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伤亡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参战人数与战斗胜利后剩余人数?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参战人数与战斗胜利后剩余人数?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的参战人数与战斗胜利后剩余人数?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通过传媒(如研究、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战史)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数字如下:
志愿军作战伤亡人数:
1.阵亡:11.4万人
2.医院共接受伤员38.3万人次,由于入院伤员有些是第二次、第三次负伤,统计上有重复,伤员中又有一部分是非战斗负伤,所以最后确定战斗伤亡总数是36.6万人。
据此,志愿军战斗负伤人数为:25.2万人
3.因伤致死:2.16万人
4.失踪:0.8万人(原先是0.4万人)
5.总计:
战死:14.36万人(阵亡、因伤致死、失踪)
战伤:25.2万人
作战伤亡:39.56万人
其它原因死亡人数:病死:1.3万人
所以,志愿军总计伤亡人数:40.86万人(39.56 +1.3)
另外,志愿军还有2.1万人被俘,其中7100余人返回大陆(其中有440人是在中立国部队监管下,经我方解释工作后返回的),14000余人去了台湾或其它中立国。被俘人员数字不存在争议。
二.志愿军伤亡数字存在的争议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人不知道或不相信中国官方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数字,而相信来自美韩或其它渠道的数字。但来自美韩或其它渠道的数字不止一个,目前从网上看到的主要有三个:
1.死亡人数:90-100万人;伤亡总数:200-300万人
2.死亡人数:五六十万人;伤亡总数:140-150万人以上。
3.伤亡总数:92万人以上

前两个数字不想多说了,我军1950年全军总兵力540万人,而且广大中西部地区仍未解放,台海前线又有3野50余万大军驻守,准备解放台湾。而且我军1950年开始精简,到1951年时共精简了94万人。很难想象我国在进行一场年伤亡百万人的战争却还要裁军?而且我军入朝兵力最高峰不过133万人,哪来上百万伤亡?
据中国政府近十几年来公布的数字,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以轮战方式先后入朝参战的各种部队共计190万,补充兵源近50万,共计240万。另外,还有东北军区60万支前民工入朝出战勤。
既然中国参战部队总共才240万人,怎么可能有200-300万人的伤亡?如果那样,美韩军队岂不早打到北京了?由此,建立在伤亡200-300万人基础之上的志愿军死亡90-100万人,也根本是胡扯!
所以,时至今日,不管你多么反对gcdzg、反对md、反对中国出兵朝鲜,不管你多么赞赏美军的武器装备和超强火力,你也不要说中国军队在朝鲜死了100万人、伤亡二三百万人。否则,你会自动获得由下列词汇赋予你的不值得赞赏的名誉:白痴,弱智……
2.表面上能讲得通的伤亡150万人
那么,志愿军死亡五六十万人、伤亡总计一百四、五十万人这个数字是否可信呢?表面看起来,这个数字不象上面那个数字明显白痴,还给志愿军留下了几十万到一百万肢体健全的人。但如果你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过程特点、了解志愿军入朝参战部队序列和编制人数,这个数字也不难推翻。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33个月(两年零九个月),分为运动战和阵地战前后两个阶段。运动战期间,以大兵团作战为主,双方伤亡人数较多;阵地战期间,主要以争夺山头高地为目的,除了在三个时段发生了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外,大部分时间,战线处于稳定状态。双方的伤亡人数主要集中在那几次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役中。
(1)运动战阶段从1950年10月19日到1951年6月上旬,历时8个月,共有五次大规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共15个军,每军5万人,分三批入朝。
第一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是第一批入朝部队(共6个军)中最先入朝的4个军;
第二次战役参战部队包括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和第二批入朝的9兵团3个军,共9个军;二次战役中,9兵团3个军冻伤严重,休整了几个月后才参加了第5次战役。 第三、第四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都是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
