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国家不批准重建大明宫 大明宫的历史

火烧 2022-11-13 01:01:09 1086
大明宫的历史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年 ,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而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

大明宫的历史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而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

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

为什么国家不批准重建大明宫 大明宫的历史

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

“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

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

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

当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

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大明宫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兴庆宫。

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内”, 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

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

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

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

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4.5倍。

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

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

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

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

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

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

北面夹城最宽,距宫城墙宽160米。

东西两面夹城距宫城墙宽均为55米。

夹城的修筑,在宫城的后部,配合宫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结构。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

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

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

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

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

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

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朝末年黄巢也曾在这里稍稍满足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心愿,没当成皇帝也凑合了。

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干宁三年(896年)被烧毁。

数年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