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的收获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2)

火烧 2022-10-10 04:00:41 1042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2) 二、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发展性心理教育是与“矫正性”心理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是以“矫正性”为起步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些研究者致力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2)  

二、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发展性心理教育是与“矫正性”心理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是以“矫正性”为起步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出率很高,另外,社会生活中确有一些儿童、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产生变态行为,甚至自绝人生,在这样一种情境中,许多教育者和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于是,以矫正取向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应运而生。应该说,“矫正性”心理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学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心理教育应走出旨在“矫正”的狭隘视野,步入发展性教育的广阔视野。发展性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每一正常发展的学生都面临着发展自我的诸多人生课题,需要心理教育与指导,这也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人生成长的经验、设计人生发展的前景、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教育的发展性任务,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使其恢复正常的发展机能,为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因此,学校心理教育的主题是“发展”,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心理教育的发展性集中体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1.求上心态

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的收获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2)

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人类发展的轨迹是不断向上的,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勇于进取的创业史,求上的心态驱策人类前行,个人的发展也不例外,人们总是趋向美好,追求卓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决定的,这就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机体内已经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增长,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机体本身的增长,正如树向外界环境索取养料、阳光和水,人也向社会环境索取安全、爱和地位”[3]。人有发展、壮大、向上的潜能这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在于这种向上的潜能能否转化成求上的心态、求上的行为,许多志士仁人确给人们树立了向上的形象,但也同样存在不思进取的另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的丰富的确带来了人类诸多的优越,然而,确也造就了一大批失却信念、无心上进、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社会流浪者”、“嬉皮士”。诚然,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但教育应对人类的这种状态担负应有的责任,从心理教育意义讲,关键是要培养人的求上心态,激发人的使命感,发展人的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求上心态支配下的生存是一种意义生存,追求意义的人生是一有价值的人生,求上心态之于人生是一种动力,它是人的好胜心、成就动机、自信心等动力源的综合表现。好胜心是一个人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求上心态,当一个人的好胜心受到激发时,就会产生不满现状、拼博向上、敢于竞争的勇气,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心态;成就动机是一种追求成功、施展才能的心态,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三种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内驱力所占的比重会因为年龄、性别、人格结构等而产生变化;自信心是对人自身力量的确信,它是求上心态的基础和核心,自信心是对自我的肯定、认可、接纳和支持,能使人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既是成功的保证,也是成功的秘诀,自信心的培育对形成求上心态至关重要,求上心态是成长的动力源泉之一,培育求上心态无疑是人生价值追寻的重要环节。

2.自主意识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任何一项成功的教育都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关,心理教育的凸现不仅仅充实了教育的内涵,增添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更在于它强化了一种新的理念,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教育的发展既是主体性教育理念的产物,也是主体性教育发展的标志,即心理教育的前提、进程和归宿都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也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教育才能产生效果,换言之,心理教育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发展其各种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新型教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