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紫砂壶有收藏价值吗 珐琅彩起源于哪个朝代
珐琅彩起源于哪个朝代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
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
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
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
扩展资料:
真正提到瓷胎珐琅的确凿历史资料可参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
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
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
”康熙时期,由于画珐琅制作还不成熟,因此,画珐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当时的珐琅彩瓷胎必须由景德镇制作(除偶尔使用永乐旧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镇,因桥梁多称其“浮梁”)昌江顺流直下、入鄱阳湖、经九江关、过江宁府(南京),然后沿大运河北上进京。

曹寅自祖辈皆为玄晔家包衣(奴仆),当时织造、海关许多要职都由统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
曹家三代身居江宁织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厂珐琅瓷胎事宜,导致康熙训斥。
康熙官窑瓷早期因御厂瓷器制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制作达到一定水准时才开始落“年制”款。
从现存康熙官窑瓷来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镇御厂制作的官窑瓷。
基本属“部限”瓷,该类瓷使用范围较宽,包括宫内日常、观赏、赏赉用等。
而“御制”款则仅限宫内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包括铜胎、玻璃胎、紫砂胎)。
从现有存世品来对比发现,即使宫内造办处制作的掐丝珐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
造办处制作的瓷胎画珐琅与御厂制作的官窑瓷相比。
前者难度大、成本高、相对珍贵。
特别是珐琅作的画珐琅属于新兴技术,与明朝就开始盛产的掐丝珐琅相比,存在一定优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显在制作水准上优于“年制”款,使用级别也较“年制”款高(仅就康熙朝而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胎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