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妻那些事》学习怎样斗小三哄婆婆
从《夫妻那些事》学习怎样斗小三哄婆婆
电视剧《夫妻那些事》因贴近现实的婚姻家庭问题,引发了观众们对“婆媳关系”、“小三上位”、“生育烦恼”三座婚姻大山的感慨和反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真教会了我们不少矛盾化解技巧,来看看心理专家的进一步解析。
如何哄婆婆开心?
婆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家庭和睦的劲敌,婆媳相处不好,直接影响夫妻关系。
剧情:当公婆的哪个不想早点抱孙子,在儿女面前唠叨唠叨也是难免。为了督促儿媳林君生孩子,婆婆想尽各种招数,林君从不在婆婆面前发作,并买来跑步机给老人锻炼身体。在缺席公公葬礼的问题上,林君又声泪俱下主动道歉,并以生孩子作保证安抚婆婆的心。作为老公及儿子,唐鹏则是和稀泥两头哄,两人一唱一和,把矛盾化解于无形中。
心理专家分析婆媳矛盾的根源
为什么婆媳关系不大容易相处和谐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从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
1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

2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的女儿眼里,"母亲"、"娘家"都是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3 “分家单过”日渐普遍,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轴依然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嫁到夫家后,对于娘家来说,已经是一盆泼出去的水。
现代都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分家单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于是,婚后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与自己家。
自己家是一种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亲关系。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女性总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则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这就是一些夫妻冲突的来源。
很多夫妻争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妈是妈,我妈就不是妈吗?”要求对方把顺序排列与自己相同。这就反映出在社会发生变迁的今天,尽管在家庭中夫妻轴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们身上,父子轴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种协调婆媳关系的思路。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会把丈夫的娘家也当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样,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当成自己的娘家。
另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对方对娘家的价值认定,体验对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这两种思路尽管有些不同,却都可以较好地协调因婆媳关系引起的夫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