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隶碑帖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

火烧 2023-02-09 20:53:41 1053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主要碑帖 一、《倪宽赞》 、《倪宽赞》 倪宽赞 1、《倪宽赞》介绍及评价 、《倪宽赞》 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 25.6 厘米,横 57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主要碑帖 一、《倪宽赞》 、《倪宽赞》 倪宽赞 1、《倪宽赞》介绍及评价 、《倪宽赞》 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 25.6 厘米,横 576 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 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 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 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 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 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干钩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 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 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 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 无怪苏轼说: “清远萧洒, 微杂隶体。”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 尘不能一毫婴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 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 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 2、释文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 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轮迎枚生, 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 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 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 倪宽, 笃行则石建、 石庆, 质直则汲黯、 卜式, 推贤则韩安国、 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 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 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 日磾, 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 制度遗文, 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 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 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 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 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 见述于世。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3、高清图欣赏 二、《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1、《雁塔圣教序》介绍及评价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 《慈恩寺圣教序》 褚遂良书, 亦称 。

永徽四年 (653) 立,正书,共 21 行,行 42 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 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 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 高宗撰。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 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 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 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 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 兼得褚书形神。”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 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 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2、释文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 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 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 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 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 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 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 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 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 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 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褚遂良简介,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 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 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湌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 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 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 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 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昇。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 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 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 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大唐皇帝述 3、高清图欣赏 三、《阴符经》 、《阴符经》 阴符经 1、《阴符经》介绍及评价 、《阴符经》 阴符经传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 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大字阴符经》,楷书,大字墨迹,传为 褚遂良书。纸本,楷书 96 行,共 461 字。

现藏台湾,传为诸遂良所书。 《阴符经》书法体势在《伊阚佛龛》与《雁塔圣教序》之间,宽博劲秀, 神采流丽。 其用笔清晰,笔势显露,气势连贯,纵横潇洒,古朴。 末题: “起 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 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 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 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 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2、释文 阴者, 暗也, 默也, 人莫能见, 莫能知, 而己独见独知之谓; 符者, 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 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 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 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 道, 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 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 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 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 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 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 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 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 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 用师十倍。 三反昼夜, 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 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 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 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 我以不愚圣。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 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 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 是生万象, 八卦甲子, 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3、原帖欣赏 四、《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 1、《孟法师碑》介绍及评价 、《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正书碑刻,褚遂良 书,贞观十二年(638)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

册共二十面,每面四行,满行九字,凡七百六十九字。褚遂良写《孟法 师碑》时四十七岁,是他的中期作品。用笔轻重虚实、起伏顿挫均富于 变化,结体疏密相间,顾盼照应,章法缜密而气势流动。李宗瀚评曰: “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余,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之作。”在创立唐代楷书新的风范上, 褚遂良是影响很大的。唐李嗣真《书后品》讲:“褚氏临写右军,亦为 高足。丰艳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这段话 反映了褚书在当时风靡的情况及其不足之处。有文明书局、有正书局影 印李宗瀚本,临川李氏石印本。 2、释文 孟法师碑铭 观夫太阳始旦,指崦嵫其若驰;巨川分流,趋渤澥而不息。是以至 人无已,先天地(而)御六气,列仙神化,隘宇宙而遗万物。与(夫) 齐鲁缙绅,束名教于俄景;汉魏豪杰,殉荣利于穷途。何异乎蜉(蝣) 生于崇朝,争长于龟鹤;秋毫出于未兆,计大于昆阆者哉。若乃岱山龙 驾,传神丹之秘决;秦都凤祠,流洞箫之妙响。用能延颓年于昧谷,振 朽骨于玄庐。白玉之简,祈西王而可值;青云之衣,师东陵而易袭。岂 非度世之宝术,登遐之妙道焉? 法师俗姓孟氏,讳静素,江夏安陆人也。

