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国为何没有潜艇参战:海军司令陈绍宽外购德国潜艇失败
抗日战争中国为何没有潜艇参战:海军司令陈绍宽外购德国潜艇失败
决策外购海军装备1936年随着西安事变的结束,抗日战争的准备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全面加强陆海空装备采购提上了日程。作为长期领导中央海军的海军部长陈绍宽和他的助手周应骢跟随孔祥熙率领特使团去欧洲采购军事装备。陈绍宽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比较熟悉海军潜艇发展的他负责迅速建立潜艇部队,处理订购相关军事装备。
从当时订购的德国潜艇决策可以看出,当时海军部的决策失误和被德国海军部摆布的历史教训。当时的陈绍宽制定了从德国订购五百吨远洋潜艇一艘,二百五十吨近海潜艇四艘和母舰一艘的计划。后来因为战争预算问题,实际拨款的一千万马克只买到两艘二百五十吨的潜艇。第一艘潜艇在1938年建成,但是当时已经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了。
德国更改设计,乃至退款卢沟桥事变后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中德关系发生了质变,中国的海军在长江节节西退,已经退守到长江中上游了。德国则加强了与长期侵略中国的日本之间的关系,两艘中国订购的潜艇则被德国政府直接征用。在1939年德国政府终于通知国民政府两艘在建的潜艇被德国海军部征收,订购款愿意退回给中国。

这两艘被德国海军部扣留的潜艇在1940年终于建成,但是因为设计原因一直作为德国海军的训练舰,并未参加实战。在1945年5月德国大势已去,两艘潜艇在德国北海岸的不莱梅海港自沉。1949年德国政府又把这两艘潜艇打捞出来,然后把潜艇器材卖掉。从上面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当时陈绍宽负责海军部的判断失误,致使白白浪费时间和大量国家外汇然后被德国摆布。
在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已经基本失去了制海权,面对日军的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编队,中央海军只能采取用旧舰在江阴沉没,然后剩余的船只则退守到湖南江西成为一支长江内河舰队。这个时候外购的军舰除了购买意大利的鱼雷快艇还能通过铁路运到作战区域外,其他购买的军舰毫无用武之地,更别说远洋潜艇在长江了。
当时的陈绍宽正在德国签订条约购买军舰,距离当时的七七事变也没有几天,这个时候还没有付款也没有开工,这个时候应该明智的选择改购陆军和空军装备。即使违约也顶多浪费点保证金或者罚款,这也比浪费两年时间和一千万马克的利息强。
另外当时购买德国潜艇还是德国设计制造的失败试验品,是拿中国外汇进行更改设计试验制造的残次品。其实这种类型的潜艇是适航性和灵活性都非常成熟的潜艇。在当时的德国海军已经装备了十八艘。这十八艘德国海军自己的潜艇都参加了二战,而且都有毁伤盟军战舰的记录。但是德国给中国制造的潜艇却变更设计图纸,更改潜艇司令塔设计,借着卖给中国的机会来进行试验。参与采购的陈绍宽则没有好好进行考察,对于外国军火的技术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只是付钱签约然后闭着眼睛去接受德国制造的劣货吃了大亏。
外购潜艇流产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当时的中央海军是原来北洋军阀政府的海军,只是因为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才调转枪口加入到国民政府。但是毕竟是两个体系,所以两者之前缺乏信任,隔阂重重,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订购的12艘海军舰艇只有一艘宁海号轻巡洋舰成功外,其他全部流产。
另外当时采购海军的对象只限定了纳粹德国,却没有考虑其他的国家比如英法或者美国。由于中日关系紧张,德国与日本建立轴心国对于中国订购的军舰则能拖就拖。如果向英国购买军舰就会比德国容易,因为当时的英日存在矛盾。而且当时英国与德国宣战之后,从德国订购的海军舰艇是通过不了英国控制的海港运到中国。
中国订购的海军潜艇在大半个世纪之后其实还能看到它的样子。当时的德国的潜艇U9号于1944年8月在黑海的君士坦丁堡附近被苏联空军击沉了一艘。这艘跟中国外购的潜艇一个型号的军舰现在躺在了黑海舰队博物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