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及主人公
历史典故及主人公
1、爱鹤失众——姬赤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
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2、别无长物——王恭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
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身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
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

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
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3、大器晚成——崔琰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习。
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
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
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4、草菅人命——贾谊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
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
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
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
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
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
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
贾议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
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象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
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
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采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
“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5、刮目相看——鲁肃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
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
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
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
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
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
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