其先徙里成仁,继迹于孔 墨;冬笋表德,齐声于曾闵。是以贻则当世,锡类後昆。轩冕之盛,既 富于天爵;贤明之质,独表于仙才。固以轶仲弓之奕(叶,迈阳元之馀 庆者矣。 ……岂惟扬号异才, 驰声益部, 曹称孝行, 播美上) 虞而已哉? 幼而慕道,超然拔俗。志在芝桂,譬刍豢于糠秕;心系烟霞,方绮罗于 桎梏。既而初笄云毕。迨吉有典,懿戚托继世之援,慈亲割相离之情, 千金甫陈,百两将戒。法师凌霜之操必守节于玄冬;匪石之诚,誓捐生 于白刃。素概难夺,嘉礼遽寝,乃脱屣通德之门,绝景集灵之馆。虔修经戒, 长甘蔬菲, 漱元气于停午, 思轻举于中夜。 若夫金简玉字之余论, 玄牝道抠之妙旨, 三皇内文, 九鼎丹法, 莫不究其条贯, 犹登山而小鲁, 践其户庭。若披云而见日,允所谓天挺才明,人宗摸楷者巳。 随高祖文皇帝闻风而悦,征赴京师。亦既来仪,居于至德之观,公 卿虚已,士女翘心。于是高视神州,广开众妙,悬明镜于讲肆,陈鸿钟 于灵坛。 著录之侣, 升堂者比迹; 问道之客, 及门者成群。 虽列星 (之) 仰天津,众山之宗地轴,未足以喻也。 我高祖以大圣缔基,功逾覆载,皇上以钦明纂历,道冠牺农,崇三 清以纬民,怀九仙而济俗,天地交泰,中外和平。

法师维持科戒,弘宣 经典, 时历夷险, 怀赵璧而无玷; 年殊盛衰, 鼓吴涛而不竭。 迹均有待, 心叶无为。循大小于天倪,既齐椿菌;忘寿夭于物化,宁辨彭殇?而灵 气有感,仙骨夙著。金液方授,驾白龙而不反;玉棺遽掩,望青鸟之来 翔。以贞观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颜色如生, 举体柔弱,斯盖仙经所谓尸解者也。冕旒惜道门之梁坏,缙绅悼人师之 云亡。固以恩侔撤乐,悲逾辍相。有敕赐以赙(礼,资给葬事,并加隆 焉。……其词曰: 西秦箫响,东陵圣)迹。霞举玉京,云开金液。飞廉先路,句芒奉 璧。 形表丹青, 声流金石。 玄风谁纂?允属贤明。 翟衣绝志, 鹤御依情。 栖心大道,投迹长生。三山可陟,九转方成。灵化人间,高。 3、高清图欣赏 五、《伊阙佛龛碑》 、《伊阙佛龛碑》 伊阙佛龛碑 1、《伊阙佛龛碑》介绍及评价 、《伊阙佛龛碑》 伊阙佛龛碑《伊阙佛龛碑》,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死后做功德所刊。篆额题“伊阙佛龛之碑”。贞观十五年刻于河南洛阳 龙门宾阳中洞与南洞之间。 碑文纪年署名今已风化剥落, 据欧阳修记载, 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此碑为摩崖刻石。其结体雄浑 秀逸兼而有之,笔力挺劲,端庄奇伟,气韵广严博大,平正中寓有变换, 看似拙,实为巧,十分打气,与其晚年书法之变化多端、婵娟婀娜迥异其 趣,无疑为学习楷书的最佳范本。

此碑虽说是碑,依山凿石,故实际上却是摩崖。于是,摩崖书法的 性格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 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摩崖书法所具有的魅力,像汉代的 《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以及《开通褒斜道刻石》,它们 的大度、自然、拙朴,即使是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 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著名的“龙门造像题记”以及在山东平 度县青杨东北的天柱山摩崖石刻,其气度之开张,韵致之飞扬,都可以 视为典型的摩崖书风。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样一种美的延 续。 清人姚鼐《海愚诗序》中论到文艺之美的两种倾向时说:“其得于 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 大川,如奔骐骥;其于人焉,如凭高远视,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 而战之。 《伊阙佛龛碑》 正是一种阳刚之美, 如霆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 浩乎沛乎,刚健辉光。欧阳修《集古录》中也说此碑“字画尤奇伟”。 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则以为:“龙门《佛龛碑》,则宽博俊伟。”上述各论无不是注目于他的雄伟俊逸上面.这是一种来自北朝书法风格的 美。他在线条之中,没有后来的那种飘逸、轻妙,而是庄严,仿佛含有 压倒一切的力量,表现着一种超迈的、斩截的、充沛的、威严的境界。

