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阅读理解聂鑫森 聂鑫森简介_大师聂鑫森_口戏 聂鑫森
聂鑫森简介_大师聂鑫森_口戏 聂鑫森
“孙方友的小小说留下了很大的艺术空白,这是对读者艺术想象力的尊重,读者对小说的接受就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互动过程。”
著名作家南丁:
“孙方友的小小说,显然得益于中国古典笔记小说,有容量,有咀嚼,极精粹。”
著名作家聂鑫森:
“孙方友的笔记小说小巧玲珑,却有大境界、大气象,如旧体诗词中的绝句与小令,起承转合,摇曳多姿。方友笔下的“陈州”和“小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历史与现实深厚文化的凝结体,山川、风物、人事,都成为一个一个的文化符号而芬芳飘逸,从中可看出作者的博雅胸襟、高明见地、渊深学识,而且涓涓汩汩,自然、隽永,不着痕迹,此为“化”境。‘陈州笔记’确实成了认识和了解中原历史与文化的一把钥匙,你无法估量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播有多么深远和持久。”
著名诗人蓝蓝:
“孙方友的创作一开始就扎根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的沃土,几乎从未背离这片深厚的土地。他的作品就像一株天然生长出的植物,携带着“陈州”这片土地的气味、湿润,毫不做作地展现了一个作家对于脚下本土文化的忠实守候。陈州笔记几大卷,犹如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笔墨所到之处,人物、风俗,洋洋洒洒,栩栩如生。仅此一点,在目前国内的作家中,已经屈指可数。”
教授刘海涛:
“孙方友小说中最有力量的就是这样在奇人奇事的叙述中,透露一种民族的精神,折射着一种深刻的历史哲理和人生哲理。”
诗人学者敖红亮:
“孙方友的作品雅俗共赏,文笔老道。扎根乡土,笔建陈州,被译多文,开创新笔记体小说先河,前瞻引领,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两年,先有8卷本《陈州笔记》出版,又有6卷本《小镇人物》问世。孙方友在当代文坛也算一个传奇了:小小说14卷600余篇。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孙方友还是一个乡村中学生,经过10年并非自觉的生活磨砺和随机式的文学积累,自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一发而不可收,先在河南,进而在《收获》、《人民文学》、《钟山》、《花城》、《当代》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有影视剧作、长篇小说,30年总计500多万字。――也许这样介绍孙方友,还无法挂上“传奇”二字,他只不过是文学豫军乃至全国中青年作家中有实力的一个。
孙方友传奇出在小小说上。
文学就是这样,读者和文坛只愿意记住顶尖的东西。尽管孙方友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影响力不能算小,但是,人们记住他是因为小小说。他6次蝉联《小小说选刊》两年一度的大奖,4次荣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一等奖,还有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首届吴承恩奖等;小小说作品入选全国许多重要选本,多篇被译成多种外文。为此,孙方友被文坛赞为“小小说的大家”,甚至有人戏称他为“小小说之王”。
这也难怪。30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由点点滴滴到浩浩荡荡,他使小小说成为洋洋大观,微型成为巨著,获得无可争议的大成功。检点古今,从一位作家一种文体的创作总量来讲,孙方友小小说的数量尚无人出其右。说到当代孙方友,自然会想到一位古人。山东淄川蒲松龄,一生以短篇而成经典名著《聊斋志异》,总量也就是将近500篇。时下有人把孙方友与蒲松龄相比较,足见孙方友传奇的分量。当然,蒲松龄已有崇高定评,对孙方友的评判尚需时间检验。但有一点似可肯定,作为后来者,孙方友作品当是不辱前人的。
不仅仅是数量。在对古典文学尤其是笔记体小说传统的参悟和承继的基础上,创新了当代小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小小说的文学含量,扩大了小小说在读者中的影响,应当说,孙方友代表了当代中国小小说的创作成就,也是当代笔记体小说的代表性作家。
孙方友之所以对小小说锲而不舍,植根于他对小小说深刻的文体意识。他是小小说的觉悟者。他早早地看到了小小说独有的文学功能与不可低估的独立价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和方法;一斑窥豹,滴水现太阳,更是文学反映世界的规律和方法。孙方友在小小说中看到了“大”。
小小说聚焦焦点,放大细节,微型可缩微,微型可显微。正如细胞解剖可成人类标本,地方邮票可成世界窗口。因其“寸铁杀人”的功能,小小说向为小说家族中的小精灵,为长、中、短篇所不可代替。如律诗之绝句,亦为文学史之一景观。
在当代,小小说更具以小取胜的特殊价值。因其小而创作方便;因其小而称为一分钟小说、口袋读物,速读方便;更因其浓缩了文学含量,雅俗共赏,而读者众。为此,孙方友以写小小说为看家本领,矢志不移。
孙方友的老谋深算,更在于对文学资源的独具慧眼。对家乡古陈州,对淮阳颍河小镇,他从出道之初就认定是祖宗留下的文学风水宝地,得天独厚的文学富矿。过去叫做选择题材、寻找素材,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它是全面的资源。它为作家准备好了一切:故事、人物、氛围、语言……应有尽有,俯拾皆是。还有他浸润沉潜其中的感觉,将陈州人物故事诉之于小小说,如从大山上取石伐木,如从城河里舀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这个“公开的秘密”,不少人也许都看到了。而孙方友早就动了深度开发的心思。面对家乡这一宝库,他像阿里巴巴一样,喊一声芝麻开花开门吧,宝库的大门打开了。他是一边打造文学作品,一边长远谋划。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取宝,以小小说的形式一块一块垒成了家乡的七宝楼台,使颍河小镇、古陈州成为中原乃至中国的文化符号。
