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年代鉴定方法 80年代天津700名古玩老板,组团到北京摆摊,沈阳道自此元气大伤
80年代天津700名古玩老板,组团到北京摆摊,沈阳道自此元气大伤
1987年7月,天津沈阳道出现了一处旧物市场,在长约200米的街段内,有许多文物和古玩摊,古瓶、古币、玉器、瓷瓶、玛瑙、鼻烟壶、老怀表、樟木箱子、红木屏风、八仙桌子、大漆衣柜、废旧书刊、电器元件、家用工具……可以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每天客流量达到几万人,星期天都挤不进去。在此摆摊的人,有走南闯北收购文玩瓷器的,也有走街串巷买卖旧货的,他们又买又卖,彼此相当默契,叫做“行倒行”。
在那个时代,由于历史原因,北京与天津的民间收藏品的蕴藏与交流,存在差异性。北京的民间收藏品蕴藏量巨大,但经营者眼光过高,手里的东西货好价高,大部分买主都是外国人。天津的收藏品市场多是物美价廉的旧物,一般年限不会超过1911年,也就是国家规定允许民间买卖的旧物许可年限。
(沈阳道)
这种供求上的差异,自然而然使得想要玩收藏的北京人,把目光转移到天津。每到周末、周日,北京一些文物商早早赶到天津沈阳道,天津人觉得价格高的,在北京人看来反而觉得便宜,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抓货,返回北京就能倒手,赚快钱。久而久之,来天津沈阳道捡漏的北京倒爷儿越来越多。沈阳道成了他们的库房,喜收藏的外国人也闻风而动,专程赶往天津。
80年代末,北京的劲松、虹桥、海王村、朝外、兆丰等地,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民间收藏品交易市场。这些市场的管理者也看到了天津沈阳道的价值,来沈阳道招商,凡是愿意去北京做生意的,只象征性地收取管理费。
所以那段时期,每逢周五到周日,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大约会有七八百名古玩摊主,上至七十多岁的老者,下至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肩扛手提,不辞辛苦,成了北京收藏品交易市场的主力军。劲松旧物市场一条数里长的大街,除了山东、河南、河北及北京部分摊主外,绝大多数是来自沈阳道的天津老板。
(沈阳道)

那时候也没有私家车,这些天津的老板们,要在前一天夜里从天津启程赶往北京,到了市场,选出一块一米多长的有利位置,候到天似亮非亮,把一些“邪活”摆出来,铜佛、竹筒、铜钱、银器、玉件、翠面、软片(字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时候正是北京人“抓货”的黄金时间,“抓货”的人背个大包,眼睛很贼,一眼就能打上他想要的东西,拿起来用手电筒照着仔细查看货色,和摊主讨价还价,付钱走人。
和劲松相比,亮马市场的档次更高,一百多间新建的门脸房,与马路对面的燕莎购物中心遥相呼应,遍地都是老外。亮马市场打出“摆设地摊不收费,交易安全有保卫”的广告,继而为摊主免费提供遮阳伞、椅子,提供开水,市场设食堂、小件寄存处,有免费班车去劲松桥下接经营者来亮马市场交易……而建好的门脸房年租金竟比天津沈阳道市场低一半,14平方米年租金只有一万七千元。亮马市场一百多间门脸房,天津人一下子租下七十多间,沈阳道市场掀起一股退房热。
(沈阳道)
据说当时的亮马市场,天津人带去了不少好东西,像什么宋白釉碗、明代玉片、乾隆仿官瓷、雍正青花瓷瓶……还据说,一位老板从沈阳道带去一件据说是请专家鉴定过的清康熙瓷赏盘,被一名北京买主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这是90年代初,工人月工资平均差不多200块钱。不过,摊主手里的货还是蒙人的多,真品极少,随口一价,信了买走,打眼活该!
那个年头,北京的古玩市场易于交易、外国人多,在天津压库多年的杂件,到北京很快被抢购一空。这些天津摊主尝到了甜头。有的天津古玩老板索性举家迁到北京,沈阳道一下子清静了许多,伤了元气。
(沈阳道)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