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 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表现最为显著的还是网络,改革开放已三十周年了,网络的普及率是越来越高,好多的大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球村了.
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使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重要的影响
社会信息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社会的信息化,亦既是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的信息化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一、社会信息化对个人学习方式的影响。在信息化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得、处理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今天,如果还抱着过去的“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态度的话.将会被时代所抛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的大量产生、传输.知识量猛增,使我们从过去从书本上所获得知识变得微不足道.即知识的折旧。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获得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的丰富程度,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跟进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和新知识的更新的间距越来越短,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谁就掌握了财富。因此.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我们的学习也将是终生的。以前.终生学习更多的是从加强自身修养出发,而今天,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的人生理念,是我们为了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去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教育也将随着改变.不但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教育的目标更要面向未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信息化对个人工作的影响。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产业和与信息相关的产业所占的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深深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这在社会经济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过程实现了自动化,不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且在生产消耗上、产品质量上和劳动强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另一方面是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使我们能更迅速、更全面的获得信息,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决策,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随着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我们的工作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1.逐步推行办公自动化.实现“无纸办公”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了集成电路的实现.使我们可以在很小的一块芯片上存贮大量的信息,既方便携带,又便于保存、保密,还方便处理。今天,在办公室里。我们看不到堆积如山的资料堆。我们打开电脑,用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保存大量的数据和文档,当使用时,我们同样通过计算机可以方便的修改、传输以及整理,使我们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这就是现在的“无纸办公”。另外,使用其它一些办公自动化设备,如程控电话、复印机、文字处理机、传真机等.代替一些手工劳动,提高了我们获得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家里工作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交通越来越拥挤。特别是在上班的高峰期。交通堵塞问题烦恼着大部分的“上班族”。在家里上班。一直是许多行业职工的梦想。在信息化社会里,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能力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办公室”,员工可以在家里通过与公司联接的电脑处理各种业务.实现在家上班的愿望。在家里上班,既减轻了上班高峰期的交通压力,又节省了大量用于行车走路的时间。而且环境舒适,工作方式自由,还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在最好的状态下完成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信息化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1.虚拟商场带来了购物方式上的变化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完完全全的虚拟世界。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大量的信息以极快的速度流动于世界各地。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各地的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科学家无需走出国门,就可以和世界的同行探讨研究成果等等。网络的发展,同时带来了虚拟商场,我们可以用电子购物的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在网上,只要进行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方便的浏览到世界各国的商店,而且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商品的文字介绍和商品的照片,而且可以从多角度浏览和挑选商品.在搜寻和与同类商品比较上都比真实购物方便快捷。当我们挑选好商品后,使用信用卡往识别器上一划,就可以付款了。付款后,商品会在最短时间里送货到家。因此,到虚拟商场购物,没有交通堵塞的烦恼、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场里没有拥挤、没有喧哗。更不会有服务态度不佳的售货员。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最新的产品,方便快捷。
2.网络银行成为家庭理财好助手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我们上银行办事的诸多麻烦。而且,电脑理财软件帮助我们方便地进行家庭理财。运用电脑网络.我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计算机付账单,购买股票、投资企业等。登陆到联机电子银行,顾客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账户余额、过户、支付账单、贷款业务以及查询相关的业务信息等等。因此,有了网络银行,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方便、快捷、安全的处理自己的钱财。
3.网上医院更好的照顾我们的身体健康
一直以来,去医院看病对每个人呆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不但费时、费钱、费力,而且,往往不能一次诊完。现在,通过网络,我们不但可以得到方便的就医机会。而且。还可以方便的得到世界专家的会诊来解决疑难杂症。若一个病人得了疑难病症,在当地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可以通过网络把病症发送到网络上,在网上召集世界的专家会诊,找到一个最佳的诊断方案。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许多关于保健的知识,更好的关心的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信息化对个人交际交往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上“虚拟世界”的建立.消除了传统交往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交往活动实现高度的自由化。我们可以在网上随时方便地和熟人或陌生人聊天.倾诉自己的苦恼;或是利用信息手段.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欣赏。因为面对的是虚拟的联接.互相看不到对方,我们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可以频繁的、快捷的、广泛的获得任何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甚至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实现的情感体验,如和陌生人很快进行热烈的交谈.或对着陌生人毫无顾忌倾泻自己的情感等。但是,虚拟世界的交往.逐渐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和接触,破坏了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建立起来的平衡,使人陷入一种频繁交往掩盖下的孤独。网络的“虚拟世界”,不可能代替现实生活的交往.就像不论信息化如何发展,都需要物质生产作为基础一样。网络只是提供了一种便于交往的手段,它是为现实社会的交往服务的。不论一个人在网络上有多少可以倾诉的好朋友,他(她)都不可能离开身边的亲朋好友。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交往采取正确的态度.分清主次.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可以说,信息社会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个人生活。

举例说明近代交通运输和文化产业的进步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运输:由于国内高速公路及省市级公路网的普及以及航空运输业,铁路网等高速的 发展, 国内之间各地的商业经济活动往来繁荣密切。
文化产业: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层次。
说说火车、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解放了人力带动交通工具运转,使世界各地距离缩小人员,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传递等各个社会生产生活方面交流更方便更快捷。
信息爆炸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利有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媒体监督等也使得普通老百姓有了知情权和申述渠道;但同时,也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例如人肉搜索等,使得隐私权以及一些信息保密需要的东西被损害;此外,也使得人们被动的要提高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选择的去接收信息。谢谢!
