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描述人生的诗句 怎么简介描述唐玄宗的人生

火烧 2023-03-07 11:50:40 1079
怎么简介描述唐玄宗的人生 怎么简介描述唐玄宗的人生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 明皇窥浴图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

怎么简介描述唐玄宗的人生  

怎么简介描述唐玄宗的人生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 明皇窥浴图
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1)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陈玄礼 郭子仪 李光弼 许远 张巡 颜杲卿 鲁灵 张介然。
以上是后人评价

唐玄宗的简介

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諡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摘自 百度百科
详细::baike.baidu./view/5176.htm

你要的是人物生分简介,这个就比较简单,但是很完整-
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
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諡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於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唐玄宗简介

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諡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唐玄宗
一、生平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 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諡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於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死后庙号玄宗。
二、历史功绩
玄宗在位前期是个明君,后期却是个昏君。他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颇能用人,纳谏。他在京官中选派有才干者到外地作都督、刺史,同时又选拔各地都督、刺史中的杰出者进京任要职,并将这种京内外官员的选拔,调动定为一种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员,他断然撤换。公元716年,他亲自在殿堂复试由吏部所选往各地的县令,将其中40多个不能胜任的人打发回家。在位前期,他先后任用姚崇、宋景、张嘉贞、张说、李元绂、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为宰相。这些人各有所长。姚崇力求政通,宋景致力法治,张说崇尚文治,李元弦、杜暹注重俭约,韩休、张九龄直言诤谏,皆为贤相。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其中,尤以姚崇的贡献为最大。玄宗将他召回京城,要封他为宰相,他就提出了十大条件,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罢兵息武,不准皇亲国戚和太监干预政事,允许群臣进谏等,玄宗都一一答应。姚崇当了宰相后,压制豪强,裁减僧尼,减少寺院,战胜自然灾害,又帮助玄宗整顿朝政,严明赏罚,扭转了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被称为“救时宰相”。
这期间,玄宗又能纳谏,宰相韩休和萧嵩共掌朝政,韩休正直,见玄宗有了过失,总是直言谏争,萧嵩恰恰相反,总是顺从玄宗。有一次,玄宗在照镜子,显得闷闷不乐。左右内侍说:“韩休为相以后,陛下消瘦了,何不将他罢官算了。”玄宗严肃地说:“我虽然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萧嵩来奏事,一味地顺从我,他走了以后,我心里不踏实。睡觉也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不是为我一人。”由于玄宗能够任用贤才,鼓励生产,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项峰,其中唐诗最为后人称道,而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有显著成就。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玄宗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进取心也逐渐消失,变得骄傲怠惰,追求起享乐生活。他对大臣的忠谏听不进去了,反觉得讨厌,就重用专门顺从他意旨的人。玄宗61岁时,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并封她的两个哥哥为官,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虢国和秦国夫人,她的远房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也靠裙带关系扶摇直上。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寻欢作乐,懒得上朝,还千方百计地满足她的奢望。
玄宗对我国音乐、舞蹈,戏曲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他自幼就十分喜爱歌舞戏剧,有一次,他祖母武则天举行盛大的宴会,他当众表演了《长命女》,受到群臣的喝采。他结交道情艺人,努力钻研法曲,深得音律之妙。在平王期间,他建立过一个散乐戏班;称帝后不久,又建立了一个戏曲活动中心,选定梨园作为这个中心的所在地。所以,历来的戏曲艺人都尊玄宗为梨园始祖。

