造了条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