报刊杂志的发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杂志的春秋战国时代
热闹的杂志市场背后是巨大的利润诱惑。与读者之间更亲密的接近性、产品呈现的精美性、相对电视媒体更好的文字传达,以及更精确的目标读者到达,都使得杂志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广告平台。美国时代出版公司总裁Ann Moore说:“期刊产业显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行业,杂志有着更高的回报率和更好的现金流。否则,时代公司不能从1978年的6本杂志增长到今天的132种,我们也不可能在过去的3年中投资25亿美元用于收购杂志。”
目前,电视及报纸仍然占据整个媒体广告份额的绝大多数,国内杂志的广告份额不足总量的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份额6%,更遑论欧洲13%、美国16%-17%的水平。
但也正因为国内杂志的低起点,其潜藏的成长性让大多数的投资者跃跃欲试。实力媒体传播大中华区CEO李志恒说,实力去年一年的杂志广告投入近一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的投放量就已超出去年全年45%。就在3年前,实力在杂志方面的投放量仅为300万元。李说,这当然与公司调整客户结构有关,但杂志广告的显著增长也是千真万确的。根据李的预计,未来的三五年内,国内媒体广告总量会有1000亿左右,而以杂志广告发展到6%的全球平均市场份额计,这一块“蛋糕”将是60亿!难怪这么多人要来抢滩。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电视及报纸媒体而言,杂志的进入门槛明显较低,在国内这样一个政策性影响仍然很强的行业,其风险也远远小于其他媒体。一些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更不惜四处出击,以各种合作条件狂撒胡椒面。
由于对外资投资出版的政策限制,不少投资公司或境外媒体的进取中国的策略也各有奇招。有的是版权合作的方式(这是目前被认可的合法方式),有的干脆就打政策的擦边球,成立一间合资的广告公司,再通过广告公司注入资金并进而介入杂志的实质性操作,另一种则是效法《财富》中文版的运作模式,先在香港注册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中文版,再以图书进口的方式引进国内。
除了政策性风险,名分也是投资者们急于解决的问题。尽管有9000多个刊号,但这其中包括二千多个各大学学报,一千多个行业性刊物,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文学类期刊,真正能够让投资者看上的,或者刊名还能够说得过去的刊号并不多。而投资者的兴趣集中在时尚、消费、女性、财经等极窄的范围内,加上有关部门对新刊号的审批严之又严,要在当下挣一个合法的杂志名分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导致近两年在报摊上出现一些“偷梁换柱”的怪现状,一本叫《化学清洗》的杂志做着综合型主妇杂志的内容,而大多数的情况是,原来合法的刊名被刻意缩小,而让位于更加显眼的非法刊名……
相比较其他的投资公司,IDG在中国的待遇足以让许多同行眼红。这个早在23年前就进入中国的先行者,以时间和耐心赢得了中国政府的信任。目前,IDG在中国投资的杂志包括与信息产业部合作的IT系列,与国家旅游局合作的《时尚》系列,以及与科技部合作的通讯及电子产品系列共计40余种专业及消费类杂志,而且每一种杂志都叫着合乎内容的名字。“我们做的事情全是合法的。”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笑着说。对专业市场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为合作者提供信息及培训等增值服务,是熊晓鸽认为他们成功的关键。但他还说出了一个他认为最重要的因素,IDG是一家私营企业,而与之合作密切的美国赫斯特公司也同样是一家私营企业,不像其他一些投资者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在财务上合并报表,需要控股,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产品终审权、管理经营权等。而作为私营企业的IDG却不需要这样做,他们老老实实地做小股东,恪守着外资股份不超过49%的本分,踏踏实实地赚着自己的钱。
IDG的经验对于那些心急火燎揣着大把钞票或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可借鉴性。但是出版政策的限制性却多少磨砺着投资者的性情。某著名投资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目前该公司两三年来所投入的近十本杂志来说,还看不到利润,但他们感觉到其整体市值已经有所增加。公司的期望是,两三年以后,大部分杂志能够单月有正的现金流。眼下,让他们操心的倒不是挣不挣钱的问题,而是国内杂志行业还不成熟,缺乏好的管理和制作团队,要他们一手一脚地去建立。
李志恒说,中国杂志的广告份额极少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们大多数还没有实现由生产导向而至商业导向的转变。而对于大多数杂志人来说,要实现文人向文化商人的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杂志人到现在还有五四情结,”李说,“而五四的时代背景是民智未开,现在的杂志消费者却很有可能比你办杂志的人文化水平还要高。”再者,媒体运营是一项很专业的事情。现在媒体不仅缺乏此类人才,而大多数的杂志亦不舍得用最优秀的人才来做广告和经营。
