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亲情远离我们 别让亲情成为生活的困扰
别让亲情成为生活的困扰
亲情、友情、爱情是我们丰富的感情世界的重要组成元素,其中亲情又是最基础、最感人的成分。现在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的子女增多,父母和子女常年分开居住,缺少沟通,造成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父母与子女之间因此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此记者到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的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采访了资深心理专家王莹咨询师。她表示,在中老年人情感心理中,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与子女关系的处理,父母难以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导致亲情疏远。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家长在平日与孩子的沟通中,为了表达心中对子女的爱而过分干涉子女的生活。在得不到子女理解时,出现了抱怨、吵闹甚至暴力等表现方式。明明是为了子女好,最终的结果却令双方都很无奈。
刘女士因三年前的离婚造成了伤害并留下了心理阴影,这段情感波折更令她无心工作,把攒了10年的积蓄都挥霍一空。正值生活窘迫之时,父母来到广州探望她。刚开始,大家都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当中,刘女士买菜回家做饭,带父母去喝早茶,让父母感受当地风土习俗,并细心体贴地照顾父母。慢慢地父母开始希望和女儿一起去买菜。看到父母大声地和市场小贩讨价还价,总抱怨菜太贵了,刘女士表现很烦躁,忍不住对父母说:“要买就买,不买就算了,何必和人家说那么多呢?”之后,遭到父亲愤怒的反击:“再也不和你一起买东西了,你现在经济状况不好,不省点钱怎么生活呢?”为了买到性价比更高、更便宜的菜,两老不惜步行30分钟到批发市场购买。可是刘女士看到父母为她做这些,却越来越不想回家,甚至夜不归宿,到朋友家过夜。”
为此,刘女士来到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询问。资深心理咨询师王莹分析,这是因亲子关系造成的生活困扰。对于刘女士这类型的人而言,为周围的人付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激是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付出和被需要中她才能找到快乐。刘女士目前窘迫的经济状态令她感觉无法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照顾,而父母的殷切关怀更令她有种无以为报的感觉。父母为她着想,节约用钱,刘女士却会在内心对自己产生更多的攻击和指责。所以父母对她越关爱有加,刘女士就越是自我谴责,甚至选择逃避在外。
作为父母而言,他们将关爱子女、为孩子付出视同为天职,这也是父母的最伟大之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父母在付出和关怀时不去觉察子女内在的真正需要,他们总在做些自我感觉对孩子最有帮助的事情,而不去考虑子女是否愿意接受。子女一旦拒绝接受他们的好意,他们会觉得很受伤,认为他们的一番苦心得不到认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受伤感觉的根源是因为他们付出关爱,其实是在享受那种被需要、被感激的满足感,而非真正在意对方是否需要。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原因在于彼此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多些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感同身受,体会对方的真正需要,那我们的家庭关系就会融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