他被称作北朝书风的大师,但与北朝书风又不尽相同。北朝碑刻更多是 出自于无意识的流露,因而难免粗糙。褚遂良却加入了文人气质。他那 宽泛而稳妥的节奏,他的线条中具有的柔和、深沉、细腻的律动,他的 立意准确而并不夸张地在讲究着典雅,却又超脱于前者。在满足了所要 表现的美的条件的同时, 也适应了人们对典雅与自然所具有的那种矛盾 而神秘的喜爱。 2、释文 3、高清图欣赏 六、《房梁公碑》 、《房梁公碑》 房梁公碑 1、《房梁公碑》介绍及评价 、《房梁公碑》 房梁公碑 《房梁公碑》,唐代正书碑刻。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 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督口口口口口口口》,亦称《房玄龄碑》。碑额 阳文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信国太尉梁文昭公碑”十六字。诸遂良书。 贞观二十口年七月立,碑在陕西醴泉昭陵。左仆射房玄龄死于贞观二十 二年 (648) 七月, 而贞观只有二十三年, 所以此碑当立于公元 648-649 年之间。《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二尺九寸,宽五尺,文共三十行, 满行约八十一字。 此碑书法遒劲秀逸,《石墨镌华》称:“碑已泐,仅存六百余字。 结法与《圣教序》同。”褚遂良书此碑时五十二三岁。这时他的书风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不仅与 《伊阙佛龛碑》 不同, 就是与 《孟法师碑》 也大不一样。

最明显的,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的努笔也明显 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隶书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 势显得极为活泼。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时已经定型,并进 一步走向成熟,便是以此碑为标志的。 《金石萃编》载:涿州李氏藏宋拓有贾似道印记,碑下截已残。有 影印本行世。 2、释文(未校) 释文(未校) 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 盖闻翊亮天仪, 处师臣者参圣; 丹青景化, 应图纬者邻几。 (阙 若乃 一字)灵(阙)之表,经纶帝绩,仰代元造之功,论道太阶,独见於文 昭公矣。公讳元龄,字(阙五字)人也。(阙)河(阙一字)继响承家 镇闻韶之雅俗。曾祖(阙一字)後魏(阙一字)安太守袭(阙二字)武 (阙三字) (阙) 历清 皇朝赠徐州都督临淄定公, 政以礼成, 教由言满, 通德之门早闻 (阙) 精通未兆同后邰之克嶷, 良由自然, 体曲?之多才, 非(阙)年十有八,俯从宾贡,澹乎藏器,世莫能知。吏部侍郎(阙二 字)基(阙二字)之(阙)之(阙十字)成(阙一字)简诏徵硕老,典 校缺文,自非学拟更生,方膺妙选。 (阙五字)得(阙二字)公以(阙) 外(阙一字)几序缠怀,终身永切,至哉天性,独越人灵,於时道(阙) 以 (阙四字) 之鉴方深, 在殷忧而未?, 隐如之寄斯重, 太宗时称元帅, 乃命公为记室。

於是临戎习礼,奉(阙一字)司(阙一字)之(阙)敌 飞箭下亿丈之城。故以敷畅军谋,弼舞干而制胜,宏宣庙略,(阙)公为冠首,累加上柱国,封临淄侯,俄而衅(阙三字)祸胎滋蔓,(阙一 字)叔(阙一字)兵(阙)而(阙一字)主约沈族以酬恩,俄然内(阙 三字)英威慕统,引以为右庶子,(阙十二字)太宗御历,迁中书令, 封邢国公,邑三千户,实食(阙一字)州赋一千三百户,(阙)高祖太 宗二实录合册岁赍(阙一字)周(阙四字)代史合三百(阙一字)七(阙 二字)复(阙)独(阙五字)矣。俄迁尚书左仆射,当朝作纪巨(阙二 字)分(阙一字)国(阙二字)鸿(阙一字)必举(阙一字)衡(阙) 高祖升遐,帝不言政,吉凶机务,大小责成,园寝规(阙二字)副(阙) 喻奄宅於龟蒙,公固辞裂土,诏从其义,寻加太子少师,(阙二字)二 (阙一字) (阙) 并 土斯平。 致河图於东序。 洎乎今上升储, 道光守器, 长春(阙二字)方嗣虞风仙(阙一字)流声(阙一字)扬(阙一字)化 (阙)风(阙七字)寓故藉羲驭之功,少海浮霄。尚假朝宗之助,增天 益峻,意在兹乎。寻而(阙)拨乱饮雪披榛,晚赞天成,忧深责厚,罄 其心力,遘此沈(阙一字)古人有言曰:形大劳(阙)太宗惊其色忧。