“现在内地的情况和十年前的台湾真是一模一样。”胡晴舫说,当时的台湾外资媒体除了COSMOPOLITAN进来得比较早以外还没有太多的时尚杂志,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却是外资媒体全力进入台湾的时期,急速扩张的杂志业一下子面临专业人才的匮乏,很多人被迅速地抛入这个行业,年纪轻轻的人就当了杂志的主编,胡晴舫自己就是这些年轻人当中的一个,刚从研究所毕业就当了ESQUIRE的执行副主编,半年后则当上了主编。而那些来自香港的杂志人则成了香饽饽,让台湾的后生们肃然起敬。那时候人们都认定台湾的杂志绝对会成为香港人的天下。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外资和香港人的进入只是带动了台湾杂志业的发展,而1990年代末期,台湾一些本土的原创杂志开始展露锋芒,香港杂志人最终并没有作为一个团体占据台湾的杂志,那些留下来的,都只是作为单个的个体而存在。大浪淘沙,真正有才华的人才能够继续做下去。胡晴舫说,过几年内地的情况也会一样,整个杂志业水平得到提高,原创的有生命力的本土杂志会不断地出现。
好杂志就要占领厕所
就在三五年前,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曾使得全球杂志人惊呼“狼来了”!但是几年下来,杂志人却变得越来越笃定,事实上,互联网媒体还远远不到取代平面媒体的时候。而即使是传统媒体,杂志业的发展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来,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先生说:“据最近美国权威机构的调查预计,全球期刊读者的比例在今后几年内将会不断上升,而电视观众将有所下降,报纸的读者不会有太大的发展。而我的判断也基本如此。”
为什么是杂志?“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单元到多元,由大众化向个人化的转变。在单元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需求都是单一而雷同的,但在个人化的社会里却不一样,人们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杂志媒体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它是一种个人化的媒体。”李志恒这样认为。
“杂志是属于更个人空间的媒体,”张伯海说,“电视,你必须坐在它面前看,而且稍纵即逝,报纸,也只是匆匆看过就扔,只有期刊,可以让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由阅读,它可以完完全全进入你的私人空间。”“好杂志是能放在厕所里面读的杂志。”这是黄升民对于“好杂志”的评价。黄升民自己便是杂志人。在这之前,他搞过报纸、电视、广播,对于杂志,他开玩笑地表示,在接触杂志以前,自己挺崇拜杂志,认为杂志是“神秘”的。现在,他既是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的院长、教授,又是两本杂志的双料主编,是个不折不扣的“媒介人”。
以前,他买杂志,后来每个月别人送他的杂志能从地面堆到膝盖高。他基本上都看这些杂志。他认为厕所是杂志最重要的阵地,能占领厕所的杂志是了不起的。“能被放在厕所里面,说明读者还是爱看的,不爱看早就扫地出门了。”其实,早就听说不少西方杂志人把“占领厕所”当作职业目标,虽然听起来不雅,但是,杂志的私人化却是任何其他媒体所不能比的。
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
熟悉电影《阿甘正传》的人未必注意过里面的一个重要的道具——杂志。那本封面印着百万富翁阿甘的杂志是《财富》,而那个等车一身粉色的黑人女子捧读的是著名的八卦杂志——《人物》,阿甘女友珍为跑步的阿甘珍藏的是《跑步者》……
时代华纳逮着一切机会宣传自己旗下的杂志,但它们的手法显得很自然。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说,杂志已经成了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成熟的西方市场,什么人看什么杂志,杂志其实已成为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你可能不认识某个人,但假使你知道他读什么杂志,你就可以对他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因为每一种杂志的背后都潜藏着他(她)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收入、兴趣爱好直至格调和品位等诸多资料。杂志,实际上比衣着外貌更能泄露一个人的秘密。
记得曾任美国时代华纳中国代表的刘香成曾经说过,在美国的杂志市场,已经插根针都困难了,因为市场已经细得不能再细了。同样是女性杂志,相差三四岁的女人即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中国国内的市场远远没有细化到这种程度,但大致的市场区隔却已形成。比如,看《新周刊》的人绝不可能看《知音》,而读《好主妇》的人已不太可能去读《希望》。
