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火烧 2021-08-19 15:57:11 1050
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发于原始部落斗争,并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

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国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萌发于原始部落斗争,并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著保护私有制度的国家机器的形成,随之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国防。考古发现的城子崖遗址上的夏朝城墙与西安半坡村遗址上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的壕堑,有着划时代的区别。夏代还建立了“兵出于农,计田赋以出兵车”的民军制兵役制度。中国古代国防,是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间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夏朝至前清,古代国防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古代国防理论体系。比如“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思想指导;“富国强民”、“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一般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皇权至上,军队的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中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城池是中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筑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样式之一。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

经济资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是由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内部评估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因此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其计算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定义判断篇。

地雷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种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设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标作用并满足其动作条件时即自行发火,或待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操纵爆炸。在工程装备中属地雷战器材,主要用于构成地雷场,以阻滞敌人的行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它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有的地雷没有雷壳;有的地雷还装有保证布雷安全的保险装置,使敌方难以取出地雷的不可取出装置或难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装置,以及定时自毁(失效)装置等。其发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标的碾压触碰作用或利用目标产生的物理场(磁、声、震动和红外等)启动引信,也有用绳索、有线电、无线电等操纵爆炸的。地雷按用途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按控制方式分为操纵地雷和非操纵地雷;按抗爆炸冲击波能力分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按布设方式分为可撒布地雷和非撒布地雷;按制作方式分为制式地雷和应用地雷等。现代地雷中还有寻的地雷、遥控地雷和人工智慧地雷等新品种。地雷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雷在我国约有 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这种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构造简单,取材方便,广泛使用于战斗。但也因贮药量小,爆炸力较小,而渐被更新。后来地雷的形制,特别是发火装置得到不断改进,扩大了地雷的有效杀伤范围。
明朝还创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丁守存、黄冕等人才开始积极研制各种地雷,主要是拉发雷和绊雷。丁守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十分灵验。这种地雷是将一个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线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线。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要),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国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唐诗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急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储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钜制;不仅扩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经济广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广告的最早出现来看,到底是起源于何时何地,这个问题是广告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目前我们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应该是在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广告现象。但是,现代广告的发源地为西方国家,这是无容置疑的。
一、西方广告形式
人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广告,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内的一张写在羊皮纸上的广告。据考证,它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的一张寻找一个出走佣人(奴隶)的广告。据记载,古罗马的独裁统治者儒略·凯撒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经常通过散发各种传单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便获得民众的支援。可见,传单广告形式在西方被最早使用。
西方广告形式曾经陆续存在过招贴广告、声响广告、演奏广告。作为演奏广告在中国广告史上往往是盲艺人采用的广告形式,并不被普遍采用。而在西方社会中,以演奏形式影响、招徕顾客则变较普遍。此方式起源于1141年的法国的贝里州,12个人组成的口头广告团体,经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特许,在特定的酒店里吹笛子,招徕顾客,从而对光顾的客人进行推销宣传。
西方国家最主要的广告形式构成了现代广告形式的体系。西方国家主要广告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完善,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主要的广告形式。
1.报纸广告
