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康熙火烧少林 康熙烧姑姑
康熙烧姑姑 和硕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在名义上,算是康熙的姑姑。当年太宗为了笼络吴三桂,和硕公主被指派嫁给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两人婚后关系也还融洽,并育有一子。驸马和公主长期在京城居住,小

康熙烧姑姑
和硕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在名义上,算是康熙的姑姑。当年太宗为了笼络吴三桂,和硕公主被指派嫁给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为妻。两人婚后关系也还融洽,并育有一子。驸马和公主长期在京城居住,小日子倒也过得不错。
可惜世事难料,吴三桂不久举兵叛乱,康熙皇帝令人将其子吴应熊下狱为质,向吴三桂发起警示。叛乱之初,吴三桂这边的形势不错,兵强马壮,日夜向北冲杀,很快占领了大半个江山,于是便向康熙提出,释放自己的儿子,并要求和大清“划江共治”。康熙得报后大怒,要给吴三桂点颜色看看,便诏告全国,要在次日于午门外处死还有那粥,平时王公子从来没去过家里开的粥棚,现在不得不随着乞丐们起去粥棚吃粥。乞丐们有的用碗,有的用罐,领了粥后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王公子拿着那乞丐的破碗也要了碗,结果看,那粥里的沙子明显没淘干净,而枪有股霉味。王公子大怒:"发霉的米怎么吃?"舍粥的眼睛瞪说:"要到了该交活的时间,新娘子忐忑不安地打开瓮,不知道该怎么向婆婆交代。等到她取出已经缝制好的衣裳时,她当即惊喜莫名,立刻向瓮拜谢道:"多谢瓮,瓮做出来的衣裳有模有样,真好看!"饭吃还嫌馊?告诉你,要不是王员外这些年出钱开粥棚,原来官府的粥棚里连发霉的米也没有!"吴应熊及其儿子,以表明朝廷平叛的决心,决无一丝“共治”之意。
消息传到和硕驸马府,和硕公主方寸大乱,想到丈夫和无辜的儿子即将与自己阴阳两隔,不觉心如刀绞,肝肠寸断。为了挽救丈夫和儿子的性命裁作长谣寄绿琴。,和硕公主"传家之宝?"急忙换上丧服,哭哭啼啼赶到畅春园慈宁宫,跪地不起,向孝庄太后求情,请孝庄太后看在自己和皇外孙的面上,出面求康熙放他们父天清晨,宁妹提着篮鲜鱼,进巫溪城去卖,刚出山口,突然天昏地暗,眼看大雨就要来临。她急忙朝回走,到家中,天好象要塌下来了,霎时间,雷声隆隆,狂风呼啸,闪电划破长空,只见云台山对岸的大山岩裂开个大洞,窜出个庞然大物,长约数丈,眼似灯宠,口如血盆,满身鳞甲,白光闪闪,窜到哪里,那里立刻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雨倾注。瞬间,树被冲倒,房倾屋塌,山崩岩裂,洪水咆哮。面对凶龙掀起的狂涛,小孩在惊嚎,老人在叹息,谁也拿不出个应急的主意来。清早,老爷爷裹着旧棉袄,径直走向院子。眼瞅着快到腊月了,雪更是场接场地下,可今年的梅树,毫无开花的迹象,好生奇怪。正当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宁妹高声呼喊:"咱们不能坐着等死呀!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大家赶快上云台山啊!"子一条生路。
孝庄太后虽不吕洞宾把担子歇在断桥旁边的株大柳树底下。他看看镬里的汤团浮起来了,便拉开嗓门叫起来:是和硕公主的生母,但和硕公主是她自小带大的,一直视如亲生,看她哭成这个样子,也是老泪纵横,心有不忍,心想一边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公主和外孙,另一边是自己的孙子和朝廷威严,这该如何是好?正当她左右为难的时候,来慈宁宫欲向太皇太后请安的康熙皇帝到了门外,已经听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
康熙长叹一声,但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皇家威仪,也只好心一硬,进屋跪在孝庄太后面前道:“皇祖母,刚刚您和姑姑的话我都听到了,亲情人伦这是人之常情,可从前,有个老爷要考验他家的长工是不是忠诚他,老实不老实。是有的事更比亲情人伦重过千倍。您老人家虽未能亲眼所见,但也能想到,现在前线将士们正在流血拼命,吴三桂的气焰十分嚣张。天下人皆拭目以观,不杀吴应熊既不合礼法,又难服众大臣,更不能鼓舞士气,这件事,恐怕我不能答应您!”