亲加察问,方依实奏,帝用怃然,驰遣良医,并赍御药。 (阙)殊不(阙 一字)身忄曷视光阴,益深忧国。高阳公主为其子妻,附(阙一字)谏 (阙二字)逾(阙)将第三子遗则为朝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 恩波(阙四字)无(阙)太宗俯阅巨川,悼藏舟之夜失,今上缅惟过隙 (阙三字)之(阙三字)绍(阙)阳(阙十一字)鼓(阙一字)班剑册 人,葬事所须,并令优给,仍特降旨,许(阙一字)墓碑(阙二字)遂 (阙二字)臣之(阙)并(阙三字)神契德洞天经体孝(阙四字)形(阙 一字)少(阙一字)徒谶(阙一字)瑶光而识(阙二字)岁逾(阙)山不复,逝水无追,家(阙四字)与而谋曰昔(阙一字)国怀(阙三字) 音(阙)辰精降说,华灵诞震。台岳资神,齐光含峻。 (阙一字)我(阙 一字)纲(阙二字)掩(阙一字)道契文(阙一字)声(阙)圣贤同德, 君臣协志,穹壤(阙一字)平幽遐必(阙一字)革(阙一字)从(阙一 字)羁(阙)郁?词雕焕,始发如纶,俄成壮观,(阙二字)总务玉铉 调(阙一字)仪形济济(阙)门当鲁馆,邸照姬车,卜居昭俭,(阙二 字)防奢礼崇身约,(阙一字)迩情遐。(阙)易(阙二字)道难明德 晖不昧,环景齐明。 3、高清图欣赏 七、《文皇哀册》 、《文皇哀册》 文皇哀册 1、《文皇哀册》介绍及评价 、《文皇哀册》 文皇哀册 《文皇哀册》帖,唐褚遂良撰,小楷,署唐贞观二十三年。

宋代米 友仁以为褚遂良晚年书,据传为米芾临古佳作。 2、释文 3 高清图欣赏 八、《枯树赋》 、《枯树赋》 枯树赋 1、《枯树赋》介绍及评价 、《枯树赋》 枯树赋 《枯树赋》行书,为北周庾信撰文,无书者姓名,仅有刻本传世。 末署:“贞观四年(630)十月八日为燕国公书。”共三十九行,计四百 六十七字。相传为褚遂良所书。作品风姿绰约,仪态优雅,遒劲清润, 气势畅达,与褚遂良书风甚合。书势倚正纵横,错综变化,明王世贞评 称:“掩映斐叠,极有好致,……有美女婵娟,不胜罗绮之态。”《听雨楼帖》、《玉烟堂帖》、《戏鸿堂帖》、《邻苏园帖》等均收入,而 以《听雨楼帖》所刻为精。又,元代赵孟頫有墨迹临本传世。明代周天 球称:“整密秀润,不少露北海姿态,亦尽气为褚敌者。”见《支那南 画大成·题跋集》。 2、释文 殷仲文[1]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2],出为东阳[3] 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4]槐而叹曰:此树婆娑[5],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6]松,青牛文梓[7]。根抵[8]盘魄,山崖表里[9]。 桂[10]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11]?昔之三河[12]徙植,九 畹[13]移根。开花建始[14]之殿,落实[15]睢阳之园。

声[16] 含嶰谷,曲[17]抱《云门》。将[18]雏集凤,比翼巢[19]鸳。临 [20]风亭而唳鹤,对月峡[21]而吟猿。乃有拳曲[22]拥肿,盘坳 [23]反覆。熊彪[24]顾盼,鱼龙起伏。节[25]竖山连,文[26] 横水蹙。 匠石 [27] 惊视, 公输 [28] 眩目。 雕镌 [29] 始就, 剞劂 [30] 仍加。平鳞[31]铲甲,落角摧牙[32]。重重[33]碎锦,片片真花。 纷披[34]草树,散乱烟霞。若夫松子[35]、古度、平仲、君迁,森 梢[36]百顷,搓[37]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38],汉则将军坐焉 [39]。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40]于风 烟。东海[41]有白木之庙,西河[42]有枯桑之社,北陆[43]以杨 叶为关,南陵[44]以梅根作冶。小山[45]则丛桂留人,扶风[46] 则长松系马。 [47] 岂独 城临细柳之上, [48] 塞落 桃林之下。 [49] 若乃 山河阻绝,飘零[50]离别。拔本[51]垂泪,伤根沥血。火入[52]空心,膏[53]流断节。横[54]洞口而敧卧,顿[55]山腰而半折, 文[56]斜者百围冰碎,理[57]正者千寻瓦裂。

