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41部队 贴身警卫王明富回忆:随md第一次回韶山
贴身警卫王明富回忆:随md第一次回韶山
文章摘自:人民政协报,作者:王明富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当我诵读md的宏伟诗篇《到韶山》时,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想起许多许多。因为此首诗就是他为了中国革命,为使“日月换新天”,阔别32年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期间写成的。在那不足3天的短暂时间内,韶山冲所涌现的一个个动人场面,仍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959年6月26日晨md在父母墓前祭拜(后排右5为作者 王明富)
著名诗作《到韶山》的诞生
1959年6月25日,md视察湖北武汉工作刚刚结束,就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和时任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从武汉登船东下江西九江。登岸后即乘汽车在一条公路上驰行。前面是到哪里,作为随卫人员,我们未被告知。经过一段时间的颠簸,才知道是到了md久别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这时所有随员无不兴高采烈。
到达韶山,已近傍晚了。md的座车开到他的故居对面,一座新建于南山坡上的房子旁边。这里就是当地为他准备的住处。此处青山环抱,显得十分宁静。也许是md回故乡来得突然,也许是他事先打了招呼,不要惊动乡亲,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只有时任省委书记的周小舟和村干部、村中长者在那里迎候。
32年前,md就是从这里告别父老乡亲,冲破重重危难,走向革命征途。经过几十年的斗争,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已成立十周年了,如今才得以抽暇回归故里。回到韶山的当天晚上,警卫局沈同处长告诉我们,今天到了md的故乡了,晚上md请客,我们从北京来的警卫、秘书、医务等服务人员也都在邀请之列。平时我们总觉得自己和md是一家人,今天怎么成了客人了?不由多思就以客人的身份去赴宴了。我们到时,md邀请的宗亲乡邻已是高朋满座了。客人到齐后,md举着杯,十分亲切地到每个桌前同客人们碰杯,以示对客人诚挚的欢迎。虽然席间没有更多的祝酒、欢迎等客套话,但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之中,当晚吃了什么饭菜,都记不得了,但md热情举杯同自己碰杯的情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也许是对故园32年往事的回忆,对父母、亲人的怀念,对风雨坎坷中奋斗数十年的追思,回韶山的当晚,md的住室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写下了著名诗篇《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到父母坟前祭奠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亮,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md没有通知任何人,仅有当时值班的一名警卫人员随行,迈着轻快的步伐,蹚着没膝深的杂草,从山坡爬上山梁,顺路向西走。不一会,从后面追上来的随行人员也都跟在md的后面,md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在前面走着,此时谁也不知道md要去什么地方。从后面赶来的一位省公安厅的同志说:“这是去md父母亲墓地的路。”果然走不多远,md在一个由黄土新修过的不太高的普通坟墓前肃然停住,在坟前默念片刻,向左右环视着,似乎寻找什么,可是我们昨天傍晚才到韶山,早上又走得匆忙,也不知道主席一清早就去谒拜父母的陵墓,事前也没有什么准备。正在为难之时,沈同处长随即就近找了一束松枝,递给主席,主席满意地献在坟前,然后深深地鞠了3个躬,肃立在墓前默默地沉思着。数分钟后,他怀着依恋之情,小声说了几句话,当时我没有听清楚主席说了些什么,后来才得知他说的是:“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当天晚上他在和罗瑞卿交谈时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讲迷信,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长,不能忘。”
md和韶山的乡亲们合影
告别墓地下山后,在一位毛氏宗亲的引导下,来到md故居,这时在故居的场地上,聚集了很多欢迎md的乡亲,md高兴地向大家招手致意,乡亲们争先向前和md握手,md走进故居后,屋内基本上保持着原有模样:原来的土墙还是土墙,不过修整后加高了一些,主席首先瞻仰了父母亲的住室,仔细地看着室内的大小陈设,随后又进了毛泽民、毛泽覃等人的住房。当走进养牛的小屋时,带领我们参观的同志指着墙上挂着的一个铁牛鼻子说:“md从小就爱劳动,七八岁就帮家里放牛,这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原物。”md看了看铁牛鼻子,笑着对大家说:“靠不住,你们别相信,这个东西不知道从哪个山上捡来的。”说得大家都开怀笑了起来。出了家门,有一棵枇杷树,导游同志说:“这是md少年时种的。”开始md说记不清了,后来又说:“有可能。”从故居出来后,去门前同热情看望md的乡亲合影留念。
