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雾霾什么时候能好 中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火烧 2021-09-18 03:44:13 1071
中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中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治理方案“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北京市经济资讯化委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
中国雾霾什么时候能好 中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中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中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治理方案
“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北京市经济资讯化委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重点排减企业中,北京共有58家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实现30%以上的污染减排;强联水泥、平谷水泥二厂等均实现全部停产,水泥行业也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任务。[5]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350座城市很少观察到这种防范颗粒型扬尘污染的设计。
同样,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扬尘构造治理要求,缺乏预防机制的行为才是构成雾霾形成的第一源头,施工工地和经济发展数量及规模仅仅是二阶污染。
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2、欧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但这些管理细则只是对气体性污染有效。对于颗粒性污染大户——黄土平高原地区污染构造形成的任何理解,几乎仍在我们城市管理部门的理解能力之外。
同时,雾霾的出现还在于在深层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城建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都是“手拉手”式的场外交易,招来招去都是那几个关系实体,外部先进的管理和竞争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观念进不到这种半公开式的双边交易过程来。雾霾其实是这种深层制度缺失后长期累积的外观现象。
治理雾霾不能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该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马路牙子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说到这个空气污染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一项大型的国际研究又有证实,说是接触过某些较高空气污染物的孕妇,更容易产下体重不足的婴儿,而出生体重低的婴儿很容易增加儿童死亡率和疾病的风险,并且与婴儿未来一生的发育及健康都有很大关系。[6]
治理雾霾是持久战而不是运动战
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漫天的雾霾,让不少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这种“雾锁霾困”之下的无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层重视、公众呼吁和随时可能再来的雾霾的倒逼下,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雾霾,有的着力治标,有的着力治本。
中国很多问题的“解”都是这么被现实“逼”出来的,看得见、躲不了、无人能幸免的雾霾迫使政府将“治理”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比如辽宁开出了“雾霾罚单”,对雾霾严重的城市开出罚单,以罚促改;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雾;石家庄治雾霾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业,据称将减少大约64个火车皮的粉尘排放;雾霾较严重的省份河北省明确表示,要削减近三分之一钢铁产能来治理大气污染。同时,专家也建言献策,提出发展核电可解决雾霾

中国雾霾日益严重,看看美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美国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都搬到发展中国家去发展了,环境治理得也好,垃圾处理技术和能力也比较科学,所以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
雾霾天气出门戴口罩,平时多喝点匚霾茶。

国外都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英国:绿化带是城市面积的3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
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脚踏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脚踏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伦骑脚踏车上班,而副首相克莱格则在坐地铁。
此外,加强绿化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
日本:汽车尾气不能使毛巾变黑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在人口密集的狭小国土上,取得了堪称奇蹟的成就。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要绿化面积,还追求绿化体积。大量树木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这还和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有关。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
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新法规实施的第一天,交警在东京内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检查,让每个司机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如果发现白毛巾变黑,则这辆车不许进入东京。五年后官司告一段落,被告的汽车企业拿出12亿日元,与633名患者和解。
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三级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计程车都是使用天然气。这些努力使得整个东京天青云白,视野也很好。而且认真的日本人还要拿乡下来比较,说东京的空气质量还不够好。
美国:实时监测小颗粒
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
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引数每小时更新一次。为了更直观,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则表示“危险”。
民众还可要求环保署通过电子邮件传送指定地域的空气质量。

怎么治理雾霾

人人都少开车不要开最好

深圳是怎么治理雾霾的 – 铁血网

减少家庭煤锅炉的取暖,或者使用优质煤。重工业工厂和火力发电厂可迁至郊区通风的位置,将烟囱加高,使污染物进入更高的大气层,利于消散,或者在废气排放烟囱上加装过滤装置,尽量过滤其中的粉尘物质。从个人而言,出行时可减少使用私家车,尽量选用公用的交通工具或者拼车,生活中请注意节约用电。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你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用一个塑料袋,就为环境保护做出了一份力。雾霾天气需要注意自身的防护,雾霾对呼吸道的伤害极大,出行时请尽量配戴正规厂家的3M口罩,家里可以安装新风系统,我家装的就是五度五恒中央新风冷暖系统,可以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能采暖制冷,比空调省电很多

伦敦当年的雾霾是怎么治理的

一95二年一二月四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一二月一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吧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二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一95二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一9陆吧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一9漆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一5天,一9吧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吧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中国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一四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一一条线路,全城二漆0多个站点,每天三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中国的线路覆蓋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英国除对汽车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种种规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二00三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二00吧年二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二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三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三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二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此外,上世纪吧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四四三四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一四%。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中国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释出情况。 从上世纪吧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一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至不到一0天,如今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德国1952年雾霾,怎么治理的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战后恢复期,发展经济才是第一要务,没有因此重视本国的污染问题,或者说,也不想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限制排放的法律,也没有雾霾报警机制,民众对环境污染的威胁缺乏深刻认识。1971年,大气污染治理首次纳入联邦德国的政府环保计划。1973年,德国电视一台播放了由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执导,沃尔夫冈·蒙恩(Wolfgang Menge)编剧的电视片《雾霾》(Smog),再现了1962年雾霾危机的恐怖场景,播放后在德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真正让德国人醒来的还是这场看似科幻电影的纪录片。
1974年,德国第一部《联邦污染防治法》(Bundes-Immissionsschutzgesetz)正式生效,SO2、H2S和NO2开始执行更严格的污染限值。该法律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在85年雾霾危机后,德国绿党及大部分环保团体发表宣告称“雾霾危机”是环境、能源和交通政策多年疏忽的结果。不过,推进环保依然举步维艰,就举个例子来说,在北威州时任卫生部长的社民党成员Friedhelm Farth­mann (SPD)积极推进雾霾法令,却遭到各地市长和工商协会的指责,声称他的做法“严重损害了鲁尔区的声誉”并且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闻到了吗?雾霾里飘的同样是钱的味道。
除了鲁尔区之外,德国首都柏林也一度是雾霾的重灾区,80年代西柏林的雾霾警报数度响起:1980年两次1级警报;1981年1次一级警报;1987年1次二级警报。两德统一后,柏林最后一次响起雾霾警报是在1991年,只达到了预警级别,从此以后,德国再也没有响起雾霾警报。上世纪90年代末,德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各联邦州也相继废除了雾霾法令。2007年,曾经一度困扰德国的SO2浓度下降到8µg/m3。据德国环保部2015年资料显示,德国2014年境内全部观测站所测算的细颗粒物的年平均值均低于欧盟40µg/m3的限值。

伦敦怎么治理雾霾

主要是避免过度排放污染气体

雾霾,该怎么治理

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治理雾霾。
雾霾村来源来看主要还是燃煤电厂,钢厂,化工厂。虽然媒体上主要针对汽车,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汽车比较好治理而已。现在汽车实行限号基本上把这方面能够采取的措施已经做到头了。在深化下去只能禁止汽车了,可惜就算是禁止汽车其实也是没用的,该来的雾霾一样还是会来。因为你总不能不发电吧?工厂全部关闭?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治理污染排放,加强排污环保措施的投入。可是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负担。现在国内的工业实体产业利润基本上已经被盘剥到了最极限的悬崖边上了。很可能只是一个百分点的利润损失都很可能导致整个工业基础轰然崩溃。这可是比什么传说中的金融危机厉害千万倍的灾难。社会产业利益调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这些东西也只能慢慢来。 挥之不去的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有危害美国进口普卫欣京.东有效减少雾霾的吸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