唐玄宗的人生

您好!皇帝能信赖的人本就没有几个。高力士对唐玄宗很忠心,而且为人小心谨慎,所以深为倚赖。
高力士入官后,历任宣教博士、内府令、内给事等职。武则天下台后,他见唐中宗昏庸,韦皇后专政,重用韦氏家族中人引起了朝野的不满,高力士知道他们不能成大事,便投靠了当时尚是淄临王的李隆基,成为其心腹。他在李隆基铲除韦氏的斗争中出谋献策,并亲自率兵攻入宫中。李隆基当皇帝之初,与其姑母太平公主斗争得十分激烈,高力士积极参与到这场政治斗争中去。可以说唐中宗(李显)至玄宗(李隆基)开元前这一段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高力士始终支援唐玄宗,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为唐玄宗当皇帝和巩固皇位立了很大的功劳。当玄宗巩固了皇位后,高力士自然受到重用,历任内常仕、内侍、右监门卫将军、内飞龙厩大使等官。此后高力士还立过大功,天宝六载(752年)四月,御使大夫京兆尹王金共 之弟王焊与邢纤密谋,欲以龙武万骑杀龙武将军,然后率龙武军反叛,他们引兵至皇城西南隅,被高力士所率的飞龙禁军击败,杀邢纤,捕获其党,平定了这次叛乱。以往的研究者都以认定了宦官掌禁军始于肃宗时李辅国,其实高力士才是最早统率禁军的宦官。由于高力士对玄宗忠心耿耿,多次立有大功,所以唐玄宗对他十分信任,四方表奏,先呈高力士,小事立决,大事才上奏皇帝。玄宗多次对人说:“高力士当值,我睡觉才能安心。”可见宠信之深。由于高力士权势颇大百官畏惧,连公主、驸马都呼其为爷。高力士之妻吕氏卒,朝野争相致祭,从高力士家至墓地,车马不绝。天宝十四载,内侍省设定侍监一职,正三品,玄宗首先任命高力士为此官。唐太宗(李世民)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玄宗此举打破了这一定制,从而提高了内侍省的地位。不过高力士虽然权势很大,但他为人小心谨慎,从不骄横狂妄,所以始终得到玄宗的信任。

唐玄宗简介的儿子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共有30个儿子,其中有七个儿子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他们分别是:
长子李琮:原名李嗣直,母为刘华妃,死后被玄宗追諡为靖德太子;其弟唐肃宗即位后,追諡李琮为奉天皇帝
第二子废太子李瑛:郢王,母为赵丽妃
第三子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璵,母为杨贵嫔
第四子棣王李琰:母为钱妃
第五子鄂王李瑶:母为皇甫德仪
第六子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为刘华妃
第八子光王李琚:母为刘才人
第九子夏悼王李一:母为武惠妃
第十二子仪王李璲:母为刘华妃
第十三子颍王李璬:母为高婕妤
第十五子怀哀王李敏:母为武惠妃
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母为郭顺仪
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母为武惠妃
第二十子延王李玢:母为柳婕妤
第二十一子盛王李琦:母为武惠妃
第二十二子济王李环:母为钟美人
第二十三子信王李瑝:母为卢美人
第二十四子义王李玼:母为阎才人
第十九子陈王李珪:母为王美人
第二十六子丰王李珙:母为陈才人
第二十七子恒王李瑱:母为郑才人
第二十九子凉王李璇:母为武贤仪
第三十子汴哀王李璥:母为武贤仪

唐玄宗孙子的简介

唐玄宗孙子

李豫, 李系, 李倓, 李佖, 李仅, 李僩, 李侹, 李荣, 李僙, 李倕, 李偲, 李佋, 李侗, 李僖

唐玄宗简介的父亲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唐中宗同母弟。[1]
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建立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后复封为相王,参与神龙政变。
景云元年(710年),唐隆政变,李旦再次登基为帝。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专权,与太子李隆基明争暗斗。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
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庙号睿宗,諡号为玄真大圣大兴皇帝,葬于桥陵。