载瘿[58]衔瘤,藏 [59]穿抱穴,木魅[60]睒睗,山精[61]妖孽。况复[62]风云不 感,羁旅[63]无归。未能采葛[64],还成食薇[65]。沉沦[66] 穷巷,芜[67]没荆扉,既伤摇落[68],弥[69]嗟变衰。 《淮南子》 [70]云“木叶落,长年悲”[71],斯[72]之谓矣。乃[73]为歌 曰:建章[74]三月火,黄河万里槎[75]。若非金谷[76]满园树, 即是河阳[77]一县花。桓大司马[78]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 [79] 汉南。 今看摇落, 凄怆 [80] 江潭。 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81] ” ! [1]殷仲文:东晋人,曾任骠骑将军、咨议参军、征虏长史等职, 才貌双全,颇有名望。 [2]世异时移:桓玄(殷仲文内弟)称帝,以仲文为咨议参军、 侍中,领左卫将军。后桓玄为刘裕所败,晋安帝复位,仲文上表请罪。 此句即指此。 [3]东阳:郡名,在今浙江金华一带。 [4]庭:院子。 [5]婆娑(音梭 suo):联绵词,枝叶纷披貌。 《晋书·桓玄传》: “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 树婆娑,无复生意。’” [6]贞:坚。晋黄义仲《十三州记》载,甘肃敦煌有白鹿塞,多 古松,白鹿栖息于下。

[7]青牛文梓: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引《录异传》载,春秋时 “秦文公伐雍州南山大梓木,有青牛出走丰水矣。” [8]根柢:草木的根。盘魄:又作“盘薄”、“盘礴”,通“磅 礴”,根深牢固。 [9]山崖表里:枝叶覆盖山崖之表里。上句言根柢之牢固,下句 说占地之广大。 [10]桂:桂树。销亡:消亡。语出汉武帝《悼李夫人赋》:“秋 气潜以凄目兮,桂枝落而销亡。” [11]半死:半死不活。语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 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12]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今山西、河南一带。徙:迁。徙 植:移植。 [13]畹:音晚 wan,有说十二亩为畹,有说三十亩为畹。此言大 面积的移植。 [14]建始:洛阳宫殿名。 [15]落实:果实熟落。睢(音虽 sui)阳:在今河南商丘,汉为 梁国,有梁孝王所建梁园。 [16]声:指树木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嶰(音懈 xie)谷:指黄 帝时的音乐。相传黄帝曾命乐官在昆仑山北的嶰谷取竹制作乐器。 [17]曲:指树声中含有古代乐曲。抱:怀,有。《云门》;黄帝 时的舞乐。[18]将:带领。雏:幼鸟。集:群鸟停落在树上。此句言凤凰携 幼鸟停落在树上。 [19]巢:作动词用,筑巢。

鸳鸯在树上筑巢双飞。 [20]临:面对。风亭:指风。唳:音厉 li,鹤鸣。此句说鹤常 立树上对风鸣叫。 [21]月峡:指月。此句说猿猴常立树上对月长鸣。 [22]拳曲:弯曲。拥肿:同“臃肿”。 [23]盘坳:盘旋于山坳之中。反复:指缠绕交错。 [24]彪:虎。此与下句是形容树木的曲肿盘绕之状。 [25]节:树木枝干交接处。此句是说树节竖立之多,有如山山相 连。《易·说卦》:“艮为山……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26]文:花纹。水蹙:水面出现波纹。蹙:音促 cu,皱。此句 是说树木的花纹横生,有如水面波纹。 [27]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字伯说。 [28]公输:公输般,即鲁班。眩目:眼花缭乱。 [29]雕镌(音娟 juan):雕刻。就:成。 [30]剞劂:音基觉 ji’jue,雕刻用的刀子。 [31]鳞、甲:指树皮。 [32]角、牙:指树干上的疤痕、节杈。落、摧:指砍掉、铲去。 [33]重重:层层。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此与下三句,均言 能工巧匠在木头上雕刻的生动图案。 [34]纷披:散乱。[35]松子:即赤松子。古度:即桹木。平仲:疑是银杏树。君迁: 也称君迁子。以上四树均生南国。

