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李世民的什么人? 李隆基_李隆的简介
李隆基_李隆的简介
李隆的简介
李隆,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特别是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他为成功营救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2008年被公安部授予“抗震救灾尖兵”荣誉称号,并荣膺2008年度“中国骄傲”,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目录
• 个人简介
• 个人荣誉
• 个人事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 个人简介
• 个人荣誉
• 个人事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李隆-个人简介
李隆,男,31岁,中共党员。
1995年12月入伍,现任河南省郑州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中队长。
潜心研究消防特勤业务,在大练兵活动中,他协助编写了《消防特勤业务训练》《高空救助要则》《竖井救人要则》等业务资料,创新操法20余项,并因熟练掌握特勤装备而被誉为“器材通”。
在抢险救援中,单身登上高达30多米的废弃烟囱救下精神病女患者,在零下15摄氏度的环境中连续工作7小时处置49吨氯气槽车泄漏事故;黄河兰考段抗洪抢险中,他带领四艘冲锋舟一天往返50多船次,救出灾民342人,运送物资12吨。10年来,他参与灭火救援战斗2790余次,亲手救出近千条生命,赢得广泛赞誉。
李隆-个人荣誉
李隆,河南省公安消防总队郑州市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
曾获河南省“杰出青年卫士”、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参加灭火抢险救援2000多次,成功营救遇险群众700余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2006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新长征突击手”、“抢险救援尖兵”、“杰出青年卫士”荣誉称号,同年,被公安部授予“灭火救援尖兵”荣誉称号。
2008年被公安部授予“抗震救灾尖兵”荣誉称号,并荣膺2008年度“中国骄傲”,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李隆-个人事迹
李隆
他,十年警营生涯;十年军功闪烁;十年无限风流。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他,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2000余次,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抢救群众700人。特别是在参与郑州高危烟囱救人、漯河特大液氯泄漏事故、开封抗洪抢险、陈寨冷库货架倒塌以及赴川抗震救灾战斗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李隆。
抗震救灾彰显英雄本色
“刀,刀,刀,我要切菜用的刀!”这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现场,李隆冒着余震、深入坍塌楼房内部、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在废墟下面向战友发出的急促呼喊。这个精彩的镜头,通过中央电视台成为了亿万观众永恒的
李隆
记忆。网民们热烈评论李隆的英雄壮举,“菜刀兄”的故事广为流传。5月17日18时,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实业有限公司救援现场,就是李隆,在摇摇欲坠的坍塌楼层中间,在狭小的救援空间里,奋战11个小时,破拆了横向阻拦的三道厚达60厘米的钢混构造柱及建筑坍塌物,最后用菜刀一点一点地砍掉压在被困女工卞刚芬腿上的门板,将被埋压124小时的卞刚芬完整营救出来。这是李隆赴四川抗震救灾救出的第4名生还者。时间回到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李隆带领33名支队特勤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统一行动,奔赴前线抗震救灾。14日抵达什邡市蓥华镇的当天,李隆和战友们在12个小时内连续从废墟中成功营救三名被困群众。5月16日晚22时20分,又成功营救出被废墟埋压104小时的青年男子李青松。在抗震救灾的1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隆和战友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与危机争分夺秒,与死神无畏交手,把危险抛在脑后,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其中5人生还,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救援的奇迹。
千锤百炼铸就特勤尖兵
李隆
1995年12月,李隆参军到郑州公安消防支队服役。立志要干出成绩的他,新兵训练一结束就主动要求分到管理最严、任务最重的特勤中队,并很快成为中队的骨干。2000年7月从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毕业后,他又坚决要求回特勤中队工作。在一次次的灭火抢险救援战斗中,目睹了一幕幕惨剧给群众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精神上的伤痛,也看到了战友们处理险情的娴熟技能,他深知要干好特勤工作,不仅要有一腔热情,还要有过硬本领。为迅速提高业务技能水平,他先后自学了《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等大量专业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协助编写了《消防特勤业务训练》、《高空救助要则》、《竖井救人要则》等业务资料,有效解决了特勤战斗编程的操作缺失问题。除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外,他将时间都用在对装备器材的研究上,撰写了大量心得笔记。经过一年的努力,中队配备的近千种器材和各种车辆,他样样拿得起、讲得清、用得熟、教得精,成了特勤大队官兵有口皆碑的“器材通”。2003年,李隆被评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个人”。
赴汤蹈火勇当救援先锋
李隆
“火光中出生入死、险境里拯救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多一份平安,让生活多一份宁静”。李隆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总是在最紧要的关头,冲到最危险的地方,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的机会送给群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为险境中的人们筑起一道生命的长城。 2003年6月12日凌晨,一个精神病女患者爬上了一座高达30多米的废弃烟囱,不断往下扔砖头,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登高消防车无法靠近烟囱顶部作业,只有徒手爬上烟囱实施救援,但烟囱已有50年历史,老化严重,摇摇欲坠,能否承受3人的重负尚不确定。情况紧急不容过多考虑,时任特勤一中队副中队长的李隆主动请缨,和战友许友爱冒险攀登而上,不顾疯女的挣扎,成功地将该女救下。上千围观群众见证了这场30米高空烟囱顶部特殊的生死较量。 2004年1月13日下午17时,漯河市堰城县境内一辆载有49吨氯气的槽车翻进护路沟内,泄漏出的大量氯气漫向临近的几个村庄,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情况万分危急。李隆奉命带队长途增援完成抢险堵漏任务。面对异常艰难的堵漏工作,李隆带领两名同志身着笨重的防化服,深入到被浓浓的毒气笼罩下的槽车周围,一个一个地清洗寻找泄漏点,实施抢险堵漏,连续奋战八个小时,圆满完成了毒气泄漏事故的处置任务,还当地老百姓了一个安稳祥和的春节。在2006年黄河兰考段某生产堤决口抢险中,1.8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淹没滩地近十万亩。李隆作为突击队的一线指挥员,带领战友驾驶四艘冲锋舟一天往返50多船次,连续奋战24昼夜,救助灾民342人次,运送物资12吨。当听说有两位小学生因家长下岗交不起学费时,他主动承担起这两名孩子就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费用。他把荣获一等功所得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以救助更多的特困儿童。入伍以10余年来,其荣誉的光环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夺目耀眼。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06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新长征突击手”、“抢险救援尖兵”、“杰出青年卫士”荣誉称号,同年,被公安部授予“灭火救援尖兵”荣誉称号。2008年被公安部授予“抗震救灾尖兵”荣誉称号,并荣膺2008年度“中国骄傲”,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李隆一这个名字好吗