和大多数成长中的国内媒体一样,《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对于自己的目标读者的体认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地变化,由小资而中产,直至今天确认为“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等社会主流”。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这是《三联》一直以来的口号。《三联》倡导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不是太清晰,还有点模糊,”主编朱伟说,“但是从我1995年接手这本杂志起,我们敏感地觉得我们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时期,过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质疑,应该有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其实,《三联》对于具体要倡导什么样的新生活方式的不确定性也正反映出当下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它以自己的方式即时地观照这种不确定性,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可”。而这种不确定性的观照,在朱伟的眼里更多的是一种对《时代》式叙述方式的追求。在他看来,工业革命时代的叙述方式是漏斗型的,所有的信息最后都是为了形成一个结论,写作者变成全知全能式的灌输者;信息时代则不同,结论性被颠覆,写作者需要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从《新周刊》、《三联》、《南风窗》甚至《财经》中去寻求新型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则通过时尚生活类杂志得以体现。
1993年,当吴泓、刘江揣着从《中国旅游报》借来的20万元窝在东单西裱胡同里创办《时尚》时,他们对眼前那片空白的市场还只有一个模糊的直觉,他们通过创刊号宣称:“《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流行通讯,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他们对即将面对的读者的设想是这样的:他们大多在20-35岁之间,大学水平以上,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与其他的新富人相比,他们的收入并不算高,但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搁在今天,虽然提出了一个白领的概念,但如此笼统的目标读者描述简直等于什么也没说,读者不仅年龄跨度奇大,甚至连性别也没作区分。
但是,大众化却是大多数国内期刊走过的道路。在一个没有乐子的社会,爱好文学成了最大的娱乐,而《大众电影》曾经高达960万册的发行量的神话也只有在社会结构单一、生活方式单一的时代才可能出现。目前,那些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们仍然设计粗糙,印刷极差,被西方的杂志同行目为不可思议。但精美的、有品质的杂志是属于富裕而有闲的阶级的,奔小康的中国人正朝着这条路上奔呢,所以,对于中国的杂志人来说,前途是光明的,但耐心是需要的。
10年过去,《时尚》在完成了她对大多数中国人的时尚启蒙之后,也完成了一次次的自我蜕变,分化出10本杂志,覆盖不同身份的读者。《时尚》的分化过程正暗合了中国人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中国杂志市场逐渐小众化而分众化的过程,它满足着人们日益细化的资讯需求。
读者与杂志之间的同构互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很难说是生活影响了杂志还是杂志引导了生活。张泽青对国内期刊的研究自1987年她分配到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开始,她认为,读者的不同需求正在不断地影响着杂志的方向,使之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张说,目前,国内的杂志在专业化方面还远远不如国外,还有太多的空间。另一方面,她肯定杂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时尚潮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消多说的,还有家居,人们关于装修的概念基本上都是从那些家居杂志而来的。杂志对生活的影响甚至已经进入了法制建设的层面,前一阵关于江苏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讨论,其起源就在于前两年杂志做的两性合租的话题。”
胡晴舫却警惕于杂志引导生活的说法,在她看来,现代的杂志已经不同于过去是“精英发言的管道”,现代的杂志主旨在于提供资讯,“资讯不是知识,不是永恒的真理。正常的杂志生态里,读者才是主人,而我们只是读者的探子,帮助他们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她说,“人们拿这些新鲜的资讯去塑造他们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