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间文化有哪些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火烧 2022-04-02 11:51:05 1044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对中国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反思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对中国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者被其他的文化形式所代替,失去了民族存在基础的时候,那么即便它的人民仍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当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从原有的那种昌盛发展到现在的濒危乃至已经消失,谁该为这些事情负责?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沉醉在圣诞节、万圣节、NBA、足球以及情人节等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皮影戏、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找寻到往日的那种新鲜和快乐?当另外一种“崇洋媚外”在我们中间悄然流行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阵地前举起了自己手中的“枪”!
很多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夏挽群告诉记者,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但是从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这些传承著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形式却在各种各样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走向消亡。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型别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蹟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程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河南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这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是据现在的调查和统计只剩下30多个,建国后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夏挽群说,每个剧种的消亡都意味着这种戏剧音乐表演形式的消亡,而剩下的30多个剧种也是惨淡经营,专业的演出已经很少了。而在刚解放时,河南有大量的专业剧团走乡串户,现在很多还存在的专业剧团却面临着生存危机,好一些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夏挽群给记者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在河南鄢陵有一种乐器叫做筹,是过去随着佛教音乐而产生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仅存的一位能够吹奏该乐器的老人也已经在前不久去世了。
在丽江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每一个到丽江的人必听的。但如今,随着纳西古乐的势微、失传与衰落,该音乐形式也将变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它们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给记者介绍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资讯带到了现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笔者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去太昊陵烧香,总会带回一些憨态可掬的泥泥狗,它们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而现在却很少有孩子们能够见到这种工艺玩具了。
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而对剪纸,目前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
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和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大量的民族内涵,然而随着西方大量节日的到来,中国的很多节日却在逐渐淡出。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指出:“很多民族的民俗民风都已经没有了,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
“孔雀公主”杨丽萍忧心于她看到的云南的变化: 许多绝技因为失去了用途而濒于失传,新生的一代喜欢牛仔裤甚于传统服装。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之中并不鲜见。著名作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剥夺了它们生存发展的权利
冯骥才曾经这样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夏挽群也告诉记者,出现各种民族民间文化失去发展机会乃至走向消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耕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了工业时代,这些直接导致了原来民间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的变异。
事实上,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半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
民间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含。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民间文化到底消失得怎样。
再次,民间文化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存方式,和经典文化以及典籍文化相比,它从没有像它们一样用各种方式进行加强。并且民间文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传承一般都是口口相传,并且还有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禁忌,传承的范围也很窄,大都是师傅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等这样的形式,一旦出现断线,它这种形式很快就可能消亡。
韵味无穷的皮影木偶,流浪四方的说唱艺人,诙谐幽默的曲艺形式……这些经过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组成了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然而,也正是由于它们大多只是凭借著口传心授、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面对开放与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感到困惑与无奈:一方面,随着年岁渐老,他们带徒传艺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而急迫;另一方面,年轻人忙着打工挣钱、追逐新潮,对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不多,能沉静下来学习观摩的就更少。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必然遭受致命的冲击。
最后,民间文化从没得到过正确的认识,甚至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文化还没有来得及作好进行细致的整理的准备,西方的各种文化就来到中国,它们这种带有商业行为的文化形式拥有更多强大的资本,对中国的民间民族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东方人特别是年轻人还去追求时尚,这种浮躁行为对中国民间民族文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文化存在
几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出现了全国性的文化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处于认识的三个层面上。
首先认为民间文化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对待民间文化不应该采取历史虚无主义认识,不能让其断裂而应传承下去。如果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可以割裂,那么,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恐怕早就不存在了。尽管不可否认经典文化和典籍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民间文化是亿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从民间文化延续上发出的呼喊。
其次是东西方更加激烈的碰撞使得民间文化地位的上升,成为现代文化的基础和底色,也成为民族文化共识、民族文化绵延赓续的基础和情感的纽带。若东方的文化全部消亡、大脑中的记忆荡然无存,全部被西方的文化所代替,那么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应该重新考虑了。夏挽群说,这些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运动的产生,而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护民族先进遗产则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高潮。
再次可以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美国中情局的用心可谓是极其险恶的,他们已经将这种险恶用心用于对付中国正在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并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加大。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50年文化侵略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那50年中,日本的用心同样险恶,他们要求台湾同胞不准说中国话只能说日语,不让过中国的节日,扒掉中国的庙宇改建日本的神社,这些直接导致了目前在台湾仍旧有人信奉日本文化乃至承认日本文化。日本的险恶用心就是想通过这些来改变甚至抹杀台湾同胞心中的文化记忆,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并涉及到了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上来了。
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拯救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不仅仅是从上述三个层面上说的,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承担著政治资源、教育资源、道德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和未来文化建设资源等五个资源的功能。
“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夏挽群说。
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专家认为,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史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有形的物质文化受到损毁时,口头的非物质文化就会发挥它巨大的历史功能,维系、保护和传承著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远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是和口头非物质文化具有延绵不断的强大生命力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史”,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其生生不息、长远发展的可能和潜能。就此来说,遵循人类口头文化的艺术规律,及时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国民的责任,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
我们能否留住它们曾经的辉煌?
随着认识的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保护已经从原来的那种自在状态变成了自觉的状态,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工作。夏挽群介绍说,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加快对这些方面的立法程序。
2003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专案”,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当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2004年该工程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冯骥才还和地方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同样是剪纸,河南西部的剪纸大都自己玩玩,但河北蔚县剪纸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数千万元。“这就涉及到市场理念的问题。”夏挽群认为,有些民间艺术难以和市场接轨,即便扶持也难以长久。对那些历史渊源深厚、文化资讯丰富、能够和市场接轨的民间艺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比如曾经是高贵的象征地河南开封的滕派蝶画,他们正在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推动它进入市场,继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对一些已经无法迎合市场的民间艺术形式,该怎么办?“那就养起来。”夏挽群说。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因此,夏挽群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重视,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入手,在教材中不仅要加入历史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应该从培养本地的文化认识上进行文化的传承。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这些!”
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据介绍,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有关专家不无忧虑地说道:“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中国民间文化有哪些

