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无迷则无嗔意思 忍恶无嗔—比丘救鹅的故事
忍恶无嗔—比丘救鹅的故事 2008年9月30日 佛陀在世时,寺庙中不设大厨,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有一天,一位比丘到城中乞食,进入一位手艺人家里。这位师傅专以穿珠为生,人称“珠师”。珠师见比丘来乞食,便

忍恶无嗔—比丘救鹅的故事
2008年9月30日 佛陀在世时,寺庙中不设大厨,出家人都是托钵乞食。有一天,一位比丘到城中乞食,进入一位手艺人家里。这位师傅专以穿珠为生,人称“珠师”。珠师见比丘来乞食,便放下手里的活计,捧着钵到厨房去取食,散乱的珠子顺着珠线,一颗颗滚到地上。 因考虑到佛门的戒律有“不予取”(即别人不给你,你不能动,否则即犯盗戒)一条。因此,比丘对此没作任何反应。 这时走进一只鹅,将一颗珠子吞入腹中。 珠师回来后,发现少了一颗珠子,怀疑是比丘偷去,大发脾气,谩骂不止。见比丘不作任何辩解,珠师以为他是默认了,便气冲冲地拿起鞭子,抽打比丘,逼他交出珠子。 比丘想,自己如果说出真相,鹅就没命了。为了保护鹅的性命,他便保持沉默,任凭珠师鞭打。珠师打一鞭子,问一声,立逼比丘拿出珠子,比丘被打得皮开肉绽,可是仍一声不响。 这时,那只鹅好像通人性一般,嘎、嘎地叫着,扑向珠师,任珠师如何躲闪,那只鹅仍不依不饶地扑上去,并叼住珠师的衣襟。珠师气急败坏,一鞭子抽下去,正抽在鹅的致命处,鹅当场毙命。 珠师杀了鹅,将它剖开,在鹅肚子里发现了丢失的珠子。 珠师这才意识到错怪了比丘,当他抬头寻找比丘,想向比丘赔罪时,发现比丘已飘然远去。佛教认为,贪、嗔、痴、慢(骄傲)、疑是导致人类受苦的“五毒”,“疑”即疑心,怀疑,虽然排在最后,也足以酿出许多灾祸,造出许多恶业。(信息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很赞哦!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