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父母对孩子寄予 为什么面对父母,我们又会变成小孩子?

火烧 2022-07-12 04:36:05 1045
为什么面对父母,我们又会变成小孩子? 不管年龄多大,在父母面前,尘封已久的情感会重新爆发。有些人撒娇,让父母哄著,有些人变得像15岁时一样咄咄逼人。成熟,是否意味着让自己偶尔回到童年状态?“我昨天又和

为什么面对父母,我们又会变成小孩子?  

不管年龄多大,在父母面前,尘封已久的情感会重新爆发。有些人撒娇,让父母哄著,有些人变得像15岁时一样咄咄逼人。成熟,是否意味着让自己偶尔回到童年状态?

“我昨天又和妈妈在电话里吵了一架。”36岁的于红是北京某电台的播音员,父母住在江苏,“她听说我要换工作,到一个待遇不如现在的地方,就没完没了地告诫我要现实点儿,考虑劳保待遇稳定性什么的,她永远都在拖我的后腿!”从小到大,于红与母亲不知争吵了多少次,15岁时和母亲怎么说话,今天还怎么说。

在工作中她可从来不会乱发脾气,为人处世上很有分寸,但是,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时间一长,她立刻就变成了“小矮人”,像漫游仙境的爱丽丝一样,除了发脾气,没有别的招数阻止母亲干涉她的个人生活。很多成年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时刻,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时间仿佛瞬间倒转,他们立刻变回那个在父母面前撒娇赌气的小孩子。

时间旅行

父母对孩子寄予 为什么面对父母,我们又会变成小孩子?

“我们不是一下就变成成年人的。”精神分析师伊莎贝尔·克洛里茨基认为:“我们身上可能寄居著好几个不同人物,此情此景中,可能是孩子在说话,他/她的态度或许温和或许粗暴,那是因为童年记忆浮现上来,在向我们暗示些什么。”

当我们唱着“常回家看看”回父母家里时,我们以为是在对父母尽义务,而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自己需要不时回到童年状态,因为在父母身边我们可以彻底放下自己,休养生息。28岁的李霞会有意识地安排这种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很享受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我情绪低落时,会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要去看他们,透透气,言外之意是我需要关心。

他们住的地方离我工作的城市有200公里。整个周末,我在家里四处溜跶,看电视,睡觉,妈妈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小菜,还给我洗衣服,什么都不用我做,一切都和小时候一样。离开他们时,我觉得自己又精神焕发了。一天,我男朋友说:‘你父母也不是长生不老,等他们没了你怎么办?’这句话让我冰冷彻骨。我从来没想过这问题,老觉得父母会永远在那里。”

不过,多数情况下的心理退行并不总是这么温情脉脉的。有些人见到父母反而会消耗很多精力,为了避免和父母的冲突,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委曲求全,父母仍然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双方虽然都是成年人,却无法平等相待。

40岁的郑秀说:“每次跟他们待上两三天,我就感觉到难以名状的不安,好像我自己的生活被中断了,失去了明确的坐标:丈夫、工作、朋友,这些都变得虚无缥缈。在父母面前,我既想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愿,内心被怀旧情绪和负罪感折磨著。”

寻求父母的认可

面对父母,我们童年所体验的感受、情绪,扮演的角色不可避免地会浮出水面。对于我们的反应,最迷惑不解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于红换工作时和母亲争吵,因为在做重要决定时,她满心希望得到母亲坚定的支持,更加勇敢地迈出这一步;27岁的李克因母亲的反对而和女朋友分了手,他说:“母亲说她是为我好,希望我找女朋友条件高点儿。我的女朋友见我犹犹豫豫的,一气之下离开了。我已经这么大,可在情感问题上还需要父母的赞同,想想我就感到尴尬,甚至羞愧。”

寻求父母的赞同,不管用直接的还是隐秘的方式,这是“退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精神治疗师龚萨格·马斯克里指出:“生活和工作上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如果我们把这个判断权拱手交给父母,就让自己陷入软弱的境地,自由的大门也从此对我们关闭。”

而伊莎贝尔·克洛里茨基则认为,寻求父母的赞许也意味着寻找更高一级的知识或善意,用以支持我们的决定。她甚至觉得这其中有某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因素。父母成为焦虑的投射对象,而且被要求担当这分焦虑。“这是典型的孩童行为。孩子需要以成年人为参照物,因为同现实的正面接触是非常令人焦虑的”。

难以确定自我

父母有时被奉为神明,具有无上权威,在他们面前我们很难坚持意见,难以表现出自我。当我们以粗暴的方式解决同父母的差异,或者在他们面前表现得被动时,就属于这种情况。龚萨格·马斯克里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树立起坚定的自我,还处在青少年期寻求独立、摆脱依赖时的状况(见Box“父母/孩子关系4部曲”)。

41岁的金丽发现,只要父母在场,她对自己的孩子就异常严厉。“我非常苛刻,要求他做到完美。我甚至夸大他的学习成绩,就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是个好母亲。”经过心理专家的点拨,她明白以前自己生活的目标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这使她永远处于痛苦的依赖状态中。相反,35岁的建安还记得去年向父母宣布春节不回家后感到的轻松和骄傲,他从前可是个“模范儿子”,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胜利。

在龚萨格·马斯克里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同父母建立多样化的关系。“流畅的关系是健康的。所谓的流畅就是变通,在处于困境时有能力退行,走出困境后又能够恢复自立。”他认为,同父母拘泥于某种一成不变的关系格局,说明我们困在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里面,无法跳出来。他建议就在“此时此地”解决未了结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中进步,获得独立。哲学家萨特说过:“重要的不是别人怎样对待我们,而是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对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