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过多的影响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可以理解为大力发展金融资本市场,如股市,让更多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并不直接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范围很广泛,有些财政支出,可以同时起到多项作用。比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既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般只看直接的影响作用。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而不是直接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多数农业产出并不是一个高盈利的行业,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投入不足。这些举措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
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络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最根本就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就会增加,但是过度的财政收入就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最终也会恶性回圈,因为物质不能进行合理的分配。阻碍经济的正常执行
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关系是怎样的
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的关系是怎样的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收规模(总量)和结构。经济规模(总量)决定税收规模(总额),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很快,税收也应该是迅速增长的。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一个地方服务业比较发达,地方财力也会增加。如果是制造业发达,中央财力会增加。
2、税收反作用于经济。通过税收经济杠杆比如限制什么产(行)业、鼓励什么产(行)业,什么产(行)业就会迅速发展或抑制,从而引导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贡献更为明显。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体制转轨时期,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考验,内需严重不足。在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现实经济环境下,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财政收入机制与支出机制,研究如何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配合,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简述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序。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资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 ,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程序。
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
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平行相伴的关系,生产力高,经济发展水平就高;生产力低,经济发展水平就低。
高一政治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与财政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起基础性作用,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分配政策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决定的。我高三的,望采纳,谢谢,手机打字很累的。
公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政策的型别:(1)计划的或是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的政策;(2)市场调控政策。
2、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在长期内和短期内发挥作用的政策,长期内的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增长政策;短期的目标是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相应的政策措施是稳定政策。
3、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政策。
4、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构成。
5、政府支出: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支出专案构成。
6、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7、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8、政府收入:指政府依靠国家强制力取得的收入及依靠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税收和公债。
9、税收的分类:(1)财产税;(2)所得税;(3)流转税。
10、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国债。政府公债的发行,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作用。
11、财政政策工具: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公债。
12、调整支出和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变动的?
(1)政府购买支出:在总支出不足、经济衰退时,政府可提高支出水平,以增加社会整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水平;当总支出过高、引起通货膨胀时,政府可减少购买支出,降低社会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
(2)政府转移支付:当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提供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可支付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在总支出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总需求。
(3)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在需求不足时可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增税来抑制通货膨胀。
(4)公债:可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也可同发行公债及流通来影响货币供求,从而调节总需求,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作用。
13、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自动减少各种干扰冲击的机制,能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不需政府采取行动。
14、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通过三项制度发挥: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15、补偿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交替使用)
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消减开支来抑制总需求。