在欧洲国家,报纸历史十分久远。l 5世纪末叶,在欧洲国家出现了印有新闻的小报,时称“新闻书”,为对折四开的印张,被视为报纸的直接起源。美国早期的报纸有《纽约太阳报》、《美国先驱报》、《纽约时报》等。《纽约太阳报》白1833年9月3日由B·H·戴的人创立以后,很快在美国掀起了便士报运动,即“只要花一便士就可以买一份报纸”,从而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的“报刊宣传活动”(Pressagentry),在美国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便士报运动开展之后,由于报纸售价低廉。人人都可以买得起,因此报纸发行星大增,随即广告费也迅速上涨,十是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广告费,便雇佣专门人员来制造煽动性新闻,以此扩大影响。尽管这一时期在美国传播历史上被称为“最不光彩的时期”,但毕竟推动了美国报刊业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报纸广告发展更为迅速。随着广告刊载数量的增多,一份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多,报纸广告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资讯的传播,一直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订婚、嫁娶、求职、供职、租房、家教、育儿、计点工等等。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有的报纸的周末版上资讯容量竟然达五六十万字,而其中有很大部分的为广告资讯以及与广告有关的宣传资讯。报纸广告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与作用可窥其一斑了。
2.广播广告
广播的出现,是人类传播领域最大的突破之一,由此产生了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复杂制作工艺限制的广播广告。1920年,美国首家商业广播电台创立,1926年出现了全国性广播电台,广播电台便成了前所未有的主要广告媒介。随后,世界上各个国家纷纷建立自己的电台。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电台广播领域,有的国家政府明今限制或禁止电台广播广告。但是就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广播电台而言,广播广告是电台经费开支的重要来源之一。
3.电视广告
1936年英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9年美国创办了美洲第一家电视台,但正式开办商业电视台是1941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视传播事业迅速发展,各国电视台相继建立。其中许多电视台都经营电视广告业务,从而使电视广告迅速发展。
4.杂志广告
1731年英国出版的《绅士杂志》,最早用“magazlne”(杂志)一词称呼期刊。对之有过如此描述:“每月成集,锦文荟萃,如杂志”。“magazine”一词是由阿拉伯文的“makhzan”变化而来,原词意是“仓库”的意思,也许就此转用知识的仓库,把后来刊登论文、小说等文字的期刊都叫作了杂志。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杂志才逐渐被普遍重视。杂志的大发展是在二战以后;世界处于稳定发展之时,各个专业领域和综合性领域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进行交流和传播所导致的。像德国的《明镜》,美国的《时代》,日本的《读卖周刊》等杂志都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杂志。同时,大量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杂志不断出现,并且与广告传播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现代杂志广告。
5.其他广告
户外广告。户外广告在国外17世纪以后出现并发展。在1870年,户外广告的收入占到商业广告的30%,到20世纪初,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尤其是汽车的普及,公路建设的发展,户外广告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户外广告多以图画为主,目的是加深人的印象。户外广告的种类有广告牌、海报、建筑广告等。
空中广告。空中广告是以空中飘浮物和飞行物做媒介,垂挂或书写广告,以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兴趣的广告形式。早期的空中广告是以风筝形式来表现的。1913年,英国皇家空军J·c·萨维奇少校开始组织烟雾空中广告实验。1922年在英国举行了首次表演,飞机在空中利用烟雾写下了“Daily Mail”(《每日邮报》)的字样。后来美国人发明了空中投光广告,给人以巨集伟壮观的感受。在1991年海霓虹灯广告。世界上第一例霓虹灯广告是由法国人克劳特安装在巴黎皇宫上的。随后英国人开始效仿。本世纪20年代,才进入美国。霓虹灯广告的普及运用是在本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之后,到50年代霓虹灯广告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及使用,变得多种多样。到90年代之后,其形式更是繁华多彩。霓虹灯广告成为了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显示。
直邮广告。直邮广告是采取将产品宣传资料直接邮寄给消费者的广告形式,此形式广告在西方某些国家所占比重很大,甚至被喻为取代杂志的四大媒介之一。
二、广告职业化和专业化
广告活动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从美国开始的,并由美国传到欧洲许多国家。
1869年,在美国的费城,N·w·艾耶父子创立了具有真正专业广告公司意义的广告公司,即“艾耶父子广告公司”。该公司经营的重点从单纯的报纸版面转到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制作广告,帮助客户制定广告策略,并注重广告效果。
20世纪初期,广告专业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美国广告业自开始便首当其冲,引导广告专业公司发展大潮,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广告公司。在2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广告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对使美国工商企业摆脱经济萧条起到了极其重要伪作用。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广告公司行业群体。
美国广告业的发展带动了世界范围的广告业的活跃和发展。从广告业态势来看,从二战以后,在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核心领导,西欧和日本为重要主体的世界广告业的大发展。
三、广告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广告学的产生
广告学之所以出现,存在着三个原因,即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客观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学科分化的必然。
第一,客观基础。20世纪初,专业广告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又给广告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在广告理论上将广告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以便进一步推动广告事业的发展。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在本世纪初的大发展,才形成了广告理论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自1879年德国的冯特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家心理学实验室之后,从实证角度展开了对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从而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对消费心理学和广告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心理学理论每一次发展和突破都导致广告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新理论的产生。
