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减肥心理问题 减肥心理学:用「等一下再吃」取代「不可以吃」!

火烧 2022-12-31 00:21:08 1049
减肥心理学:用「等一下再吃」取代「不可以吃」! 夏天又要到了,低头望着自己一团和气的肚子,只好安慰自己,幸好还能看到脚趾。前阵子很畅销的一本书封面写着“你没有30公斤要瘦,但永远都有3公斤要减。”或许

减肥心理学:用「等一下再吃」取代「不可以吃」!  

减肥心理问题 减肥心理学:用「等一下再吃」取代「不可以吃」!

夏天又要到了,低头望着自己一团和气的肚子,只好安慰自己,幸好还能看到脚趾。

前阵子很畅销的一本书封面写着“你没有30公斤要瘦,但永远都有3公斤要减。”或许你跟我一样,将减肥当作一生的志业!上个月承诺要跳郑多燕,这个月说好每周末要去跑步,但是到最后都发懒,想说难得放假睡晚一点,然后再安慰自己睡饱才有帮助减肥(实际上睡太多也没有用)。

或许这已经是你今年第n次说要节食减肥了,但体重却不降反增,越减越懊恼,越懊恼越吃,越吃又……。眼看那些一到下午就吃饼干的同事朋友反而都没变胖,为什么会这样?

?■“体重过重”不等于“意志力薄弱”

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 指出,大多数靠节食减肥的人,最后都会打回原形。

复胖,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而已。知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oprah)曾一度靠饮食控制、健身等成功减肥,甚至出书、带动了很多相关企业,但最后还是复胖了。Roy Baumeister 将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欧普拉困境(oprah paradox):即使是意志力非凡的人,也可能无法“持续”控制她们的体重。

事实上,他的研究发现,高自制力的人在体重控制上只比一般人稍微成功一点点,相较他们在其他地方的成就,这“小小的胜出”根本微不足道。

节食反而会更胖,真的是因为基础代谢率下降吗?

把减肥当志业的你,或许早就知道节食会让基础代谢率下降,甚至还知道一天只能吃85%的热量才可以瘦得健康,然后暗喜每天都瘦了15%。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真正让节食者变胖的另一个元凶是“管他的效应”(what-the-hell effect,比较学术的说法是逆调节饮食counter regulatory eating)──当你发现今天已经破戒了,超过原先预定的卡路里,就会跟自己说:“管他的,明天再减好了!”

“明天再减”是世上最美丽的谎言,体重就是从一次又一次的“管他的”当中,渐渐堆积起来的!

一项研究让节食者与非节食者都饿肚子进入实验室,然后让节食者吃超过他们心中订下的标准热量的食物。接着,端上小块三明治,让大家尽情享用。结果发现,非节食者可以很容易回答自己吃了多少三明治(废话,因为才刚刚吃过不是吗?),但是节食者却答不出来,不是低估,就是高估。

我们以为节食是一种自我监督,但是节食的时候,我们真正做的监督只有一个:设定一条热量界线,一旦越界,就管他的!

■嘴巴上说不要,会让你更想要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有听过木栅动物园里的圆仔吗?那么,试着在接下来的一分钟内去做别的事情,并且在这一分钟之内,绝对不要想到圆仔!绝对不要喔!(现在请你先做一下别的事情)。

刚刚你是不是满脑子圆仔崩崩崩地乱滚呢?这在心理学上称做“侵入性思考”(intrusive thoughts),比较广为人知的名称是“白熊效应”(White Bear Suppression)。当你越是压抑自己、要自己不要想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反而变得更栩栩如生。这就是为什么失恋的时候叫自己不要再想到他,反而会不断想起他;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越是不断强调“我跟他只是好朋友,绝对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最后越可能在一起。

拒绝和压抑所产生的“耗损状态”,反而使你对生活中的各种感受都更强烈了。

研究发现,看感人电影节制着不哭的人,实验后比起可以自由流泪的人多吃了一半的冰淇淋。意志力常常与食物连结在一起,因为自我控制需要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心理学家也帮它取了一个很悲哀的名字叫“自我崩坏”(或自我耗损,Ego Depletion)(由本文可知,心理学家实在是世界上最爱帮忙取名字的学家了XD)。总而言之,节食者最大的敌人不是热量,而是面临一种两难:

A.要让自己不吃,需要有意志力;

B.意志力须靠吃东西来维持。

于是你可能会说服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或是“心急吃不了热稀饭”,放宽节食限制。结果一不小心超过“界线”,就“管他的”!

用“等一下再吃”取代“不可以吃”

既然节食无法奏效,那该怎么办呢?Roy Baumeister强调,在心理学上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等一下再吃。万恶的心理学家决定招待受试者来看场电影。他们一人一间,桌上还摆了M&M 朱古力诱惑他们。参加的人分成三组,在看电影前先跟自己说:

A.大吃组:想像自己一边看电影,一边大吃朱古力。

B.节食组:告诉自己不要碰任何朱古力。

C.延迟享乐组:告诉自己现在先不要吃,等一下再吃。

真正开始看电影之后,大吃组果然消耗比较多的朱古力。但事情绝对没有憨人想得那么简单,主试者跟参加者说:“好巧喔,你是今天最后一个受试者,刚好还剩一些朱古力,你可以边填问卷边吃。”,便离开房间(然后事后偷偷秤重)。结果竟然发现,延迟享乐组比节食组少吃很多。奇怪了,延迟享乐组不是本来就打算“等一下”享用朱古力吗?怎么在没有人监控他们的时候,反而吃得比节食组少?

Roy Baumeister指出,告诉自己“等一下再吃”的效果,对大脑的作用等同于“现在就吃”。延迟享乐,还可以让你三个愿望一次满足:

(1)“等一下”比“永远不要”来得轻松一点。尤其睡前,我们都会被朋友的宵夜文雷到,我自己用的方法是,弄一个“明天再吃盒”,把饼干啦、零食啦都丢进去(或是放进冰箱)。通常到了明天,不是没那么想吃,就是忘记吃了(根本是记性不好嘛你!)。 (不过,请看完这篇文章再用这个方法喔!)

(2)延迟享乐比较快乐。等一下吃的快乐= 食物本身的快乐+ 等待的喜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会喜欢周五,因为期待本身也很让人爽歪歪。

(3)减少压抑,也减少消耗。正因为你不需要过度压抑自己,所以消耗的葡萄糖变少了,真正需要吃的部分也少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