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刘叉古诗带拼音 刘叉《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刘叉《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偶书原文: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偶书翻译及注释
翻译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注释1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2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3磨损:一作「磨尽」。
偶书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扬州大学教授李廷先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日生」的诗句,意思相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诗人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年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然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著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诗人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词作品:偶书诗词作者:【唐代】刘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