第三,学科独立大潮的必然。20世纪初期,是社会科学学科分化的时期。随着社会科学18世纪形而上学地发展和19世纪在学科经验和萌芽概念上的积累,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领域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从而产生了一大批的20世纪新学科。就广告而言,它是适应这一学科大综合和大分化的客观形势,把原属新闻、传播、营销和心理活动中的概念、范畴加以综合、抽象和分离出来,并找出其中内在逻辑,进行新的结构组合,从而构建出了独立的广告学理论体系。
(二)国外广告学的发展
国外广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创立、成熟和创新。
1.创立阶段
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30年代为广告学的创立阶段。
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盖尔(Har]ow Gale)在多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强调商品广告的内容应该使消费者容易了解,并应适当运用心理学原理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1901年美国西北大学校长、社会心理学家瓦尔特·狄尔·斯科特(WalterD513Scott)在西北大学做报告时,系统提出心理学如何应用于广告宣传诸要点。随后,他连续发表有关论文12篇,并整理成册出版《广告论》(又译为《广告原理》)一书。1903年问世的《广告沦》认为心理学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在广告业范围,各种产业莫不可行,为广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席克斯编著了《广告学大纲》,对广告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广告论》和《广告学大纲》被视力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学著作。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撰写了《社会心理学》一书,分析并研究群体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其中大量涉及与消费心理有关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对广告学的建立起到理论背景的支援作用。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敏斯特伯格发表《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重点研究工业心理学诸问题,在部分章节中明确提出广告效果和橱窗陈列等和消费心理相关的问题。1902—1905年期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和西北大学都开始讲授有关广告学方面的课程。
自l 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研究广告的理论出现,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广告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提出问题,简单论证,理论比较零散,未形成完整学科体系。但是,广告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出现。
2.成熟时期
自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广告学成熟发展时期。
在本世纪20年代,传播学和市场学开始出现,尤其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及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广告学的进一步成型。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客观上对广告学提出了理论要求。因而,此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广告专家和学者,研究现实问题,利用广告影响和推动现实经济的发展。
一批广告理论研究人员在使广告理论成熟化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产生了许多广告理论流派。本世纪前期美国最有影响的文案撰稿人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创立了情理广告派,他为广告定下了“纸上推销员”的著名定义。克劳德·霍普金斯发展了约翰·肯尼迪的情理广告,成为情理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广告之于商品,犹如戏剧之于人生,它既是商品,又高于商品。他写过无数著名的广告文案,使不少商品成为名牌。他的著作《科学的广告》一书是美国修学广告的学生的必读书。李奥·贝纳建立和发展了“芝加哥广告学派”,在广告表现上“我们力求更为坦诚而不武断。我们力求热情而不感情用事”。罗瑟·瑞夫斯(Tosser Reeves)首创了广告是“独具特点的销售说辞”(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理论。明确“广告的艺术是用可能最低的费用把一项讯息灌注到最大多数人的心中”。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提出广告写作一定要有创造力,在广告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有独创性(original)与新奇性(fresh),“你写出的每一件事情,在印出的广告上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字、每一个图表符号、每一个阴影,都应该有助于你所要传达的讯息的功效”。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创立了“形象设计”理论,被誉为“形象设计时代的建筑大师”,他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一书。总结了自己从事广告实务的经验和体会,自1962年出版至今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在美国国内它的销量已逾30万册。此书在欧美专修广告的学系中,是学生必读的参考书,其中既有广告的创作,也涉及到诸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理论。乔治·葛里宾(Gee Gribbin)将罗必凯学派系统化,他认为“写好广告与写其他任何东西的要点,都是写作者要做到了解别人,对别人洞察入微,并对他们有同情心。”在广告中,要使对方连续不断地去读文案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直到看完广告的最后一字。他明确指出广告人员一定是阅读广泛的人,不仅撰文人员甚至一切与创作广告有关的人都应如此广告撰文和创作,应该不断修改,使其完善。广告要贴近生活,文案写作人员应该对商品有深刻的了解,去了解未来的顾客,去了解你的商品,才能创造出好的广告。
这一时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 Me),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广告公司总部,因而,这条街道成为了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
3.创新时期
7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广告的现代化手段及技巧有了大幅度的革新,广告调研预测技术、媒体策划技术、广告表现技术出现电脑化趋势,广告理论出现了不断创新的趋势。
60年代末70年代初艾·里斯(AL Rise)和杰·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定位”(Positioning)概念,并写了一系列名为“定位时代’’(Positioing Age)的文章。广告定位理论迅速传播到许多国家。最近,杰·特劳特在总结25年来的经验基础之上出版了《新定位》(The New positioning)一书,提出了更符合时代要求定位策略。与此同时,广告媒体的研究、广告心理的研究、广告运动策略、广告经济学、广告社会学、广告文化学与传播学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出现,丰富、促进了广告学基本理论,又同时推动了广告事业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性善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人心不古。有鉴于此,孟子提出性善论好兜售他的王道思想。

