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是个什么样的人 甘地为啥整天不穿衣服只披白布?
甘地为啥整天不穿衣服只披白布?
3月21日是甘地抢盐运动89周年。
这是一个相对冷门一点的历史知识,背后可见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影响。
非暴力不合作,不可望文生义,错误地认为“不是暴力不合作,只有暴力才合作”,此为戏谑儿语。它的意思是以非暴力的方式抵抗,以不合作的方式对抗,最终使敌人接受自己的诉求。
但是,牵涉流血牺牲的革命斗争,非暴力如何迫使敌人听从自己的要求?
发生在1930年3月21日的印度抢盐运动,史称“食盐进军”。今天我们就用甘地这段故事来说说非暴力不合作。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
一、甘地为啥抢盐?1930年3月21日清晨6点半,印度国大党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起人甘地,率领79个门徒,从印度西部的城市艾哈阿迈达巴德出发,徒步向孟买的海边丹地走去。
他们要去海边煮盐,实现印度人自己制造食盐自己吃。
因为此前不久,英国殖民当局宣布了一部食盐专营法,规定食盐只有官方才能生产,大众吃盐要交盐税,而且盐税比以前有较大提高。
甘地领导的此次行动,就是要打破当局盐法,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印度“独立”,“必须摆脱与英国的关系,达到完全的自治或完全独立。”
一袭白布,赤足草鞋,手持竹杖,61岁的甘地带着常有的微笑,就这样出发了。
所经诸多城市,人们皆站立数小时恭迎,有的干脆直接跟队伍走了,一起“造反”。经过24天的徒步跋涉,他们来到海滩。队伍此时已达上千人。
(1930年抢盐运动中的甘地)
在海滩,他们打水、过滤、蒸煮,当第一块食盐制出来后,甘地持盐块向全国发布声明,说自己已经身体力行地破坏了英国殖民当局的盐法,以后大家想吃盐就直接去官方的盐仓取。
然后,自己又做了一次示范,教大家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抢盐。
结果,甘地迅即被当局逮捕。
捕了精神领袖,全民皆怒。印度爆发大罢工,铁路停运、学生罢课,公职人员退职,抵制英货……一场10万人的大游行弄得英国总督惶惶不安。
甘地的后继领导人,继续号召大家抢盐,并告志愿者:
抢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与英国殖民当局斗争。斗争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以非暴力的形式,宣示我们的决心。“在任何环境下,你们都不得动武,被打不得还手,连举手自卫也不行。”
(1930年甘地在抢盐运动中)
就这样,一场悲壮的抢盐运动再掀高潮——
盐仓外有铁丝网,铁丝网外有壕沟,几十个英国警察全副武装等待着徒手抢盐的人群。
只见第一排的人涉水过沟,警察开始镇压,手持带有钢尖的木棍,朝人们头上砸去。人们没有反抗,很快倒在血泊中。
紧接着,第二排的人踏着血泊又上来,再次被打倒在地。
第二排倒下,第三排又上来,如此反复……
据在场的合作社记者报道,“他们一个个应声而倒,血流如注,没有反击,没有搏斗,没有愤怒和咒骂,只有低微的呻吟声”。
经过2个小时的镇压,310个抢盐人受伤,2人当场死亡。
(工人罢工)
而这一切被报道出去后,引发全国更多的抢盐运动、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动乱。几个月后,英国总督欧文妥协,与甘地谈判,允许老百姓煮盐,释放甘地,条件是甘地收回他的“不合作”。
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甘地—欧文协定》。
抢盐运动,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成功逼迫英国殖民当局接受了印度人民的主张,是甘地不合作运动的一大胜利。在印度实现独立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931年圆桌会议上的甘地)
二、非暴力为啥能取得成功?从甘地的抢盐运动中,我们看见3个核心因素,这是甘地成功的关键:
1️⃣非暴力的斗争方式
非暴力是甘地的核心武器,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方式,甘地从道德上占领了制高点,继而唤起了广泛的弱势老百姓的同情、支持和追随,队伍越来越大,波及全国。
法不责众,再有力的殖民统治也怕全国造反。
2️⃣舆论的压力
弱势群体的牺牲,以非暴力的形式呈现于大众,迅速占据道德高位,以无可匹敌、无可争议的方式把自己的主张确立为“正确”。一经媒体报道,就在国内外形成舆论一边倒的巨大压力。
甘地的“盟友”列夫·托尔斯泰说,最有效的制裁乃舆论。甘地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3️⃣英国的退让
抢盐运动前,甘地的不合作运动已经开展了近10年,印度人以罢工罢课、退出公职、烧毁洋布等方式,抵制英国商业活动,使得英局惶然镇压,提高盐税,致使运动再升级,甘地出面抢盐。
从前后整个过程来看,英国的唯一诉求点是确保殖民地下的商业利益不受影响,而非与印度民族有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点与日本侵华性质不同),故而双方能寻求到共同点,实现圆桌会谈。
这,也就是为啥甘地在印度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国家形势下,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印度大罢工)