[36]梢:树枝的末端。森梢:指枝叶繁盛茂密。 [37]槎:音茶 cha,斜砍树木。枿:音聂 nie,树木砍后重生的 枝条。此句是说这些新芽也会生长千年。 [38] 大夫受职: 受封大夫之职。 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 风雨骤至, 避于松树下,乃封其树为“五大夫”。后便以“五大夫”为松的别名。 [39]将军坐焉:东汉将领冯异佐刘秀兴汉有功。诸将并坐立功, 他常独坐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上句说秦松,此句说汉树。 [40]撼顿:摇倒。 [41]东海:东部临海的地方。白木:指白皮松。白木之庙:相传 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宫,在今河南密县。其地栽种白皮松,故称。 [42]西河:西方黄河上游地区。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应 劭《风俗通义》载,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张助在干枯的 空桑中种李,有患目疾者在树荫下休息,其目自愈,于是在此处设庙祭 祀。 [43]北陆:泛指北方地区。陆,高平地区。以杨叶为关:以“杨 叶”为关卡之名。 [44]南陵:南方丘陵地区。一说指安徽南陵县。梅根作冶:据说 当地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日久习称其地为“梅根冶”。 [45]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丛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隐士》有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

[46]扶风:郡名。在今陕西泾阳县。长松:高松。晋刘琨《扶风 歌》:“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47]岂独:难道只有。临:看。细柳:细柳城。汉文帝时周亚夫 屯军处。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48]落:停息。桃林:桃林寨。在今河南灵宝以西、潼关以东地 区。 《尚书·武成》:周武王灭商后, “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 放牛于桃林之野。”此二句承前四句东有白水、西有桑树、北有杨柳、 南有梅树而来,大意说,以树木命名的地方,又岂止是史书上记载的细 柳营、桃林塞? [49]若乃:至于。 [50]飘零:飘泊,流落。 [51]拔本:与下句之“伤根”,指拔掉树根,损伤树根。垂泪: 与下句之 “沥血” 均指大树因受到损伤而痛哭流涕。 《三国志· 魏志· 武 帝纪》注引《曹瞒传》: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树, “掘之,根伤尽出血。” [52]入:放入。此句说把干空心的树木投入火中。 [53]膏:指树脂。此句说树脂常从断节处流出。 [54]横:横放。攲:音奇 qi,倾斜。 [55]顿:倒下。 [56]文:树木花纹。围:两臂合抱的圆周长。百围:形容树干粗 大。冰碎:像冰一样被敲碎。 [57]理:纹理。