第五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有第一批入朝的39、40军,第二批入朝的9兵团3个军,和第三批入朝的3兵团、19兵团的6个军,共11个军。
那么,这一阶段我军伤亡多少呢?既然我们不相信中国官方的数字,不妨采用下面这种最简单也最夸张的演算法来计算一下:
假设到第5次战役结束,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全部伤亡殆尽,即伤亡6×5万=30万人;
假设第二批入朝的3个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伤亡一半,在第5次战役中又伤亡一半,因此总计伤亡15万人;
假设第三批入朝部队6个军,在第5次战役中,全都伤亡一半,即总共伤亡15万人。
由此我们算出,在运动战期间我军总共伤亡60万人。
其实,在运动战期间,志愿军只有4次伤亡惨重的战斗:
1.二次战役,9兵团3个军严重冻伤(冻伤还不应当算战斗伤亡);
2.四次战役,38军、50军在汉江两岸阻击联合国军,损失惨重;
3.五次战役初期,64军主力和65军一部在临津江南岸一狭小区域里遭敌密集空炮火力攻击2天;
4.五次战役后期,60军在撤退时遭敌追击,陷于混乱,180师几乎全军覆没。
中国官方公布的运动战期间各次战役志愿军伤亡损失情况如下:
第一次战役,伤亡1万人;
第二次战役,作战伤亡3.1万人,冻伤5万人;
第三次战役,伤亡0.6万人;
第四次战役,战斗损失5.3万人(除伤亡外,还应包括被俘人员);
第五次战役,作战损失8.5万人(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被俘人员约1.7万人)。
总计:损失23.5万人,但这个数字包括5万冻伤,还包括1.7万以上被俘人员(第五次战役以前我军也有被俘人员)。
所以,我的上述演算法已经极度夸大了这一阶段志愿军的伤亡人数。
(2)阵地战阶段从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历时25个月。这期间,在三个时间段上发生过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即:
1951年9月底至10月底,联合国军向志愿军发起“秋季攻势”,我军伤亡9万人;
1952年9月下旬至11月下旬,志愿军发起秋季战术反击(包括38军进攻白马山之战),我军共计伤亡1.05万人;联合国军发动“摊牌行动”(我方称之为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1.55万人;
1953年7月,我军发起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此战我军伤亡3.25万人。
在其它时间,战线基本平稳,双方只有零星的小规模的攻防战。所以,西方学者著述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书籍中,阵地战这一阶段往往被一笔带过。
我们先统计一下上述三个时段我军伤亡总数:9+1.05+1.55+3.25=14.85万人
我们假设中国军方有意掩盖损失,压缩伤亡数字。因此,我们把上述数字翻一番,作为我们的统计数字:即29.7万人。
尽管阵地战期间,伤亡主要集中在这几次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役上,但其它时间也不是完全没有战斗,美国空军还对我后方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我军也还是有伤亡的。我们不妨假设伤亡14.3万人(接近29.7万的一半),这样,在整个阵地战期间,志愿军伤亡总计:29.7+14.3=44万人。
这一数字,已经大大夸大了志愿军军实际伤亡人数。比如,上甘岭战役,我方统计伤亡1.55万人,美韩方统计我军伤亡1.9万人,我们把1.55万翻番,比美方统计的战果还多1.2万人。
另外,据我军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后勤部队战斗伤亡1.07万人(死0.36万人);铁路系统战斗伤亡0.67万人(死0.21万人)。所以,14.3万人的伤亡假设,也是大大高估的数字。
(3)两阶段志愿军总的伤亡人数
即使按我们上述大大拔高的伤亡统计,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伤亡总数也只有:60+44=104万人。离140-150万人相距甚远。
因此,可以说志愿军死五六十万、伤亡一百四五十万以上这个数字也是根本不可信的!
3.伤亡92万就合理吗?
看看我们刚才计算出志愿军伤亡104万人的演算法,以及104万与92万不大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知道伤亡92万人这个数字,也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即使把中国政府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总数40.86万人(包括作战伤亡、病死)翻一番,也不过81.7万人,比92万还少10余万。而且,我们根本也没有什么理由将40.86万人这个数字翻一番。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来自美韩方面或其它渠道的志愿军伤亡数字,没有一个是站得住脚的!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这些数字!
四.中国官方的志愿军伤亡数字就一定准确吗?