 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型别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蹟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程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河南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这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是据现在的调查和统计只剩下30多个,建国后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
在丽江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每一个到丽江的人必听的。但如今,随着纳西古乐的势微、失传与衰落,该音乐形式也将变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它们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给记者介绍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资讯带到了现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
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而对剪纸,目前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
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和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大量的民族内涵,然而随着西方大量节日的到来,中国的很多节日却在逐渐淡出。

哪些是中国民间文化?

一、民间绘画
1.年画
 木版年画 手绘年画 半印半绘年画
2.民间木版年画
 版印窗花 彩印窗画 灯画 风马旗 版印挂笺
 佛尘纸 木版神像 纸马 纸钱 牛印 纸牌 叶子
 版印玩具 版印绣稿 版印扇面 酒牌 历画
3.民间工艺画
 堆绢画 布贴画 铁画 烙画 布画 软木画 羽毛画
 通草画 闺绣画 油漆画 角骨雕画 印花画 竹帘画
 蛋画 花鸟字 织画 唐卡 堆绣

民间文化有哪些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二、民间剪纸缕刻
1.民间剪纸
 剪纸 刻纸 镞花 铰花 剪字 纸幡 单色剪纸
 分色剪纸 拼色剪纸 衬色剪纸 点色剪纸
 勾绘剪纸 窗花 墙花 团花 角花 顶棚花 门笺
 挂笺 喜笺 烛台花 帽蜡 衣袖花 花幡 鞋花
2.皮影
 灯影戏 驴皮戏 羊皮戏 纸影戏 牛窑戏
3.民间镂刻
 剪革 镂金 贴绫 雕花饯 剪极花

三、民间印染织绣
1.民间丝织
 染织 丝织 锦 缎 绸 绢 绫 罗 纱

四、民间棉毛葛麻织
1.棉纺
 飞花布 橦花布 斑布 云布 提花布 色织布
2.织锦
 诸葛锦 武侯锦 绒绵 洞锦 瑶锦 苗锦 傣锦
 土家锦
3.毡毯
 氆氌 地毯 花毡 葛布 麻布

五、民间印染
1.染缬
 蜡染 夹缬 绞缬 蜀缬 印花漏版 扎染 瑶斑布
2.印花布
 蓝印花布 浇花布 药斑布 彩印花布 木模印花布
 木版捺印 蓝白印染花布

六、民间刺绣挑花
1.民间刺绣
 针绣 扎花 闺绣 龙绣 画绣 乱针绣 彩锦绣
 双面绣 锁绣
2.民间挑花等
 挑花 挑织 花边 抽纱 抽丝 涤子 络子 织花带

七、民间雕塑
1.石雕
 石人 石马 石狮 拴马桩 石羊虎 镇庄兽 石猴
 石敢当 石碑 石砚雕 石印纽 石旗杆 石麒麟 
 石辟邪
2.砖雕
 屋脊鸟兽 土陶 地砖 画像砖雕 骑马武士砖雕
 戏曲人物砖雕 装饰砖雕 门楼砖雕
3.玉雕
 玉观音 玉器 夜光杯
4.木雕
 木雕 椰雕 桦皮工艺 葫芦器 核雕 食模 果盒
5.牙雕
6.骨雕
7.角雕
8.微雕
9.捏塑
 泥塑 彩塑 面塑 灰塑 堆塑 油塑 糖人 糖画
 纸塑 绸塑
10.模印
 月饼模 果模 墨模 陶模 泥模 孩模 扑满