寻:长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树木高大。瓦裂: 像瓦一样被击裂。[58]瘿(音婴 ying)、瘤:树木枝干上隆起似肿瘤的部分。 [59]藏:指在树上的虫子。穿:咬穿。抱:环绕。指整天环绕树 木飞行的飞鸟。穴:作动词用,作窝。 [60]木魅:树妖。睗(音是 shi)睒(音陕 shan):目光闪烁的 样子。亦作“睒睗”。 [61]山精:山妖。妖孽:危害,扰乱。 [62]况复:何况。风云:喻局势。感:感奋,振奋。意谓国家再 无复兴之望。语出《后汉书·二十八将论》:“中兴二十八将,咸能感 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 [63]羁旅:客居。 [64]采葛:完成使命。 《诗经·王风·采葛》本是男女的爱情诗, 汉郑玄解作 “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 庾信是出使北朝时被迫留下的, , 他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 [65] 食薇: 薇是野豌豆。 相传商臣伯夷、 叔齐在武王伐纣灭商后, 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后知薇亦周之草木,不再采食,饿 死山中。以上借古人故事说自身的思想与经历。 [66]沉沦:沦落。穷:阻塞不通。穷巷:为平民百姓住处。 [67]芜:丛生杂草。没:埋没,遮掩。荆扉:柴门。 [68]摇落:喻衰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69]弥:更加。嗟:叹息。 [70]《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71] “木叶落,长年悲”句:引自《淮南子·说山训》,原文 为“桑叶落而长年悲也”。 [72]斯:此。 [73]乃:于是。 [74]建章:西汉宫殿名,汉武帝时修建。三月火:指东汉建武二 年时被焚。语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 灭”。 [75]槎:音茶 cha,木筏。晋张华《博物志》:“年年八月,有 浮槎往来不失期。”此句是说,建章宫被焚烧时,灰烬在万里黄河中漂 流,有如浮槎。 [76]金谷:金谷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晋石崇所筑。园中有 清泉,遍植竹柏,树木十分繁茂。 [77]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晋潘岳任河阳令时,全县到处都种 桃树。这二句是说,黄河里漂流的灰烬,都是昔日的绿树红花。 [78]桓大司马:指东晋桓温,简文帝时任大司马。 [79]依依:繁盛貌,又指杨柳随风飘扬,似有眷恋之意。汉南: 汉水之南。 [80]凄怆(音创 chuang):凄惨,悲伤。江潭:江水深处。此 指江汉一带。 [81]堪:忍受。《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 城,见年轻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按,又见《世说新语·言语》篇。3、高清图欣赏 八、《褚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 1、《褚摹兰亭序》介绍及评价 、《褚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 《褚摹兰亭序》 唐褚遂良摹, 卷, 纸本, 行书, 24cm, 88.5cm。 纵 横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 原迹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 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 在得到 《兰 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 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 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 世南、 冯承素等墨迹摹本, 多属此系统, 以冯摹的 “神龙本” 为最佳; 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 “定武本” 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 本。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 “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定为褚摹兰亭 序。同时卷中有米芾题诗,故亦称 “米芾诗题本”。 全卷有宋、 明诸家题跋或观款, 元、 以及鉴藏印记 215 方, 又半印 4 方。 其中 “滕中” 等 2 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 “绍兴”、 “内府印”、 “睿思东阁” 等 7 方玉印属真, 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 7 方钤印亦真。

古隶碑帖 褚遂良主要碑帖介绍

米芾诗后接纸上范仲淹、王尧臣、米芾等 5 家题词及钤印均伪,当是南 宋末年所临。以后接纸上的元、明诸家题识均真,然疑是别处移来配上 的。以后纸题跋、印章考证,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又据作品质 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也可印证此为北宋摹本。全 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 19 行,后纸 9 行,行款排列较松匀,点画用笔少锋芒,与近真的《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呈鹅毛笔书写特点的风格 迥异,亦和以褚摹为底本的唐摹本墨迹不同,当属于唐以后一再重摹的 宋摹古本。此卷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 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 北宋滕中、 南宋绍兴内府、 元赵孟頫、 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 观》 卞永誉 、 《式古堂书画汇考》 吴升 、 《大观录》 安岐 、 《墨缘汇观》 、 《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 “兰亭八柱”。 2、释文 3、高清图 九、《褚临王献之<飞鸟帖>》 、《褚临王献之<飞鸟帖> 褚临王献之 1、《褚临王献之<飞鸟帖>》介绍及评价 、《褚临王献之<飞鸟帖> 褚临王献之 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正书二十一行,麻纸本,纵二二公分, 横四七.四公分。

后有元柯九思、王守诚二跋,《石渠宝笈初编》有著 录,原迹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卷内钤有“绍兴” (宋内府)、 “子固” (赵子固)、“欧阳玄”、“应召”(张应召),又项墨林及诸内府等 收传印记。 帖后有项墨林手书小字一行曰 “唐褚遂良临晋王大令献之 《飞 乌帖》项元汴真赏,其值.….(下模糊不清)”。元人柯九思跋称其: “具有元常遗意,绝无宋人气,是唐无疑耳”。然献之之文既属荒诞, 褚遂良临亦非真笔,唯运笔精敛,气韵高古。则此卷虽非褚氏真笔,亦 不失为唐人妙迹。 2、释文臣献之顿首,今月十二日辰时,中使宣陛下睿旨,俯询字学之由, 臣仰承帝命,密露天机,味死有言,狂卒待罪,臣年二十四,隐林下, 有飞鸟左手持纸。 3、原帖高清图欣赏 十、《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1、《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介绍及评价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此碑螭首四方座,高 414cm,,宽 113cm,29 行,行 58 字,内容与 僧怀仁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 相同,是褚遂良任同州 (今陕西大荔县) 刺史时所写褚遂良简介,故名。 2、释文 3、高清图(责任编辑:杜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