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广东剿匪 哈尔滨解放初期历史事件
哈尔滨解放初期历史事件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这座闻名遐迩且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饱尝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腐败统治之后,终于迎来解放,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gcdzg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见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哈尔滨人民应该永远纪念的日子。
回顾哈尔滨解放的历史,向人们展现了在gcdzg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开辟和建设战略根据地,全力以赴支援解放战争的光辉业迹。
哈尔滨的解放,堪称gcdzg一部伟大恢弘的解放史诗,预示了我党“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开始形成。
它是我党我军力量强大的标志,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北满、西满、东满等各根据地广大军民和前线将士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特别是,从此后的发展实践来看,哈尔滨的解放,对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政权日益巩固
表明gcdzg有着较强的执政能力
哈尔滨解放初期,整个东北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加之,国统区的经济封锁和国民党敌特造谣破坏、盲目“正统” (以国民党为正统)观念的传播,使刚刚解放的哈尔滨百业凋敝,陷入了极其困难和危险的境地。
1946年7月,在东北局领导彭真、陈云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及时确定了“不论哈市为我长期保持或被国民党占去或成为中立城市,均应作长期打算”的工作方针,从而使党内一些同志的头脑迅速冷静下来,开始作长期斗争的打算。
随后,市委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建立了民主政权,恢复了公共设施,发展了生产,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民生必需,改造了社会风尚,壮大了武装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不利的局面,使哈尔滨成为东北巩固可靠的战略根据地、大后方。
哈尔滨解放后政权的日益巩固,表明了gcdzg有着较强的执政能力,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成功且较好的试验田。
全力支援前线
加速东北及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
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军日益壮大,但武器、物资、兵源等尤显不足。
此时,哈尔滨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号召下,迅速投入到支援前线的各项工作中。
军工生产方面,仅1948年就制造六○炮2137门、六○炮弹251536发、信号枪2276支、爆破筒4002支;军需生产方面,在1947、1948两年中,仅完成单、棉服就达111万套;补充兵员方面,全市的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送的动人场面。

解放战争的三年中,共有5次大规模的征兵活动,计2.3万人参军。
全市组织2107名民工和数百名青年学生帮助转运伤员,派出马车1279辆,担架队、汽车司机、医护人员和前线工作人员共28000人;从1946年4月至1948年9月,全市共动员财力40.13亿元东北币。
正是因为有了哈尔滨这个巩固可靠的大后方根据地,加速了实现全国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历史进程。
干部南下
为全国新的解放区输送了骨干力量
1947年夏,中共中央决定从东北解放区抽调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接收并管理从国民党统治中解放的大中城市。
哈尔滨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东北巩固可靠的战略根据地,显然是先行一步。
1948年10月、11月,哈市从机关、学校、工厂、电业、商业等系统调出200多名干部,接收解放的长春和沈阳。
1949年初,按照东北局的通知要求,市委组建了814人的南下干部大队。
从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哈市分多批组织干部南下。
仅1949年就调出干部1367名。
哈市选派的南下干部,为全国新的解放区输送了骨干力量。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4月6日,东北局就东北地区目前工作重心已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转变情况进行了讨论。
1948年9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介绍了哈尔滨经济工作的情况。
会后,由张闻天代表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对东北五种经济形式(国营、合作、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以及对私人工商业改造的几种办法都概括了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经验。
这个提纲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直到新中国诞生后,哈尔滨市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在长春、沈阳、天津、北平、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中开花结果。
哈尔滨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实践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建设实践的一些成功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md思想
从解放战争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哈尔滨市革命建设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经过反复实践、认识之后,已上升为革命理论,成为md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对民族工商业要进行恢复、保护和发展。
在对待工商业者问题上,市委将其同城乡封建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相区别,由此及时纠正了清算运动中的扩大化倾向。
在发展民族工商业方面,一是通过提供贷款和原料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利用资本主义企业的潜力进行发展生产;二是通过公私合营、劳资两利以及劳资分红等手段,对私人资本的利润和生产目的进行限制和改造。
其中,一些内容在md著作和党中央文献中出现或占有醒目的位置。
这些,无疑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md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革命圣地哈尔滨
在新中国建立的进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就地理位置来看,哈尔滨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远离国民党统治区域,交通极其方便,完全称得上是全国最为安全的大城市。
应该说,它是继延安之后新的革命圣地。
由此,1946年11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哈尔滨市改为特别市。
到辽沈战役胜利后,md和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哈尔滨这快风水宝地。
1948年8月起,在党中央的组织和安排下,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分批辗转到达哈尔滨,开始了筹备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具体工作。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哈尔滨召开了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
1949年3月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新政协筹备会议由哈尔滨移至北平,并于6月15日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
就在距开国大典还有七八天的时间,哈尔滨市302工厂还接受了为举行开国大典制作数万面五星红旗的任务。
工人们起早贪黑赶制红旗,就这个意义而言,新的革命圣地哈尔滨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纵观哈尔滨解放期间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gcdzg在哈尔滨积极开辟工作,使这座大城市获得了新生,成为党在东北巩固可靠的后方根据地,成为党执政建设的成功典范。
哈尔滨正是以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及成功的实践经验,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的重大的历史贡献,在gcdzg的执政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哈尔滨的历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一页。
杨成军(中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