来自美韩方面的志愿军伤亡数字不可信,那么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就一定是准确的吗?也不尽然!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对中方公布的数字持怀疑态度。我认为,中方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数字有三个问题:
1.失踪人数增加4000人
过去,我国公布的失踪人数是0.4万人,后来失踪人数又改为0.8万人。
2.死亡人数有三个:
一个是上面提到的战死加病死14.36+1.3=15.66万人;
另一个是通过民政部门统计的17.17万人,而且,这个17万的牺牲人数甚至细化到了每个省有多少人,见下表:
四川 30789名(含重庆) ,山东 19685名 ,吉林 18260名,辽宁 13374名,湖南 10687名 ,河南 10673名,河北 10155名,黑龙江 8222名,江苏 7268名 ,山西 5835名,
湖北 5167名,安徽 4151名,浙江 3732名,广东 3186名,广西 2915名,陕西 2802名,贵州 2799名,江西 2162名,内蒙古 1683名,上海 1634名,云南 1482名,
北京 1438名,甘肃 1041名,福建 982名 ,天津 461名,新疆 61名,青海 48名
另外,最近得到的讯息,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历时六年,征集到首套完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单。纪念馆已对外公布该馆最新烈士征集统计名单,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烈士由原来的171669人,增至183108人。
由于中国政府通过不同??:15.66万,17.17万和18.3万,而且相差2.64万人,这就使人对中国官方的数字产生了怀疑。有人说这2.64万是民工等非军人的死亡人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正式说法。
3.战伤人数是估出来的,而且不符合一般情况下伤亡比2:1的比例。
前面说过,志愿军战伤人数是根据医院共接受伤员38.3万人次,再考虑到重复统计和非战斗负伤因素,最后估计出来的。而且这个估计出来的战斗负伤人数25.2万人,不符合一般情况下伤亡2:1的比例。所以,不少人觉得这个数字偏低。
4.非战斗负伤人员
另外,现在网上有文章说,志愿军还有38万-40万的非战斗负伤(减员),我不知此资料究竟从何而来。但这也引出一个问题,即类似第二次战役时9兵团大规模冻伤这样的非战斗减员一共有多少人?这些非战斗减员是否应记入志愿军人员损失?如果上面说的民工等非军人死亡2.64万人是确实的,那么,民工负伤(或非战斗负伤)人数是多少呢?
5.我估计的志愿军最大伤亡数字
据说网上所传我军非战斗减员40多万人、总计减员近百万人的说法来自一套《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经验总结》,精装16开本,四个分册:第一分册《卫生勤务》,第二分册《野战内科 卫生防疫》,第三分册《战伤外科》,第四分册《卫生统计资料》。
该总结上志愿军减员资料为:
总减员 978122
阵亡 114084
伤员 383218
病员 455199
失踪(含被俘) 25621
其中 伤员有21679死亡 病员有13210死亡
志愿军总死亡人数 148793
其实,上述资料很可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志愿军伤亡数字的最终出处:
阵亡:114084,即阵亡11.4万人;
伤员:383218,即医院共接受伤员38.3万人次,但这个38.3万含多次负伤重复统计,也有非战斗负伤。
失踪(含被俘):25621,即被俘2.1万人,失踪0.4万人(后来又改为0.8万);
伤员有21679死亡,即因伤致死2.16万;
病员有13210死亡,即病死1.3万人;
可见,除了伤员人数应是累计38.3万人次,这一点容易误解外,资料是完全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病员455199,有人把这个数字当作非战斗减员,我认为不对。《卫生工作经验总结》中这个数字实际上就是卫生部门救治生病人员45.5万人次的意思。在3年战争期间有45万多人次到医疗部门看病诊治,这很正常。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每年还会因发烧拉肚子去一两趟医院,休几天假,何况战争时期。
所以,这45.5万人次,除了病死的1.3万人外,不应算作部队损失。如果非把它当作减员数字,也不应和伤亡人数混在一块作为志愿军损失人数的一部分。另外,45.5万人次不是45.5万人,有重复统计成分。
所以,现在唯一的谜团就是非战斗伤亡人数(象长津湖之战9兵团的几万冻伤人员都没有包括在作战伤亡人数中)。
非战斗死亡人数我们已知是18.3-14.36(作战死亡)=3.94万(含1.3万病死)。
非战斗负伤人数不妨按最大数算(不考虑多次负伤重复统计):38.3-25.2(作战负伤)-2.16(因伤致死)=10.94万
即非战斗伤亡总计:3.94+10.94=14.88万人
所以,抗美援朝我国总计伤亡人数:
39.56(作战伤亡)+14.88=54.44万人(其中死亡18.3万人)
如果再考虑被俘人数,抗美援朝我军总计损失:54.44+2.1=56.54万人。
56.54万人已经是我们能够得出的抗美援朝我军损失人员的最大值了。 给分吧
抗美援朝战争的死亡人数?