难舍乡亲情
离开故居,md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取道去韶山小学,看望老师和同学,在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和“md万岁”声中,md显得特别高兴,他走到老师和同学中间,亲切地同小朋友交谈着。少先队员给md戴上红领巾,向md行了少先队礼,接着md被可爱的韶山少年们围在中间。对他们来说,md既是领袖又是乡亲,从亲人的言谈中,他们早已知道了许多md的故事和趣闻,今天在学校真的同md站在一起,大家心里都很激动。一张张笑脸,像朵朵鲜艳的花朵,向着md绽开着,传达着浓浓的春意。这一场面被摄影记者侯波摄入镜头,成为历史性的纪念。
md告别了韶山小学,回到住所,此时已是上午九、十点钟了,昨日旅行的疲劳,通宵的不眠之夜,清晨后的忙碌,md该是休息的时候了。
下午3点多钟,md在随行的领导陪同下,到韶山水库游泳,因交通不便,下车后要走一、二里路才能到达水库,在步行中,md会见了许多乡亲,他们随md同行,边走边谈。有一位五六十岁的妇女,据说她的丈夫叫毛福轩是md在乡里最早介绍入党的一个,后来被国民党杀害了。今天见到了md,想起往事,倍加伤感,两手拉着md的衣袖,一边走一边哭着述说往事,十分悲痛。md心里也很难过,深情地劝说着这位烈士的亲人,以沉重的语气连说:“革命胜利了嘛!革命胜利了嘛!革命胜利了嘛!”语气一声比一声高亢,心情一次比一次沉痛,在场的韶山乡亲和随行人员,无一不为这悲壮情景所感动。是啊,为了革命,md一家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为了革命,韶山人民和全国人民献出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md《到韶山》这两句诗句,正是对中国革命百年奋战英勇献身的悲壮历史的最好写照,也是对革命先烈在天之灵最好的慰藉。我们这些随行人员在以后的数十年历程中,每当读到这首诗时,那种凄切悲壮的情景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去游泳及回来的路上,md同乡亲和王任重、周小舟两位书记的谈话中心,转向稻秧密植的主题,当时曾有“密植就是越密越好”的说法。md说:“我是中间派,主张不密不稀。”谈到增产时,有些老乡说:“这几年虽有些增产,但是付出太大,成本太高。”md深感老乡所说情况很实在,深有所感地说:“这样看来是得不偿失了。”md的心里总是像一团火,无论走到哪里,都在探索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道路,无论这个道路多么曲折艰难。
在游泳回来时,md很熟识地走进一个院内,寻访一位李大嫂的家,可院内已没有人知道李大嫂的去处了。md显出几分惆怅与怀念,他感慨地对随行同志说:“32年前,我就是从李大嫂那间住房后窗跳出脱险的,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当晚md请了韶山的老人到家里做客,请他们吃了晚饭。

第二天下午1时30分,md告别韶山,临行前接见了全村和赶来送行的乡亲们,并同他们照相留念。汽车离开韶山时,md提出,他要步行与坐车结合离开家乡,即在1小时中坐车50分钟,步行10分钟,以示对生身之地的留恋,可是他有时一直步行了几十分钟也不肯上车。在步行中,许多行人好像在做梦似地,突然发现是主席在和自己握手谈话。有的行人,从md身边走过,当时没有认出是md,复又惊喜地跑回来,向md问好。还是小朋友们和年轻人敏感,他们很快就认出人群中的md。
“是md!”一个小朋友惊喜地喊道。
“我不是md!不过有点像他。”
“你就是md!”其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肯定地说。这些小朋友即刻跑着向四周传送喜讯。
“我们看到md了!我们看到md了!md就在前面!”
接着一群群的社员,从田野路旁,拥上前来,伴随着md边走边谈家常。md问旁边的一个小学生:
“今年几岁了,上学没有?”
“十三岁,六年级。”
md又问乡亲们:
“这里的稻子好不好,是今年好,还是去年好?”
“今年稻子长得好。今年种得早,肥料多。”
md满意地点点头。就这样,md走了很长一段路后,亲切地对大家说:
“我要走了,下次再来看你们。”
“我们也要到北京看望md。”一个聪明的小学生依依不舍地说。
md停下脚步准备乘车,路旁的群众纷纷围上前来,同主席握手。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三、四岁的孩子钻进人群,激动地对孩子说:“快看看md。”这时另一位青年妇女,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挤到md身边,把孩子的小手递给md说:“快,给md握握手。”md微笑着亲切地握了宝宝的手。
汽车发动了,md告别了韶山,告别了沿途的乡亲,驶向远方,随着车轮的转动,一幅幅人民群众真诚热爱人民领袖md,和md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同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情景,永久地留在了大家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