八、民间陶瓷
1.陶器
 彩陶 墨陶 彩绘陶 白陶 釉陶 砂器 印纹陶
 红陶 灰陶 土陶
2.瓷器
 青瓷 青白瓷 白瓷 琉璃 料器 鼻菸壶 料扣

九、民间金属工艺
1.铜镜
2.铜器具
3.景泰蓝
4.长命锁
5.搪瓷
6.接水盆
7.菸袋
8.小刀
9.珐琅器
10.锡壶
11.汤婆子

十、民间家俱
1.家俱
 红木家俱 硬木家俱 朱漆家俱 腊杆家俱 骨嵌家俱
 百宝嵌家俱 红木小件 藤制家俱 譁木家俱
 竹制家俱 漆艺家俱
2.器具
 竹编 竹刻 皮雕 竹器 藤编 草编 葵制品

十一、民间髹漆工艺
漆艺 漆饰 油饰 金漆 脱胎漆艺 油泥塑 雕漆
金漆镶嵌 骨嵌 推光漆器 漆沙砚 彩绘漆器
布胎漆器 纸胎漆器 皮胎漆器 嵌银丝漆器

十二、民间服饰
1.服装
 各民族男女老幼四季服饰
 各民族男女老幼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服饰 
 盛装
 节日装
 特殊职业人员服装
 游艺表演服饰
2.冠履佩饰
 男女老幼冠帽 男女老幼四季鞋袜 头饰首饰发饰
 颈饰 臂饰 腰饰 脚饰 荷包 布袋 挎包

十三、民间扎彩
1.风筝
 伞翼风筝 串类风筝 软拍子风筝 软片风筝
 梗拍子风筝 软翅风筝 硬翅风筝 立体风筝
2.灯彩
 龙灯 影灯 灯轮 灯树 藕丝灯 盒子灯 伞灯
 剔墨纱灯 走马灯 阴灯 萝卜灯 谷壳灯 花灯
3.纸扎
 冥器 纸轿 纸龙 华盖 搭彩 彩结
4.广告幌子
 酒帘 惊闺 酒旗 铁鞋幌 欢门

十四、民间面具
1.脸谱
 地万戏脸谱 京剧脸谱
2.面具
 摊戏面具 地戏面具 云贵吞口 萨满器具 藏戏面具
 川剧面具 羌姆面具 舞狮器具 巫师器具

十五、民间木偶
1.提线木偶
2.线戏
3.大杖头木偶
4.中杖头木偶
5.小杖头木偶
6.布袋木偶
7.铁杖木偶
8.掌中戏

十六、民间玩具
1.陶瓷玩具
2.蔬果玩具
3.草编动物
4.木玩具
5.空竹
6.响轮
7.虎枕
8.不倒翁
9.泥玩具
10.鬃人
11.纸玩具
12.陀螺
13.竹玩具
14.泥哨
15.万花筒
16.七巧板
17.土偶
18.鼓玩具

十七、民间乐器
1.管乐器
2.絃乐器
3.弹拨乐器
4.打击乐器

十八、民间生产生活器具
1.生产工具
 采集工具、容器及加工器具 狩猎工具及加工器具
 渔业工具及加工器具 农业工具及加工器具
2.交通工具
 揹负工具 舟桥担运具 车辆及鞍饰
3.生活器具
 锅碗瓢盆 筷勺筐篓 袋桶柜架 菸袋小刀汤婆子接水盆

十九、民居
1.四合院
2.干阑
3.船屋
4.碉房
5.仙人柱
6.蒙古包
7.竹楼
8.客家土楼
9.各地各民族民居

二十、民间建筑
1.鼓楼
2.寺观庙堂
3.亭台楼树
4.牌楼石坊
5.桥梁碑塔
6.戏台园林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怎么样

自古以来,养蚕作为中国的诞生地,有着享誉全球的机织和染色真丝面料,面料具有装饰性和实用价值由于其精致,简单,庄严模式和丰富的地方特色,民间染织技术也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国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染织(西班牙文版)》包括了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众多种机织和染色产品介绍,相信这《国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染织(西班牙文版)》能帮助大家窥视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织造和印染艺术的魅力。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用英文怎么说、?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China's folk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哪4种.

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型别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蹟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程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河南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这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是据现在的调查和统计只剩下30多个,建国后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
在丽江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每一个到丽江的人必听的。但如今,随着纳西古乐的势微、失传与衰落,该音乐形式也将变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它们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给记者介绍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资讯带到了现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
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而对剪纸,目前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

牛郎织女属中国民间文化的哪一种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
属于民间故事

跟中国结一样包含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品

中国书法
篆刻印章
秦砖汉瓦
兵马俑
红灯笼(宫灯、纱灯)
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桃花扇
景泰蓝
玉雕
中国漆器
木版水印
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中国织绣(刺绣等)
彩陶、紫砂壶、腊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石狮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粽子 、元宵
鸟笼、盆景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
泥人面塑、
铜镜 、大花轿、水菸袋、鼻菸壶
筷子
金元宝 、如意
烛台、罗盘、八卦 、司南
中国象棋、围棋
黄包车 、鼻菸壶 、鸟笼 、长命锁 、糖葫芦
玉佩 、鹫 、千层底 、刺绣 、丝绸 、簷
饼、油条、豆浆、小笼、茶 、中药
古钱

江苏有哪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型别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