李隆的荣誉
李隆甚抢了儿子李瑁的老婆,又给了儿子一个女人做妃子。问:那女子姓什么?
正史记录,寿王李瑁在王妃杨玉环离开后的第二年,就替刚刚死去的伯父宁王李宪守孝三年,以后虽被父皇疏远冷淡,但他还是与另娶的韦妃相依为命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玄宗命寿王妃杨氏出家,为女道士。开元29年(741年),宁王李宪去世,他穿丧服报李宪私恩。天宝四载(745年),韦昭训之女韦氏为寿王妃
灾难中的光辉男儿榜样李隆读后感600字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李隆辉的身份证号码
个人信息是保密的
随便公开个人的信息是触犯法律法规的
个人的信息是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的
生产堤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是谁?简介?
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后为汉奸。名兆铭,字季新。生于广东三水。
原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1905~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期间,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1907年随孙中山赴南洋。1910年3月,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汪出狱并结识袁世凯。与杨度组织“国事共济会”,呼吁停战议和。12月,充当南方议和参赞,参与南北和谈,主张孙中山让权,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
原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1922~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汪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5年3月孙病危,汪代为起草遗嘱。孙中山病逝后,广东政府于1925年7月改组,汪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汪也于7月15日发动政变,残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11月,陈公博等在上海成立改组派,汪被举为首领。1930年汪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共同反蒋。失败后,潜逃香港。1931年,汪纠合各派反蒋势力,在广东另立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各党派共同抗日。蒋、汪再次合作。1935年汪被刺受重伤。1936年西安事变后,准备乘机取代蒋介石出掌政权。蒋回南京后,汪出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汪被举为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党、政权势均在蒋介石之下。12月潜逃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年5月,汪精卫等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回国后于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12月,与日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1944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要事迹和颁奖词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1.大爱至朴 十三农民兄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唐山十三位农民(自发去灾区救灾的农民兄弟)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2.烛照深山 李桂林、陆建芬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李桂林、陆建芬(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3.死的光荣 武文斌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武文斌的颁奖词: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牺牲”在今天的语境中已经有些陌生,武文斌是一个英雄主义渐行渐远时代下真正的英雄。
任卫新:虽然他只是一名士官学员,还没有建立功勋,这片土地永远珍存着他的汗渍、体温和灵魂。
武文斌(为救灾活活累死的小战士)
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战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13万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忘死的表现,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这个战士,就是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武文斌。
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5月13日,当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
“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武文斌对战友们说。在他参与抗震救灾的32个日子里,他总是找活干、抢活干,干完份内的事,就去帮着其他班排干,别人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迷彩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战友们说,他的心里装的全是灾区群众。
4.这就是爱 韩惠民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韩惠民的颁奖词:
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
陈淮:啥叫爱?爱就是一生的承诺,就是性命相托。

韩惠民(痴情男携妻照顾初恋女友34年)
男,55岁,苏州人。
韩惠民和妻子徐敏芳默契“配合”,共同照顾一位瘫痪病人,已经持续了整整34年。不过,让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长期卧床的病人正是韩惠民年轻时的初恋情人……
1972年,韩惠民与比他小1岁的吴月瑛同在苏州沧浪区工业淀粉厂工作。虽然两人彼此从未说过一个“爱”字,但两人已是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1974年4月的一天,吴月瑛坐着三轮机动车回厂。机动车突然侧翻,吴月瑛被抛落在人行道,当场昏迷。经抢救,昏迷多日的吴月瑛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颈椎中枢神经断裂,手术后用钢板固定,再也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韩惠民在吴月瑛住院的日子里,自己日夜守护在她身边,喂饭、端尿,陪她说话解闷。出院后,韩惠民也一直悉心照顾她。
吴月瑛瘫痪后的3年多时间里,不少热心人要给韩惠民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谢绝。吴月瑛多次劝说韩惠民尽快成个家,但他就是不听,他暗下决心,要一直守护着她,哪怕不结婚,也要守护她一辈子!