据中国方面的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 联合国军方面,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阵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伤亡多少人
1950-1958年间中国志愿军伤亡39万余人次,其中阵亡、病故171687人,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40] 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阵亡171,687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人员损失为:阵亡和事故死亡11.14万人、伤重不治2.16万人、负伤23.00万人、病亡1.30万人、生病43.70万人、被俘2.17万人、失踪0.40万人,伤亡总计38.2万人。[41]
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经过十多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核实,截至2010年10月,共确认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1950-1958年间为国捐躯。[19] 2014年10月29日,中国民政部、总政治部确认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和敌军的死忙人数分别是多少?
1.毙伤敌671954人,俘敌46 088人,劝降435人,共计718 477人,其中美军290 000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2 006辆、汽车3 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 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敌坦克245辆、汽车5 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 037门、各种枪73 262支(挺)。
2.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 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 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 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 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 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 400余人外,尚有8 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 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 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 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 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者是
中国阻止了美国吞并朝鲜,形成“朝鲜缓冲带”你说谁胜利了?为什么中国在美国打到鸭绿江边才出兵,目的是什么?美国大潮新的目的是什么?达到目的了么?想想这些问题就会知道这个结论:中国挫败了美国的阴谋。
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名录
:star.goojii./mulu/978ef41d/978ef41d1.htm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为什么没有利用李
为什么没有利用李奇微的心理打歼灭战?
这是一帮子小白YY的结果
几十万部队转战,这对后勤、通讯保障和参谋作业的要求太高了
说停就停,说打就打,您当那是曼施坦因的顿涅斯奇蹟了?
以志愿军当时的技术水准,根本做不到,更别说老美享有的技术优势,李奇微会像麦克阿瑟那样轻兵急进?
这种问题还是算了吧,问了都丢人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人的死亡人数!
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的“志愿军烈士墙”两旁,参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志愿军烈士墙”的中间花环里标明了志愿军烈士数字:183108,墙的两旁则是该馆统计的各省区市分别的牺牲人数:
福建1173人;甘肃1259人;云南1604人;江西3258人;辽宁13374人;山东19766人;吉林18499人;四川21051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河南11048人;江苏8444人;青海56人;重庆9468人;安徽6375人;北京1551人;湖北7183人;广西3418人;黑龙江8683人;山西5488人;内蒙1995人;陕西3387人;广东3307人;海南91人;宁夏441人;贵州2957人;浙江3361人;上海1576人;天津808人;新疆93人。
这个数字想要获得准确几乎不可能,上面的资料是综合各方统计,排除有意放大或缩小的的可能,大家比较公认的资料!
以前我国宣传牺牲了115786万人,现在18万这个数字应该比较准确!
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参战的部队是哪些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1个师入朝参战。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参战部队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第20军、第27军、第26军共计9个军30个师(其中第20军、第27军、第26军首番参战辖4个师);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属于第三番参战部队有第67军、第68军、第47军和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计17个军51个师,另有第36军、第37军两个军担任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担任抢修、维护警戒任务。1952年9月,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军、第27军、第42军回国;同年11月,第33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16军、第1军、第54军、第21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战概况如下:
志愿军第38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治委员刘西元、吴岱(代)。辖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胜利完成任务后,于1953年7月10日回国。该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誉为"万岁军"。
志愿军第39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9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吴信泉、张竭诚(代),政治委员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辖第115师、第116师、第117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首批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5月7日回国。
志愿军第40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4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7月回国。
志愿军第42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42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郭成柱。辖第124师、第125师、第126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该军于1950年10月19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10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66军:1950年10月由华北军区第6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隶属志愿军总部。该军于1950年10月25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0日回国。
志愿军第50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5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辖第148师、第149师、第150师。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1950年10月26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和辽宁安东(今丹东)两地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4月12日回国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及抢修机场任务,11月参加西朝鲜湾渡海攻岛作战。1955年4月19日回国。
志愿军第20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谭佑铭。辖第58师、第59师、第60师及第89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1950年11月7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防御。1952年10月11日回国。该军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27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曾如清。辖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及第94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1950年11月12日由吉林临江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10月14日回国。