描述人生的诗句 怎么简介描述唐玄宗的人生

寻唐玄宗与唐肃宗一生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諡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少年时代就显出了颇胆识的性格。当他七岁时,正是武周时期,武懿宗自认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里。有一次,武氏诸王到朝堂参加每月朔望的两次会见时,他看到李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而整齐,心中不悦,便利用自己金吾将军纠察风纪的权力横加阻挠。李隆基却理直气壮地责问:“我家的朝堂,干你什么事?竟敢挟迫我的车骑随从!”(“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不仅未加罪于他,反而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有气魄,终当做吾家的太平天子。”韦后想效法武则天自称皇帝,但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密谋,以中宗遗制,立温王李重茂(中宗少子)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睿宗)参谋政事。韦党宗楚客、韦温、纪处讷等人,极力反对相王参谋政事。相王不想卷入宫廷斗争,对事件采取回避的态度,于是李隆基就主动地策划了消灭韦党的宫廷政变。李隆基先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兼潞州别驾。景云元年(710年)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中宗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当时韦后想称帝登基,对太平公主立李重茂为帝不满;李隆基又借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壮大自己。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原来亲近韦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改变态度,暗中向李隆基告密,劝其立即发动攻势。于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及公主之子薛崇暕,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们是为了社稷,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于是,决定揹着相王,立即行动。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势难免罪。”钟绍京明白,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释出命令。二更时分,葛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党掌握军队的韦璇、韦播、高嵩,然后宣布:“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身高有马鞭之长者皆杀之,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对者,罪及三族。”羽林军将士纷纷表示从命。李隆基率众出禁苑南门,进攻宫城。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相约在凌烟阁会见。李隆基率兵直入玄武门。韦后惶恐逃入飞骑营,被飞骑斩首献于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画眉,也被斩首,其夫武延秀同时被杀。凡是诸韦及韦后亲信均被搜捕斩首。这时,李隆基才将事变的经过报告相王。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当日,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让位于相王李旦。相王即位,是为睿宗。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处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让位于太子。太平公主虽力劝睿宗不要放弃处理大政的权力,但已无济于事了。李隆基于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即位,是为唐玄宗。当时,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党,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于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当前要务。太平公主党羽看到玄宗锐意执政,她想很快废黜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决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闲厩取出御马并调家兵三百余人,亲自率领太仆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信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窦怀贞暂时走脱,最后自缢而死。太平公主惊恐万状,先逃入山寺,后被赐死于家。自此以后,一切军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张了。开元元年十月,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阅兵于骊山下,调动二十万人马,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声势浩大。但由于军容不整,欲斩兵部尚书郭元振,因宰相刘幽求、中书令张说求情,将其流于新州(今广东新兴)。接着,以制军礼不肃罪杀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本来,玄宗只是为了整顿军纪,树立自己的威信,并无意杀唐绍,但由于金吾将军李邈仓促宣敕,无可挽回,故而玄宗罢了李邈的官。由于两位大臣得罪,诸军震动很大,秩序不稳,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军稳定,玄宗赞叹不已。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议:抑制权贵,重视爵赏,纳谏诤,禁贡献,他都采纳。无关大局的具体问题,他都放手让姚崇处理。有一次,姚崇奏请决定郎吏的任命问题,姚崇再三请求玄宗决定,玄宗只是仰视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应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应当与朕共议,郎吏小官的事,何须一一烦朕!”自此以后,群臣于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决定。玄宗弟薛王业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弹奏。薛王业为其求情,玄宗命中书、门下复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正确,不可纵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见。从此,所有贵族都不敢放肆。为了纠正奢华的风气,开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又下欶:“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皁。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开元二年七月条)同时,还罢两京织锦坊。他还反对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于是,要求丧葬务遵简俭,凡送终物品,均不得以金银器为饰。