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却产生了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不和谐,这些包括工作环境恶劣、工人对雇主不信任、工人运动的发展等。 这种状况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产量危机,即产出不再增长、生产效率低、只注重数量、浪费惊人,雇员数量臃肿、产品质量低劣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时候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建立在生产基础上的奖金制度。 虽然在英国和美国已经有一些计件工资制度的实验,然而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一旦生产率提高之后,工人收入就会增长,雇主就会减少每件产品的工资定额。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出现了三种解决的体制。
2、简介
科学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又名古典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由F .W .泰勒提出。EMBA、CEO12篇及MBA等现代经管教育把科学管理概括为: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办事;和谐 ,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以最大限度的产出 ,取代有限的产出,每人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获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用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以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
3、主要内容
①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挑选和培训一流的工人。所谓一流的工人,是指适合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④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这主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制:完成任务正常报酬,未达到标准低酬,超标准高酬,根据工作表现衡量等基本措施实现。
⑤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合作,共同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蛋糕”做大,即使不改变分配的比例也同时有利于双方。劳资双方应变对立为合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⑥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⑦实行职能工长制。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
⑧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即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或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

《独立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一,早在独立前的一百多年间,欧洲启蒙思想就开始在北美传播,为《独立宣言》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在欧洲启蒙思想的薰陶下,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和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他们反对奴隶制,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第三,“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是独立战争期间北美殖民地人民喊出的最为响亮的口号。这句口号原本是英国政治的基本原则,在英国贵族与王室的斗争中使用过,但独立战争期间被殖民者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但在议会中却没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国议会分别颁布《糖税法》(1764年)、《印花税法》(1765年)、《汤森税法》(1767年),引发殖民人民的反抗。英军对殖民地人民的抗议活动血腥镇压,造成轰动一时的“波士顿惨案”。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波士顿市民一怒之下,把价值近10万英镑的英国茶叶倒入查尔斯河。英国议会大怒,通过一系列被殖民地视为不可容忍的法令。英王对北美人民反抗的血腥镇压,使殖民地人民与英国王室和解的幻想彻底破灭,“要求独立”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呼声。
第四,1776年,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在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中,潘恩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回答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指出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必要性。潘恩呼吁,殖民地人民必须与英国一刀两断,建立自己的共和国。他强调真正的权力必须而且只有来源于人民。潘恩的思想代表了美国革命中激进派的主张。他的理论激励了更多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特别是中下阶层的人民,坚定地投身于独立战争。

古代壁画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例项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巖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影象,有些堪称巨集幅钜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巖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影象,这些互相连线的影象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影象。类似的影象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巖画遗址中见到。
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祕巖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巖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巖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巖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巖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中国先民的杰出创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型别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型别的彩陶的影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型别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水牛流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背景技术:运输工具,畜
木牛流马复原图
力车、人力车、旱船、滑索、桥子、背架等。
2、道路状况:出蜀多山地,艰险难行,常规车马运输不便。
3、战争状态:前线大军消耗极大,粮草多赖汉中供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