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和醉驾的区别 王志文酒驾:戒不掉的快感使之犯错!
王志文酒驾:戒不掉的快感使之犯错!
事件回放:“王志文酒驾或被刑拘。”今天上午8点10分,新浪名博“Happy张江”发布消息:“据多位博友:今日凌晨上海虹许路靠老外街,警察在查酒驾,查到一辆路虎发现者,驾驶员手搭在警察肩膀上好似哥们儿,近看原来是王志文醉得不成样了,脸红得要死,据博友透露,已见过王志文多次酒驾。据知情者透露,估计要刑拘,正接受调查中。”
酒驾在这社会并不常见。而事实上,王志文被拍到醉酒已经不是第一次。他的嗜酒也在圈内闻名。
而王志文此次醉酒的原因听起来似乎情有可原。就在几天前,王志文刚刚参加完2012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明星赛,并夺得明星组冠军。
作为一个打了十几年高尔夫的明星,王志文绝对是超铁杆高尔夫球迷,可想而知这次的冠军对他而言,不喝得开心了都对不起自己。
因而,酒驾不改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酒驾酒驾,你为何就抗拒不了酒带来的快感?
酒驾为何屡禁不止?明知是不好的行为,为何还一而再再而三?
戒不掉的,其实不是酒,而是酒给你带来的愉悦。正是这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快感,让人为之送命都乐意!
人类的饮酒行为绝大多数都属于社交性的行为,为了在友好交往的过程中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特殊气氛,或者为了表达某种诚意等,人们会主动或被动的饮酒。也有少数人是为了健康的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有节制地适度、或辅佐某些药物而饮酒。这些都属于正常的饮酒行为。
酒精激活你的多巴胺,心情愉悦不已
多巴胺(Dopamine)(C6H3(OH)2-CH2-CH2-NH2)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乙胺基)苯-1,2-二醇,简称「DA」。Arvid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酒精一旦进入大脑,就在脑的特定部位、伏隔核神经元里发挥作用了。这一部位位于脑的奖赏中心和协同,记忆部位的中心点。酒精引发伏隔核、这一热发动系统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让人们感觉心情愉快,变得自信和健谈。虽然它被认为对大脑具有镇静作用。酒精没有被限制在大脑的奖赏中心,相反的,它会在脑中游荡。当神经彼此交流的时候,一个发出特定的化学信号,另一个受体接收信号,一旦它收到足够的信号,它就被激活了。
不同的人,不同的醉感

大众心理学(及研究)告诉我们,酒精对人的有些作用来源于文化与个体的差异。醉酒有暴力性醉酒,抑郁性醉酒,催眠性醉酒,性爱性醉酒以及其他形式的醉酒。文化与社会规范在这当中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对于喝酒,我们有某种预期,期望喝酒会将我们带入某种与清醒状态平行的精神状态,咳!你这样想,它就帮你实现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试验参与者一杯汽水(fizzydrink),并告诉他这里面掺了伏特加。不久,他们就表现出醉意来了,最后出现了自我膨胀,尽管这杯汽水跟奎宁水一样醉不了人(Assefi&Garry,2003).
但这样的解释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醉酒以后进入的那种与清醒状态平行的精神状态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文化与人格基本上已经解释了酒精对人精神上的影响,那我们又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醉酒体验呢?
因而很清楚的是,酒精的影响必须要视喝酒当时具体的情境而定。但是究竟是情境的哪一特性将我们的情绪与行为推向不同的方向呢?为什么这次会朝向压抑的自省,下次又朝向外倾的欢乐呢?
一些酒精对醉酒者的影响:
自我膨胀:当人们在喝酒时,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更好。这可能是因为酒精所引起的注意力近视让我们所有的缺点都消失了,这样我们就会觉得离理想自我更近了。这很有可能是酒精具有如此大潜在上瘾特性的原因之一吧,(可以说),喝酒是酒瓶里的自我实现。
借酒浇愁愁更愁:如果我们有一天过得不顺,然后一个人枯坐着喝酒。酒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原因就是喝酒会切断我们与周边信息的联系,而这些信息可能会分散我们不好的情绪。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就全部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
当下的愉悦感:这种注意力焦点的另一个方面的作用则是:当我们喝酒,并做着些让人愉悦的事情时,我们会发现,忘记那些不断纠缠我们大脑的恼人的疑惑与忧虑就更会容易。我们就能够完全沉醉于当下,听着音乐,看着比赛或者与好朋友交谈。
孕育灵感: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当我们放手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时,酒精甚至有可能提高我们的工作状态。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在写作时身旁总会放上一杯威士忌的原因吧。
王志文是个性格豪爽的人,虽说有着严谨的外表与良好作风,但是骨子里,透著一股侠气的味道。这个“侠”,展现在为朋友两肋插刀,为着人生快事把酒言欢。而酒驾这种不好的行为,也希望他以后能够改掉。我们不苛刻他,但是希望他对酒的热爱,也只在家里展现就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光阴空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