16、财政政策斟酌使用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17、如何安排年度预算: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来安排年度预算。当通货紧缩时,政府应扩张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反之,有意安排财政盈余,以消除通货膨胀。这是对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称为功能性财政,它主张预算目标不应是追求收支平衡,而应是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18、功能性财政:通过预算赤字刺激总需求扩张和预算盈余控制通货膨胀。
19、运用财政政策的效果:
正面: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可刺激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政府还可用给予私人企业投资以补贴的措施,直接刺激私人投资。
负面: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影响,削弱总需求。(挤出效应)
20、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挤出效应;②时滞;③不确定性;④执行决策部门及其变机;⑤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21、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
22、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减税(扩张性财政政策) 上升 增加 减少/增加 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扩张性财政政策)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投资补贴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2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挤入私人支出,即产生计入效应;若政府增加税收或消减政府购买,减少了可贷资金的需求,利率将下降,有利于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24、政府面临的两方面不确定性:
(1)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
(2)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25、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6、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的几个阶段:
(1)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利率下降)
(2)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上升)
(3)投资水平的上升促使整个意愿的总支出增加。(总需求上升)
(4)总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上升)
27、货币供给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在短期内能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单在长期只会使价格水平变动。
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银行2006年1月释出 各国GDP排名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百万美元(M$)
1 美国 14,486,624
2 日本 4,663,823
3 德国 2,730,109
4 英国 2,227,551
5 中国 2,054,880
6 法国1,972,724
7 义大利 1,709,668
8 加拿大 1,034,532
9 西班牙 1,019,024
10 印度 719,819
11 韩国 714,219
12 墨西哥 692,961
13 俄国 671,815
14 澳洲 612,800
15 巴西 587,784
16 荷兰 581,318
17 瑞士 366,986
18 比利时 350,326
19 瑞典 348,137
20 土耳其 332,546
21 台湾 323,410
22 奥地利 293,407
23 沙乌地阿拉伯 264,010
24 挪威 246,873
25 波兰 246,213
26 印度尼西亚 245,073
27 丹麦 243,398
28 希腊 209,712
29 爱尔兰 188,367
30 南非 187,339
31 芬兰 184,231
32 泰国 183,868
33 伊朗 181,187
34 香港 172,615
35 葡萄牙 170,297
36 阿根廷 161,899
37 马来西亚 122,005
38 以色列 114,313
39 新加坡 110,596
40 捷克 109,411
41 匈牙利 106,351
42 委内瑞拉 106,098
43 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98,099
44 哥伦比亚 97,730
45 纽西兰 94,604
46 智利 93,470
47 菲律宾 91,356
48 巴基斯坦 89,551
49 阿尔及利亚 85,306
50 埃及 78,105
51 奈及利亚 77,325
52 乌克兰 75,143
53 罗马尼亚 72,697
54 祕鲁 69,808
55 孟加拉国 63,557
56 科威特 52,756
57 摩洛哥 51,944
58 卡扎克斯坦 47,388
59 越南 43,749
60 斯洛伐克 43,068
61 斯洛维尼亚 35,213
62 克罗埃西亚 34,940
63 卢森堡 31,763
64 利比亚 31,488
65 突尼西亚 30,936
66 厄瓜多 30,700
67 卡达 28,065
68 瓜地马拉 26,978
69 叙利亚 25,839
70 保加利亚 25,788
71 白俄罗斯 25,779
72 阿曼 24,979
73 安哥拉 24,349
74 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 23,550
75 立陶宛 23,504
76 苏丹 22,747
77 斯里南卡 21,620
78 黎巴嫩 20,699
79 格斯达里加 19,375
80 多明尼加共和国 18,151
81 象牙海岸 16,574
82 肯亚 16,106
83 塞普勒斯 15,400
84 卡麦隆 15,352
85 巴拿马 14,893
86 拉脱维亚 14,426
87 叶门 14,339
88 萨尔瓦多 14,212
89 土库曼 13,988
90 乌拉圭 13,244
91 冰岛 13,045
92 千里达及托巴哥 13,023
93 爱沙尼亚 12,194
94 坦尚尼亚 12,123
95 乔丹 11,507
96 巴林 11,010
97 亚塞拜然 10,404
98 乌兹别克 9,860
99 玻利维亚 9,657
100 迦纳 9,413
101 波札那 9,046
102 衣索比亚 8,819
103 阿尔巴尼亚 8,657
104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8,495
105 牙买加 8,155
106 塞内加尔 7,972
107 乌干达 7,909
108 宏都拉斯 7,812
109 缅甸 7,464
110 刚果民主党共和国 7,328
111 巴拉圭 7,281
112 赤道几内亚 6,850
113 加彭 6,697
114 模里西斯 6,681
115 尼泊尔 6,655
116 巴哈马 5,783
117 莫三比克 5,727
118 海地 5,680
119 马里 5,434
120 布吉纳法索 5,405
121 汶莱 5,357
122 尚比亚 5,351
123 马其顿共和国 5,304
124 马耳他 5,193
125 奈米比亚 4,976
126 查德 4,799
127 佐治亚 4,737
128 柬埔寨 4,729
129 马达加斯加 4,719
130 刚果共和国 4,694
131 尼加拉瓜 4,587
132 比宁 4,340
133 巴布亚纽几内亚 3,924
134 基尼 3,576
135 尼日 3,432
136 亚美尼亚 3,307
137 辛巴威 3,207
138 荷兰属地 3,063
139 巴布达 2,964
140 寮国 2,523
141 摩尔多瓦 2,416
142 吉尔吉斯斯坦 2,144
143 史瓦济兰 2,117
144 多哥 1,999
145 马拉维 1,984
146 斐济 1,937
147 塔吉克 1,887
148 卢安达 1,817
149 中非共和国 1,462
150 蒙古 1,400
151 赖索托 1,362
152 茅利塔尼亚 1,346
153 苏利南 1,300
154 塞阿里昂 1,128
155 贝里斯 1,104
156 维德角 1,029
157 安地卡及巴布达 803
158 马尔地夫 788
159 盖亚那 782
160 不丹 751
161 塞席尔群岛 745
162 圣露西亚岛 731
163 蒲隆地 730
164 厄利垂亚 729
165 吉布提 708
166 格林那达 481
167 甘比亚 429
168 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 419
169 圣文森及格瑞那丁 418
170 葛摩 359
171 萨摩亚 334
172 东帝汶 332
173 万那杜 314
174 几内亚比索 280
175 多明尼加 270
176 索罗门群岛 257
177 汤加 227
178 吉里巴斯 72
179 圣多美及普林西比 62
资料来源 :世界银行全球GDP资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