如有违者,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者,一律贬官。为了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玄宗喜爱阅读史书,读到有关政事的问题,他特别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于是,他要宰相为他推荐侍读,帮助他读书。开元三年(715年)九月,马怀素、褚无量被推荐为侍读。玄宗对侍读非常尊敬,亲自迎送,待以师傅之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与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宴于东都集仙殿。他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能治理国家,朕与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仙”、“贤”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玄宗重视人才的态度。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玄宗自认为天下已经太平,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华,不问政事,使富强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了。陈致平《中国通史一百讲》:“开元二十三年的时候,他觉得国家太平,要表现国家的欢乐盛况,于是大宴五凤楼,在五凤楼的殿前,开了一个盛大的同乐会,各种音乐、舞蹈、戏剧,百剧杂陈,让三百里之内的刺史县令,都要带领当地的乐舞伎人,集合到五凤楼之下来表演,这种欢乐表演,热闹喧天,连续了五日之久。”玄宗最初宠爱的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据传,其第十八子寿王妃杨氏甚有姿色,绝世无双。玄宗见后,果然以为美貌不凡。天宝三载(744年)十二月,以杨氏为女官,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氏为贵妃。杨贵妃不仅个人受宠,其三个姐姐也均赐府邸于京师,宠贵赫然;其远堂兄杨国忠也因而飞黄腾达。杨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辔授鞭,贵妃院有织绣工七百人。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他们献给杨贵妃的贡品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官吏竞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民间竟然流行歌谣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门楣。”可见,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社会影响相当深远。生活的奢靡,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腐败。天宝初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被重用为相。李林甫为了掌握大权,反对谏官有益的建议。他训斥诸谏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须多言!”补阙杜璡上书言事,次日即被降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令。自此以后,没有人敢再有谏争之言了。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认为凡在德才方面超过自己者,他都设法将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卢绚,他就把卢绚调任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刺史,并欺骗玄宗说卢绚因病不能理事而弃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刺史严挺之,李林甫又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职,便于他养病。于是,严挺之又被送到东京(今河南洛阳)养病去了。李林甫欺上压下,并未引起玄宗的注意,他反而还认为天下无事,自己要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高力士劝他不可使大权旁落,他还甚为不悦,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责。林甫死后,玄宗一面重用擅权弄法的杨贵妃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面信任居心叵测的边将安禄山。杨国忠重用亲信,排斥异己。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大饥,因京兆尹李岘不甚顺从,遂以灾气归罪于李岘,贬李岘为长沙(今湖南长沙)太守。后来霖两成灾,玄宗过问灾情,杨国忠取最好的禾苗给玄宗看,掩盖灾情真象。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区的灾情,杨国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责任。因此,天宝十三载(754年)虽然关中灾情严重,但无人敢如实上报。连玄宗身边的宦官高力士也说,宰相大权在握,赏罚不公,大臣无人敢说话了。范阳(今北京附近)节度使安禄山,为了和杨国忠在玄宗面前争宠,二人互相诋毁。玄宗则摇摆不定,是非不分,并且认为政事交付宰相,边事交付诸将,无可忧虑。这样一来,蓄谋已久的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反唐的大叛乱。终玄宗一朝,虽然没有发动过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时那样的大规模的开边军事行动。但是,在周边地区与邻近少数族吐蕃、契丹、南诏等的战事连绵不断。在边疆军事胜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长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宠爱有战功的边将。边将也因此不停对外族开战,以邀功赏。特别是李林甫为遏制政敌而拉边将牛仙客入相后,更开放了蕃将以边功为手段,窥伺中央政权的机会。唐玄宗晚年因为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玩乐。杨贵妃原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顾礼教,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臣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玄宗本不信神仙,后来崇信方士张果,渐好神仙;并尊奉道教,企慕长生,以是朝野争言符瑞。在李林甫死后,外戚杨国忠担任丞相,他不仅没有才干,而且贪污腐败,局面遂不可收拾。不久,杨国忠与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安禄山发生冲突,安禄山决心叛变。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于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史称“安史之乱”。玄宗出逃四川,途中至马嵬驿,士兵譁变,士兵砍杀杨国忠,又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李亨率一部份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隆基与陈玄礼率另一部份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至德二载(756年),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晚年忧郁寡欢,宝应元年(762年),玄宗驾崩,终年78岁。葬于泰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