在吴月瑛和她父母的屡次劝说下,韩惠民终于答应找女朋友。不过他有个前提,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经人介绍,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为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
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
34年倾情照料,如今韩惠民与吴月瑛两家人早已成了自家人。韩惠民的女儿认了吴月瑛当干妈,退休在家的徐敏芳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吴月瑛家里坐坐,跟她讲讲家长里短的事情。
徐敏芳感慨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走过来,丈夫早已成了吴月瑛的精神支柱,从年轻时的爱情到现在亲人般的依赖,她能理解也非常支持。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有我们在,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一直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次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5.惊世华彩 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张艺谋奥运团队的颁奖词: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他们的中国式的写意圆了世界一份梦想,这不是中国的展示,而是世界的融通。
朱玉:这是一群太懂得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人,也是一个知道如何展示中华民族骄傲的团队,金牌授给他们,现在还不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
总导演:电影导演张艺谋;
副总导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国家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
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呈献给世界的“第一印象”,在整个奥运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2005年,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等人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负责整个开闭幕式的创作和实现。
为更好地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深刻内涵,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推掉了高昂报酬的商业合作,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6.点燃生命 吉吉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吉吉的颁奖词:
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把最纯洁的奥林匹克圣火送到最神圣的人类之巅,完成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更有她对心爱之人深深地怀念。
王晓晖:在高山上,每走一步路,吉吉都用爱和梦想在把温暖催燃,所以吉吉踏出的是人类最强之音。
珠峰火炬队(把圣火送上最高的地方)
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西藏登山队运动员。
第二棒火炬手:王勇峰,中国登山队队长。
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第五棒火炬手:次仁旺姆,女,西藏自治区登山学校学生。
2008年5月8日上午九时十七分,中国登山队十九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2008北京奥运圣火终于在海拔8844.43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圣火耀珠峰的盛景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兑现了7年前的诺言,书写了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
珠峰火炬队当天凌晨3点出发。登顶的激情和传递奥运圣火的动力激发着队员们神速前进。队员们的前进速度甚至超过了事前的预估,
9点10分,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第一次在珠峰燃烧,第一棒火炬手吉吉高举的祥云火炬与圣火在珠峰实现完美融合。经过王勇峰、尼玛次仁、黄春贵三位火炬手的传递之后,站在珠峰顶的次仁旺姆高举火炬,奥运圣火在珠峰跃动!
那一刻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这五名英雄和他们所在的珠峰火炬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
7.傲拓天疆 神七航天员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炎黄子孙留在浩渺太空中的这一小步,豁然自信、脚步稳健,展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姿态与力量源泉。
陈章良:翱翔太空的三位勇士,掀起了中国民众新一轮的民族自豪感,向世人表明了梦想与航空共起飞的豪迈与快意。
”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为中国人圆”太空行走之梦”)
翟志刚男,汉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刘伯明男,汉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景海鹏男,汉族,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北京时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
这三位航天员是经过艰苦的训练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翟志刚曾入选”神五”梯队;三人都曾入选”神六”梯队。
他们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的完成了所有任务,航天员翟志刚成为了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他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翟志刚出舱后发表讲话:”中国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奥运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8.男儿榜样 李隆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隆的颁奖词: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废墟里与死神搏斗,绝地助人求生;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
陈小川:从淡定的表情和灾区群众的欢呼掌声中,我感到他身上体现的公安消防战士职业道德的高尚。
李隆(救灾火线上的尖兵)
男31岁,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
在今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李隆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在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事故现场从未退缩过。钻火场,堵泄漏,他总在最容易发生危险的位置。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五四青年奖章”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9.中流砥柱 经大忠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经大忠的颁奖词:
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舍命的县长,是今天所有干部的一面镜子。
纪宝成: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这样的干部,一定能带领灾区人民看见新的希望!
经大忠(从容指挥救灾的北川县长)
男,羌族人,44岁,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北川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的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5月14日下午,经大忠带领工作人员在废墟中救起了一个小女孩。当经大忠抱着孩子往担架跑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哭泣。经大忠摸着她的脸,安慰她:“别怕,孩子,爸爸救你来了!”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地震发生后,经大忠3天3夜没有合眼,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我们舍命,被埋的人才有更大的希望获救。”
震后,北川县城大部分被埋。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
10.特别奖——全体“中国人”
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