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楼台会戚雅仙毕春芳 越剧花旦戚雅仙简介
越剧花旦戚雅仙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戚雅仙
别号:原名戚爱英
国籍:中国
诞生地:浙江省余姚
诞生日期:1928年2月
死日期:2003年1月27日
职业:越剧演员
主要造诣:上海市文联委员,戏剧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品:《玉堂春》;《蔡文姬》
戚雅仙艺术人生

越剧《琵琶记》戚雅仙饰赵五娘(1955年)
1928年2月诞生于上海。童年对戏剧就产生了兴致。
1941年进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工花旦。
1943年春,该科班进入上海大来戏院作为班底后,时价袁雪芬首倡“新越剧”,她们列入上演《人海飘航》、《雨夜惊梦》、《香妃》等剧。在《明月重圆夜》中,袁雪芬演姐姐,戚雅仙演mm,徐天红演父亲,三人还合灌了一张唱片。为袁雪芬配戏,使她从一样平常演员能逐步胜任主要脚色,在越剧观众中最先产生了影响。
1944年满师出科,先和余彩琴、玉牡丹等协作,后进了尹桂芳、竺水招的青春越剧团,任二肩花旦。
1947年列入玉兰剧团,和徐玉兰合演《香笺泪》时初挑大梁,任头肩花旦。因戏路坦荡,演出细致感人而锋芒毕露,成为事先花旦中的后起之秀。
1948年列入列入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剧团,任头肩旦。
(历史3xm.com.cn)解放初期,拍摄了越剧彩色电影《石榴红》(1950年和徐天红合演)、《卖婆记》(1949年和竺水招合演)。灌录的唱片《婚姻曲》,曾风靡一时。
1950年2月组建协作越剧团。在协作剧团时期,主演过《龙凤花烛》、《玉堂春》、《血手印》、《卓文君》、《王山君抢亲》、《琵琶记》、《白蛇传》、《文姬归汉》及现代戏《赤色大夫》、《祝愿》等剧目。
1950年秋任协作越剧团团长。依据本身的嗓音前提,在袁派唱腔基础上赓续加以生长变化,逐步形成了神韵醇厚、缱绻委宛、质朴深邃深挚的“戚派”唱腔。
1954年与尹桂芳合演《屈原》(饰婵娟一角)列入华东戏曲会演,获演出一等奖。
195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体系先进工作者。
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体系先进工作者。
1960年和1980年,列入第三、第四届全国文代会。
1980年任上海静安越剧团团长。主演了《玉蜻蜓》、《西席曰记》等剧,并三次组团赴香港上演。
1982年到场gcdzg。曾任上海市文联委员,
1985年上海戏剧家协会拍摄了《戚雅仙和戚派唱腔》电视艺术片;
1988年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团结主办了“戚雅仙派别艺术演唱研讨会”。
1989年退休,任静安越剧团信用团长。
1992年上海文艺出书社出书了《戚雅仙演出艺术》一书,对其艺术生涯作了周全总结。
1995年所演唱的《血手印》,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
戚雅仙平生
不寻常的终身
戚雅仙客籍是浙江余姚,诞生在上海,在上海一个名叫“陶叶剧团”的科班里学的戏。这个科班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培养了一批以“雅”字为艺名的女演员,戚雅仙就是个中的
宣传照一个小花旦,那一年她才14岁。学员3年满师后,就在事先专演越剧的大来戏院登台。这个戏院的主要演员是袁雪芬,戚雅仙作为科班的尖子,常常为她配戏,还和袁雪芬一同灌了《明月重圆夜》的唱片。这是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当时刚满18岁。厥后,戚雅仙离开了大来戏院,先在青春越剧团和尹桂芳、竺水招同台,又列入玉兰剧团,和徐玉兰协作上演。她俩合演的一出《香笺泪》成了她的成名之作。旧社会刻苦的妇女经常为本身的凄惨运气快乐,戚雅仙的唱腔如泣如诉,赢得了许多女性观众的怜悯之泪,使她在越剧观众中的影响逐步扩展,成为事先越剧界卓越的后起之秀。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越剧奇迹的培植和眷注,“百花齐放”文艺目标的指引,兄弟剧种的养分滋养,加上她本人在艺术上的勤学苦练和刷新制造,使她和以她为首的协作越剧团获得敏捷的生长和生长。她上演了《龙凤花烛》《白蛇传》《玉堂春》等许多剧目,在演出和唱腔上逐步形成了本身奇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新起的派别。“戚派”的演出和唱腔质朴、真诚、深邃深挚,初听好像清淡,却在单调中有神韵,在质朴中寓密意。迥殊是她的“慢清板”,长长的一大段,句句含情,丝丝入扣,在显示中国古代妇女仁慈温顺的性情和缱绻、悲忿等心情方面迥殊感人肺腑,如玉堂春落难遇夫、王令媛刑场祭夫、赵五娘千里寻夫等,令观众耐人寻味。1958年今后,戚雅仙又演了许多现代戏,如《女共产党员》《火凤凰》等,演出和唱腔又扩展到新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