作为文学家的孙方友,有一双慧眼,更有一颗慧心。他情有独钟一往情深的是人。孙方友的小小说是可以当《史记》读,当《世说新语》看的。《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前者以写事为主,后者以写人为主;前者可称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后者则是底层人生的“百姓列传”。也可以说,孙方友的小小说,整体来看是卷帙浩繁的百姓列传。中国的二十四史有大量篇幅是人物列传,但基本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没有老百姓的。孙方友写的是“民间版的史记”,是“老百姓的列传”。孙方友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笔下有人,毋宁说他是以人为中心的。《小镇人物》和《陈州笔记》,共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色人等和各个不同时代、各种不同性格命运的数百个人物,全面深刻地表现出作家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对人性人情的体悟,不仅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明的鲜活的特征,而且留下具有历史含量的可以穿越时空的关于人、人情、人性的一些永恒版本。
就写作艺术而言,小小说更需要作家呕心沥血成为妙手。孙方友清醒地认识到小小说对作家实力、功力的挑战。小小说因其小而无法藏拙,无法对水聂鑫森简介,不给粗疏留下空间,因其数量大又必须避免重复。因而不仅选材要刁钻,布局要出人意料,语言要像鸡汤一样有味道,一石三鸟,意趣横生,对细节精雕细刻,以一二动作或片言只语突显人物性格,笔简神肖,即事见人,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最终在艺术长廊里留下人物的脚步声,让读者难以忘掉。
这些正是孙方友追求的目标。他正是按这个高目标一篇篇写的,一步步做的。既吸取古代的外国的传统写法的长处,又从自己的感悟和表现对象的需要出发,独出心裁,不拘成规,率意成新。在作品数量上创纪录的同时,在艺术上也日臻成熟,佳作纷至沓来,诸如《蚊刑》《女匪》《女票》《满票》《壮丁》《狱卒》《雅盗》《神偷》《捉鳖大王》《霸王别姬》等已成为当代小小说脍炙人口的名篇范本乃至经典。
孙方友小小说创作的成功,为以文为生、以文名世的探索者留下诸多启示。在自己的经历和视野的基础上,发现选定适宜自己开发的文学资源以后,还要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情的文体,然后是坚忍不拔、义无反顾、竭泽而渔,力求做大,同时做好,做到尽善尽美,达到极致,做成“品牌”,做成“王”。
孙方友的《小镇人物》出版,命我作序。我想,孙方友写了张王李赵刘,但“小镇”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漏掉了,这就是孙方友。补写孙方友,是我的责任,我是他作品的老读者,又是他的同事、朋友和兄长,人文俱熟,不可推托。只是我不会写小说,权以此文代之吧。是为序。

2013年8月4日,周口籍著名作家孙方友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在淮阳县新站镇颍河岸边举行。孙方友在离开家乡淮阳近20个年头后,最终叶落归根,魂归故里,长眠在他创造的文学世界里的“颍河镇”。
叶落归根 回到家乡小镇
孙方友1950年出生于淮阳县新站镇,生前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一生文学产量颇丰,其最高艺术成就是他的“新笔记体”小说。其代表作《陈州笔记》系列和《小镇人物》系列,洋洋数十万字,杂糅民间元素,刻画出周口地区的万千风情,也由此构建出孙方友先生的“文学陈州”。
7月26日中午,孙方友在伏案写作时,因心脏病突发,在郑州家中去世,享年63岁。
孙方友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喜爱他作品的读者纷纷表示沉痛哀悼。特别是“周口作家群”代表人物刘庆邦、陈廷一等,纷纷发文悼念。
8月4日,先生骨灰回归故里。当天上午,在孙方友的胞弟、著名作家墨白,孙方友的女儿、青年文学评论家孙青瑜及家人,省会作家八月天、陈泽来、潘称意、江媛、张延文等的护送下,孙方友先生的骨灰从郑州抵达淮阳。
在淮阳高速出口,周口市文联、市作协代表及40多名当地作家、文学爱好者列队迎接,并打出了哀悼的条幅。
随后,送行车队在孙方友生前曾居住过的太昊陵路口作短暂停留。上午11时许,送行车队驶入新站镇孙方友故居。当地群众早已等待在故居周围,并拉起了悼念条幅,表达家乡群众的哀痛之情。
情系家乡 生前关注周口文学发展
就在7月19日至21日,孙方友和胞弟墨白还专程赶回家乡淮阳,参加“名家看淮阳暨‘周口作家群’崛起现象座谈会”,给家乡的文学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周口人有比较浓厚的平原情结。”“我们不能与别人比精明,只能比扎实、比耐力。”“要写经得起摔打的作品,要比谁的作品能够经得住岁月的考验”……7月20日,在“周口作家群”崛起现象座谈会上,孙方友侃侃而谈,让大家见识到了他的开朗、真爽和幽默。
“写作比拼的是一种耐力。文学这条道路,就意味着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聂鑫森简介,成名后要经得住名利的诱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缓慢才是成功的捷径。你花10年写成一部作品,比起那些10年写5部却流传不下来的人,你可能更接近成功。任何时候,都不必去羡慕别人,也不要轻视自己,珍惜我们曾经拥有的和正在追求的,就是胜利之本。”孙方友说,“当作家可以有虚荣心,那就是要写出好的作品。你有了生活积累,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宽阔的艺术视野,再加上你有天生的灵性,又有后天的修为,定能硕果累累。当你能耐着性子,写出一两部力作,在文坛崛起便指日可待了。但是不要忘记,这就是耐力与缓慢的结晶。”
记者当时也参加了这个活动,没想到的是,这是孙方友最后一次在公众场所发言。[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