志愿军第26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及第88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1950年11月19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6月5日回国。
志愿军第64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员王昭、黄文明。辖第190师、第191师、第192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1951年2月16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8月回国。
志愿军第63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3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辖第187师、第188师、第189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1951年2月17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65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肖应堂,政治委员王道邦,后军长兼政治委员王道邦。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1951年2月22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60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6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韦杰、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辖第179师、第180师、第181师。先后隶属第3兵团、第20兵团。该军于1951年3月17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12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12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曾绍山,政治委员李震。辖第31师、第34师、第35师。隶属第3兵团。该军于1951年3月21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术、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4月25日回国。该军100团2连班长伍先华(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04团4连副排长杨春增(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91团5连战士胡修道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杀敌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15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1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秦基伟、李成芳(代),政治委员谷景生。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隶属第3兵团。该军于1951年3月25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5月回国。该军135团2营通讯员黄继光(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87团9连邱少云(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47军:1951年4月由第4野战军第4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曹里怀、张天云,政治委员李人林、刘贤权、陈发洪(代)。辖第139师、第140师、第141师。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9兵团。该军于1951年4月11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3年春上浦
防东山作战。1954年9月24日回国。该军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志愿军第67军:1951年6月由华北军区第6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李湘、邱蔚,政治委员旷伏兆。辖第199师。第200师、第201师。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1951年6月21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4年9月29日回国。该军595团1连战士李家发(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68军:1951年6月由华北军区第6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辖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1951年6月24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4月9日回国。该军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36军:1951年9月由华北军区第3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王建业(代),政治委员康健民。辖第106师、第107师。隶属第23兵团。该军于1951年9月7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1951年11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37军:1951年9月由华北军区第3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张世珍,政治委员帅荣。辖第109师、第110师。隶属第23兵团。该军于1951年9月7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1951年11月30日回国。
志愿军第23军:1952年9月由第3野战军第23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钟国楚、吴瑞山,政治委员卢胜、谢福林。辖第67师、第69师、第73师。先后隶属第9兵团、第19兵团。该军于1952年9月5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3月回国。该军200团9连战士许家朋(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24军:1952年9月由第3野战军第2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兼政治委员皮定均、张震(代)。辖第70师、第72师、第74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1952年9月12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46军:1952年9月由第4野战军第4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肖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辖第133师、第136师、第137师。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19兵团。该军于1952年9月15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16军:1952年12月由第2野战军第1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戴润生。辖第32师、第46师、第47师。先后隶属第9兵团、第19兵团。该军于1952年12月28日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4月回国。
志愿军第1军:1952年12月由第1野战军第1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黄新廷、唐金龙,政治委员梁仁芥、颜金生。辖第1师、第2师、第7师。先后隶属第19兵团、志愿军总部。该军于1953年1月22日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54军:1952年12月由第4野战军第5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丁盛,政治委员谢明、谢家祥。辖第130师、第134师、第135师。先后隶属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第20兵团。该军于1953年2月2日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7月回国。
志愿军第21军:1952年12月由第3野战军第21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吴泳湘、谢振华,政治委员谢福林、吴融峰。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1953年3月14日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7月回国。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正义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同时,我军73%的野战军部队(按入朝前隶属关系,第1野战军4个军、第2野战军4个军另1个师、第3野战军6个军、第4野战军3个军、华北军区5个军、东北军区5个军)经受了现代条件同世界强敌作战的考验和锻炼,培育了一大批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指挥人才,提高了我军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及军事理论水平。
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得者:
ph 杨根思 黄继光 伍先华 许家朋 孙占元
邱少云 李家发 杨连第 杨春增 杨育才 胡修道
特级英雄:杨根思 黄继光
一级英雄:卜广德 于泮宫 于喜田 王 海 王兆才
王学凤 王德明 毛张苗 孔庆三 刘庆亮
刘维汉 孙占元 孙生禄 孙振录 伍先华
李凤林 李家发 李延年 余新发 许家朋
沈树根 邱少云 张永富 张积慧 吴志洲
员宝山 周厚刚 陈忠德 杨宝山 杨育才
杨春增 杨连第 胡修道 赵宝桐 柴去振
徐长富 高成山 高景灏 倪祥明 秦家彬
曹庆功 曹玉海 郭忠田 郭恩志 曹家富
崔建国 雷宝森 鲁 珉 魏玉德 谭烦云
一级模范:王兴纪 孙凤钜 罗盛教 张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