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战略家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三国历史上有哪些称的上是战略家
论三国第一战略家曹操
曹操,在三国时期,无论是在功业上,还是在才能上,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上,在群雄之中,当推第一。
曹操之成功,首先得之于战略思想。
曹操本身就是战略家,他手下还有一个善于战略运筹的人才集团。
所以,曹操本人是略不世出的,又能驾驭群材为其所用,难怪诸葛亮赞叹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彷佛孙吴”。
战略问题,从事后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从当事人看来,事情的表象与实质往往相反,各种言论相互混杂,让人很难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后人往往看到了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智囊团的出色表现,其实当时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最困难的是曹操几乎每次都从纷杂的言论中,找到了正确的策略,答案只有一条,曹操本人具有高超的战略运筹能力,其战略思想实可为后代效法。
其实,当时袁绍手下也是人才济济,而袁绍基本每次都拒绝了正确的策略,因此江河日下。
战略思想之一:取兖州深根固本,破黄巾壮大实力。
曹操于讨伐董卓失败以后,率军进入山东,击败了黄巾军,选其精锐,加以整编,号为“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主力军。
曹操看到群雄忙于在中原争战,遂避其锋,而是采纳了荀彧的策略“欲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不可不先定兖州之地。
”经过苦心经营,曹操先后击败了陶谦、刘备、吕布,占据山东兖州,先做立足之地,后为扩张之本。
战略思想之二:兴置屯田,足食足兵。
东汉末年,经过董卓之乱,中原大乱,各地普遍饥荒,曹操诗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句,就是当时的实情实景。
兴置屯田,是曹操最终扫灭群雄,统一中原的重要原因。
曹操与袁绍之战,两军在官渡相持,袁绍所管辖的河北本身就是“民食桑椹”,军粮很难筹措,况且曹操又出奇计烧乌巢之粮,袁军遂败。
其后,曹操进关中,出河西,战马超,也是所到之处屯田,足食足兵。
屯田之策,减轻了人民纳粮的负担,在政治上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战略思想之三:挟天子令诸侯,打赢政治仗。
战争的规律,就是政治决定军事,军事依靠经济。
在“挟天子令诸侯”这点上,后人似乎认为曹操轻易战了便宜,而史实不然。
其实,汉献帝在当时,很多人不看好,甚至视为政治负担。
董卓之乱后,李傕等关西诸将,看到关中饥荒,有限的军饷本来就不够,还要来养天子和文武百官,视汉献帝为垃圾,百般欺侮。
袁绍的谋士首先提出要迎天子而制诸侯,袁绍认为好处不多,麻烦不少,没有采纳。
而曹操却听从荀彧的策略“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遂亲自率军到洛阳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从此天下四方的注意力都聚焦到许昌了。
战略思想之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战略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对抗。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正如诸葛亮所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能够从群雄混战中崛起,经常要同时面对数个敌手。
历代战略家,都要避免两线作战,四面受敌。
曹操为避免多面受敌,善用纵横摆阖之策,分化瓦解,离间敌联盟,扩大敌矛盾,从中渔利,各个击破。
例发,初据山东时,要对付袁术、吕布、刘备三个敌人,曹操因敌设计,先使袁吕相攻、刘袁相攻、刘吕相攻,取得了敌为我用、我收余烬的效果。
再如,战关羽解襄樊之围,也是诱使孙权顺流西进,先斗孙刘,等吴军攻占荆州后,精锐的关羽军不战自溃。
至于用兵行军,出奇制胜,曹操在这方面也达到“彷佛孙吴”的境界,但这在军事上属于战役指挥范畴,在此不具体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