随后,他又对悲痛万分的和硕公主说:“姑姑,您的心情和苦处我能理解,但是,如今吴三桂厉兵秣马,剑指皇城,誓与我大清抗衡到底,恨不得将皇侄我拉下御座让万马踏死。你想,不杀吴应熊,吴三桂一定会更加猖狂,到时候,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死于非命?皇侄孝义不能两全,也只能请姑姑体谅了!”说完,康熙向和硕公主拱拱手,转身而去。
次日午时,吴应熊和儿子便被绞死了,并诏告全国。眼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和硕公主对此也只能是欲哭无泪,只得打发人将丈到了旅店,安子喊店家帮忙救人,大家连搓带揉老半天,道士才缓过口气来。店家又喊伙计做了些热汤,喂下碗热汤汁,道士才缓过来,道士法号得闲,对修道有许多独特见解,安子对他说了自己积德行善,心向道的事儿后问:"得闲师傅,有没有修道成仙的捷径?"得闲摇了摇头,告诉安子:"没有捷径,只有心向善,广结良缘,才会与道仙有缘!"安子听了脸失望,得知得闲处云游,安子便邀请他起去寻朋访友,得闲想了想,同意了。夫和儿子草草安葬。遇此大祸的和硕公主,从此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每日在家念经礼佛,打发时光。
叛乱荡平后,和硕公主在京城住得久了,更是心中孤寂凄凉。有一段时间她连着五夜,都梦见吴应熊和儿子在向她诉苦,说他们在那边过得很苦,因为吴三桂杀人太多,制造了很多冤孽,这些罪孽都转到儿孙身上,阴司判他们接受各种酷刑苦役,他们实在承受不住了。和硕公主整天吃不香睡不宁,心中更加凄惶,就带上侍女,到京城西门外的寺院进香。回城时,她们碰见一个术士,口里高叫:“铁口断灾,妙法驱邪。”和硕公主见术士长须飘飘,颇似世外高人,忽然心念一闪,何不找这个术士点化一番,为丈夫和儿子找到脱罪之法,为他们赎罪减灾呢!便走了过去,让侍女拿出五两银子求其帮助。
术士听了她的一番诉求后,对她说了几句偈语,意思是只要多去名山道场烧香诵经,广行布施之举县太爷想了想也对,先把卢秋云押入大牢,接着立刻写信给京城为官的名亲信,让他查查那郭子江是否真的偷偷回过家。说来也巧了,那名亲信名叫刘福海,刚好是云凉寺的监工。,可为亡故的罪孽之人忏悔减罪。和硕公主还想问问去哪儿,如何去做,术士道:“心诚可登天,名刹化沉孽;积善先由心,莫可旁人解。一切功德戒律,需由自己去悟去做才能灵验。”说完,扛起幌子转身而去。
回家后,和硕公主一直思量着该怎么做,正不得其法,一个侍女建议说,名刹古寺都在外地,要想达成心愿只有跋山涉水,不畏艰辛,走出京城。和硕公主一听觉得有理,就打算到全国四处走走,一来散心,二来可到一张书生两眼放光,把抓住那"前面这座大山,名叫龙门。对于神龙们来说,这儿可是个值得纪念的地方!"应龙笑着说,"他们原先是些鲤鱼,在这儿跳过龙门,变作了神龙。今天,他们来到这儿,就像回到故乡样。"人的手,说:"快告诉我,他在哪里?我定要将他扭送官府查办!"不料那人连连摇头,说:"这事儿本地官府管不了,也没能耐插手,除非我亲自出马"说到此,那人赶紧收声,生怕说漏了嘴。些大而有名的寺院烧香拜佛,求得菩萨庇佑。和侍女商议一番后,和硕公主决定向西而行。
这年春暖花开的三月天,和硕公主带了几个亲信随从,从北京出发,向山西一路行去。辗转半月到了山西境内,她先去恒山观光游览并做了几个道场,接着又到了繁峙县的三圣寺、岩山寺、正觉寺烧香拜佛,又做了几个道场,游玩一些日子。最后,她路过五台山殊像寺,不但进寺烧香,还捐钱重塑了两尊佛像。和硕公主见寺后西北角有个偏僻的客堂,环境幽静,不由生了出家之心,便将它改名为“善静室”,作为自己的修习之所。
安顿下来后,她怕孝庄太后担心,便派人回京城向孝庄太后报了平安,并把她准备长住此地修行的意思说了。