三、甘地的非暴力实质是啥?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圣雄,其出身并非凡人。
他的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印度教的忠实信徒,素食、不杀生、仁爱、禁欲是甘地从小种下的价值观念。虽然他19岁曾到英国学法律,但由于不善争,而屡屡受挫。据说他没有办成一件官司。
青少年的经历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甘地后来在领导南非的印度人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斗争中,取得了非暴力的成功经验,这是他在国内进行非暴力不合作的实践基础。
37岁的甘地
具体来说,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核心要素有3:
1️⃣爱
甘地在演讲中曾说:“有两条路可以改变一个统治者:砍掉他的头,或逼迫其让位,但我却有着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爱。”

甘地说,人性中的恶,不应该再用恶来制恶,而应该用爱。“兽性常为爱力所感化”,如果想制服恶人,就去爱他,爱敌人要胜于爱朋友。
真正的非暴力不是不施加暴力就OK了,而是应该“起而保护敌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的一句名言是,“完全的、真实非暴力,能够使顽石点头”。
他的爱纯真得近乎玄学,英国总督称其为“幻想”。
(甘地纺布以示不合作)
2️⃣自苦
我们常见的甘地,一般都是全身裸体,只披一袭白布,这是他的品牌宣示:受苦、纯洁、抵制英货。
彼时,英国殖民当局生产销售的纺织品和服装并不贵,老百姓一般也都能买得起穿得起,但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他号召抵制英货,把洋布全部拿出来销毁。
纺织品都被英国垄断了,销毁了怎么穿衣服呢?
甘地就身体力行地做表率。没布,自己就用纺车纺,没条件生产衣服,自己就穿印度传统服装。一块自己纺出来的布穿身上,本身就是不合作的象征。
这就是他一身行头的来头。
在甘地看来,为了“不合作”,必要的牺牲、受苦、折磨都是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显示出不合作的决心,迫使敌人就范。
比如他经常绝食,以示不合作。一生绝食17次,最长一次21天不吃饭,也堪为世界之最了。
1924年55岁的甘地
3️⃣牺牲
以爱感化、以德报怨,人家打了左脸你把右脸再伸过去,这样的方式能让恶敌改变,继而接受自己的主张吗?
一般人的回答都是“不可能”,但圣雄甘地说,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他说,非暴力是“使用整个灵魂的力量对抗暴虐者”,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的力量远胜战争或暴动,只有非暴力才能战胜暴力。
这话听起来有点空洞玄乎加匪夷所思。所以他又举了个例子——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老鼠都开会,说决定它们今后都不再怕猫,大家都往猫嘴里跑,那时候老鼠就能活命了。
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用巨大的牺牲去满足恶魔,“撑死”敌人,然后利用道德和舆论的压力迫使敌人改变。
(电影中的甘地)
四、为中国抗日开“药方”最后说一下甘地对中国抗日开的一个“药方”。
二战时,甘地曾给希特勒和盟国写信,劝希特勒放下屠刀,劝盟国不要以暴制暴。在与他人的交谈中,他也曾劝中国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抗日:
“假如中国人有我这种非暴力的观念,”他说,“那无需拥有像日本那种最新的毁灭机构,中国人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机构来吧,我们准备拿2亿人来对付你,可是剩下的2亿人,是绝不会屈服的。’倘使中国人真这样做了,日本人便会成为中国的奴隶。”
唉,圣雄的这番言论,真是富有甘地特色。幸好中国没有采纳他的药方,否则不堪设想。
他以为世界上好像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成功改变敌人——非暴力不合作。
他认为世界上好像只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是无敌的。
他以为日本法西斯好像跟英国殖民当局完全是一路货色,而目的也都是一样,且两国的国民性格和历史也都相同……
飞春读传不想再评说了……
突然想起抗战时期的一首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奴隶!”
====================
文献参考:
米歇尔·尼科尔森《甘地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汤宜庄《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南亚研究》1987年10月)
夏楠《国外历史上的纳税人权利运动考》(《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9月)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