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 难道还要放任囤房、炒房?住者适其屋才是目标
难道还要放任囤房、炒房?住者适其屋才是目标
编按:买不起房、租不起屋不该是新世代的宿命。囤房、炒房更非公平社会的正常现象。打击不合理的房市制度,戳破房价下跌必然拖垮经济的谬误教你20种改变自己居住环境的实践方法。
居住正义并非「打房」的包装,居住正义的美好境界是「住者适其屋」的概念,也就是不管收入高低,每个人都要有适当居住的房子,让每个人能自由选择买屋或租屋,而不是背着舆论压力、社会期待、鲁蛇(loser)的代名词而被迫去「拼房」,以致慢慢变成「房奴」。
很多人把居住正义与打压房价混淆,两者究竟能否划上等号?
不管是业者、政治人物、投资客及无壳蜗牛等,都没说清楚什么是「打房」?是打垮不合理房价、打击投资客、打击黑心业者、或打击不合理的房市制度,当然也有人认为,以上四项都「该打!」
客观地从房价观察,过去15 年台北市房价,早已脱离经济成长及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成长率,明显出现房价成长远高于经济、物价及所得成长的不合理现象。(见图2-1)2015年9 月中旬,主计处公布「国民幸福指数」与「国富统计」,前者的调查结果是国人幸福指数超越日韩,成为亚洲第一,而国富统计结果,大家都越来越有钱,这些表面看来是令人振奋的正面讯息,背后却是令人辛酸的负面情境。
因为房地产价格在近年来大幅上涨,使得大家「表面上」资产增值,全民财富增加,然后再根据「幸福指数」的编制计算,台湾房价上涨幅度比日、韩要高,但实际上,台湾人民所得没有增加,购屋痛苦指数连年攀升,国民幸福指数的调查非常荒谬与错乱。
要知道目前台湾的房屋产权结构:6 成家庭只有1 间房子,2 成家庭拥有2 间以上的房子;另外,还有2 成是无壳蜗牛的租屋族。
对大多数只有1 间房子的家庭,房价上涨虽然表面上资产增值变有钱,但是他还需要住在这间唯一的房屋里,不但无法变现赚钱,反而要缴交更多因增值而来的房屋税及地价税等持有成本,生活未必更幸福;随着房屋老旧,他想换屋以提升生活品质,没想到卖掉旧屋,却已买不起新房子,被迫住在越来越老旧的房子里,生活品质日益下降。
至于2 成的无壳蜗牛,房价上涨,毫无疑问地只能望屋兴叹,那种绝望心情,想必幸福感应该更差;很明显,只有2成的多壳蜗牛是房价上涨的直接受惠者,他们可以卖掉非自住房屋赚钱,而不影响其原本的生活,幸福感是三者之最。
当房价未能贴近所得成长或经济成长而上涨,相反的,却出现不合理的暴冲,那么房价上涨仅对多壳族或投资客有利,增加少许人的幸福感;但却剥夺大多数一壳族及无壳蜗牛的幸福。
难道我们不应该重新反省与思考,是否要透过房价上涨来支撑虚幻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