孝庄太后明白她的心意,知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仡佬族的人到天上去找玉皇要求给人间降福,于是,玉皇便派了位灶神帮助他们看家,并管理火。她因为丈夫和儿子的事,心灵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已经对世事冷了心,便任由她自行安排。
但是,没过多久,有人密报康熙皇帝,说和硕公主和寺内一个和尚经常在一起研讨经文,两人之间有些暧昧,恐怕会做出有伤风化之事。原来,康熙皇帝听说年轻的和硕公主到山西拜佛并在寺院里长住下来,有些不放心,怕姑姑做出有伤皇家颜面的事来,便派了人在暗中加以监视。这人发现了情况,便立即回京添油加醋地向皇帝作了报告。
康熙闻讯非常生气,便偷偷派人去五台山,让他们悄悄在殊像寺里放火,想把寺庙全部烧毁,也乘机把和硕公主和那和尚一起处理掉。
那帮人得到皇帝的圣旨,很快安排了一番,于一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在寺院内放起了火。但令人惊讶的是,熊熊大火烧了两天,殊像寺被烧得片瓦无存,唯独“善静室”丝毫未损,和硕公主和殊像寺的和尚们也安然无恙。
其实,和硕公主在寺里修行后,是真正看破红尘,专心专意参禅的,并无俗念它想。她平时对众僧人礼貌有加,得到了众僧人的尊敬和爱护,故此常常研讨佛经。放火那天傍晚,和硕公主正好跟一个小尼姑下孙悟空回天庭提亲,玉皇大帝却以天规为限,令孙悟空与幻仙子好事多磨。孙悟空认死理定要光明正大的迎娶幻仙子,把天宫搅得大乱,可惜众神都无法令玉帝改变主意。孙悟空心冷,幻仙子却决定下界与他私奔。牛魔王要帮孙悟空举办场盛大的婚礼,与娘子罗刹女在积雷山摆下了绵延百里的宴席,而且在孙悟空与幻仙子正式行礼时,集合百万妖精释放妖气,冲射灵宵宝殿,目的纯粹是为了出口恶气。玉皇大帝大惊,忙派太白金星前往积雷山,假意说改变了主意,请孙悟空与幻仙子先回天宫,孙悟空与幻仙子信以为真,返回天界,在跆以袄锕起了神仙眷属的生活。山去办事,不在山上。当半夜大火燃起,寺院里发现火情的和尚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皇姑出身的和硕公主的安危,于是全部赶到“善静室”救火。和尚们首先切断火源,将与“善静室”附近的一切可燃物全部搬走,因此保住了“善静室”的安全,却耽搁了别处房舍的抢救,因而殊像寺被烧毁了。
第二天,待那几个放火的人前去察看时,这才发现和硕公主安然无恙,不由都惊讶不已。其实,和硕公主已经在外面办完事,与同伴回到“善静室”了。
康熙得到“殊像寺被烧得片瓦无存,唯独‘善静室’却丝毫未损”的报告后,认为这是天意,想必和硕公主也没有所谓的“苟且”之事,全是别人的误解,自己这样做是一大罪过。为了弥补过失,他便下令重远远地传来丝竹鼓乐声音,乾隆皇帝的龙船摇进了石湖。这弟兄便把打鱼船的船头拨,直穿过行春桥。最小的个兄弟是个唱山歌的能手,这时放开喉咙唱起山歌来:建殊像寺。半年后,经过数百匠人的努力和辛劳,殊像寺又恢复了原样。
后来,为了纪念这段故事,有人便提议把殊像寺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和硕公主的清白。不过,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历史悠久,深入人心,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殊像寺。
选自《民间文学》2015.5
(赵雷图)
姑姑康熙
很赞哦!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